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塔吉克族的来历习俗


塔吉克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塔吉克族的来历习俗

文章插图

塔吉克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塔吉克族的来历习俗

文章插图
塔吉克族是塔吉克斯坦的主要民族和中国的少数民族,人种属于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 。“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意即“王冠” 。塔吉克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操伊朗语的诸部落 。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 , 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分为色勒库尔塔吉克语和瓦罕塔吉克语两种方言 。由于民族交往频繁,新疆许多塔吉克族人兼通维吾尔语和柯尔克孜语,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
塔吉克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塔吉克族的来历习俗

文章插图
塔吉克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塔吉克族的来历习俗
塔吉克族的民族历史
塔吉克族人口虽少 , 却历史文化悠久 。“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据民间传说,该词的原意为“王冠” 。据考古发现,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 , 这些操东部伊朗语的部落,就已分布在我国新疆南部地区,其中分布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东部地区,就是我国塔吉克族的先民 。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西汉王朝设西域都护管辖 。塔什库尔干地区属于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的咽喉 。塔吉克族先民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受到熏陶 。并发展自己 。公元2~3世纪,在塔什库尔干一带出现了蝎盘陀国 , 竭盘陀人是中国塔吉克族的远祖 。法治在3~4世纪,他们已经得到发展,灌溉农业,过半农半牧生活 。蝎盘陀国有12座城堡和10多所寺院 。以来自于南亚次大陆地区的小乘佛教为国教 。唐朝时 , 属安西都护府管辖 。开元(713~741)中 , 在此设“葱岭守捉”戍所 。公元8世纪,蝎盘陀国消亡 。公元9—16世纪,塔什库尔干地区先后受来自于南部的、崛起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吐蕃、喀拉汗王朝、西辽、蒙古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的管辖 。特别是从10世纪开始传入喀拉汗王朝境内的伊斯兰教,对塔吉克人的影响强烈,以致后来成为全民族信仰的宗教 。明朝后期,在色勒库尔的中心地带已有一批塔吉克族小村塔 。从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帕米尔高原西部和南部的什克南、瓦罕等地的许多塔吉克人迁入色勒库尔 , 逐渐成为中国的塔吉克族 。17世纪中叶,清朝统一全国,对塔什库尔干,沿用元朝的名称“色勒库尔”,建置色勒库尔回庄,归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管辖 。清代的建置,大大加强了塔吉克族地区同南疆维吾尔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
塔吉克族的民族饮食
【塔吉克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塔吉克族的来历习俗】塔吉克族最喜欢的食品为抓肉、牛奶煮米饭和牛奶煮烤饼 。塔吉克族饮食的内容和制作方法反映了他们的经济状况、生活需要和民族特点 。牧区的饮食以奶制品、面食和肉为主;农业区则以面食为主,奶和肉食为辅 。面食主要是用小麦、大麦、玉米、豆子等面做成的馕 。他们的饮食品种较多,具有特色的食物有:奶粥、奶面片、奶面糊、酥油面糊、酥油奶糊、酥油青稞馕、酥油浇馕、抓肉、抓饭、奶酪、奶干、奶茶等很多 。
塔吉克族日食三餐,主要食品有肉、面、奶 。农区和牧区的塔吉克族,在食物结构上略有不同 。农区以面食为主,牧区以肉食为主 。喜欢将面和奶或米和奶一起制成主食 。如显尔克鲁齐(奶粥,将洗净的大米加牛奶煮成的粥),或西尔太里堤(奶面片,用牛奶和面 , 然后擀成薄片,再用牛奶煮熟)牛奶煮烤饼均离不开牛奶 。塔吉克族民间独具特色的食品如布拉马克(奶面糊)、哈克斯(油面糊)、泰勒提(酥油泡馕)等都是用牛奶加面粉 , 或酥油加面粉制成的 。其他许多日常食品,因受维吾尔族的影响,其做法大体上与维吾尔族做法一样 。如面粉制作的烤馕 , 大米加羊肉、羊油、胡萝卜等做成的抓饭等 。塔吉克族在日常饮食中,都很注重主食 , 不太讲究副食,很少吃蔬菜 。一日三餐 , 早餐是奶茶和馕,午餐是面条和奶面糊,晚餐大都吃面条、肉汤加酥油制品 。在肉食上 , 塔吉克族最喜欢用清水将较大的肉块煮熟,然后蘸盐吃,认为是原汤原味,民间把这种食肉的方法称为“西尔乌”(手抓羊肉) 。此外,那仁(肉块加面片或将牛奶、肉汤混制加面片)、“阿热孜克”(油餜子)、油饼、奶干、奶疙瘩、奶皮子也是日常不可缺少的食品 。塔吉克族日常饮料多习惯于饮用奶茶 。
按传统习惯 , 一日三餐的饮食安排、各种食品的制作,均由家庭主妇承担,一般男人不需插手 。进餐时,在地毯上铺饭单(布餐巾) , 就餐者围其四周,长辈坐在上座,菜饭按座次先后递送 。
塔吉克族的宗教信仰
居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 。清真寺很少 。教徒不封斋,不朝觐 。一般群众仅在节日礼拜 。宗教首领称“依禅” 。各户教徒世代信从某一依禅及其世袭的继承者 。
鹰与塔吉克族人的关系非常密切 。塔吉克人的民间舞蹈名之曰“鹰舞”,其基本动作完全是模仿鹰的动作 。
最具塔吉克民族特色的乐器是鹰笛 , 这是由鹰的翅骨制成的 。塔吉克族人中广泛流传着有着鹰的各种传说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鹰总是与塔吉克人生死与共 , 息息相关,在危难关头,鹰总是挺身而出,牺牲自己,为民众创造幸福 。在一般塔吉克族人的观念中,鹰也是勇敢、正义、忠贞、纯洁的象征 。可以推测,鹰是塔吉克族先民崇拜过的动物图腾,塔吉克文化中与鹰有关的这些文化现象正是远古塔吉克族先民鹰图腾崇拜的遗存 。
塔吉克族宗教界的著名人士认为,我国塔吉克族在公元10世纪即信仰伊斯兰教,塔吉克族是我国唯一的信仰伊斯玛仪教派的民族 。
塔吉克族的民族节庆
民族和宗教的节日有古尔邦节、乞脱乞迪尔爱脱(春节),巴罗提节、肉孜节、台合木兹瓦目脱节(播种节)、兹完尔节(引水节)等 。塔吉克族的节日都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如乞脱乞迪尔爱脱(春节),时间在每年青草就要萌芽的公历3月 。家家大搞卫生清洁工作 。一清早,由小孩牵一黄牛到屋内绕行一圈 。主人向牛背撒面粉 , 喂少许饼后牵出 。接着,全家鱼贯而入 。然后互相幸访祝贺 。妇女们要给来宾的左肩上撒面粉 , 以示吉祥 。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许多民族节日皆与宗教有关,传统的“巴罗提”节即是其中之一 。“巴罗提”一般在伊斯兰历每年8月的头两天举行 。由于节日之夜家家都点一种特制灯烛,故称之为灯节 。
灯节“巴罗提”一般在伊斯兰历每年8的头两天举行 。由于节日之夜家家都点一种特制灯烛 , 故称之为灯节 。节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灯烛和一支特大的灯烛 。它是用一种高原上特有的“卡乌日”草草杆做芯,外面裹上棉花 , 扎成火把状 , 蘸上酥油或羊油制成 。节日之夜,全家人围坐在炕上,中间摆放着一个供插灯烛用的沙盘 。这时,家长按辈份和年龄高低呼叫每个人的名字,叫一个答应一个,并在应者面前插一支点燃的灯烛,以示吉祥,全家人的灯烛都点亮后,各自伸出双手在自己名下的灯烛上烤一下 , 再作祈祷,愿真主降福保佑平安 。仪式结束,阖家大小在灯光下共享丰盛的佳肴 。接着,便把家中扎好的那支最大的灯烛火把点燃后插到屋顶上,它被称为“天灯” 。全家人要出来肃立屋前 , 仰望“天灯”,默默祈颂 。与此同时 , 各家门前要点火堆驱邪 。青少年们则在烛光下、火堆前欢歌跳舞,尽情戏耍,彻夜不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