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软实力( 二 )


从医学和文艺而论 , 医文互通 。文是载医之体,医是载道之文 。文学体裁医学悉具 。除常见的问答体、叙述体、论文体、医话体、诗歌体等外,尚有医案体为医学独有 。医案体也有多种格式,在敦煌遗书卷子中,还有一折以《定风波》词牌书写的医案 。在医学 , 药名最常被文学家把玩,写出了诸如药名诗、药名联、药名词、药名谜 , 乃至《钱本草》等等 。文学家也为医药创意造词,为医药界所习用 。例如,明戏剧家汤显祖在《牡丹亭·调药》一折中 , 曾有“道地药材”之语,为本草学和药商所接受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有“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之语 , 已为医界篤重实践之警策 。医药经典的诠释,也是循按经学的注、疏、补正的方式 。习医的启蒙,也是从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和《医学三字经》等入门 。常言道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背诵汤头歌者,“背熟汤头三百首 , 未曾辨证已知方” 。
医学和史学互为联袂 。医学为史学提供史源材料,史书载有医事、疫情、医家传记和医籍 。医学和哲学互为资源 。《易经》就是以“近取诸身”而初创,成书为经传以后 , 则成哲学概括医疗经验的理据,发为医学经典 。是医学的实践启发了哲学,医学又在哲学的发展中创立了新理论 。例如,在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发展的背景中,综合了天文、历法、气象、疾病、灾害等知识的资料 , 结合天干、地支的周期格局,创立了具有预测功能的五运六气 。
中医药文化,在古代有推进中医药学发展和直接的卫生保健价值 。尤其是它以医学与文化相结合独创的养生文化更是珍中之珍 。
当代弘扬中医药文化具有世界意义
在当代弘扬中医药文化既有自身的价值 , 更有世界意义 。大体有三端 。
其一,可以深入认识中医药学的特质 。对于非中医药人士,可以深入认识和提高对中医药的理解,在开拓就医意向中,利用中医药资源 。而对中医药人员本身 , 则启迪其关照自性,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 。
其二,中医药文化中的养生文化和“上工治未病”等理念,是人类保健的福祉 。它的推广以其廉简实用,有效而便于普及,使“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医学目的向公平倾斜 。减少医疗开支,提高卫生保健的效率,无疑是世人所欢迎的 。
其三,为应对地球人类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思路 。近代以来,以其天人相分的观念和高科技的利用,使地球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预警 。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也因于只讲社会价值,只讲形体发育而忽视人类及社会的精神境界 。而对于这样的问题,中医药文化把人视为天地大系统之一部分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崇尚医德的人文精神,恰有补充缺失的意义 。这一点 , 也已为国际有识之士所注目 。
如今,《中医药文化》正逢“三十而立”,它从《医古文知识》到《中医药文化》的更名立志 , 本身就是跃迁到一个新的高阶的标志 。刊物以引领潮流、展现成果、推出人才为宗旨 。每逢一期在手,我都有一气读完的思绪,在咀嚼语句之时,也欣赏它的版面和插画 。《中医药文化》真是富赠的文化之赐 。
在医学教育系统眼下 , 中医药文化已经创辟为一个学科,这也是几千年来的首举 。对此 , 《中医药文化》是有其功劳的 。
(本文是作者为《中医药文化》创刊30周年所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