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液晶面板行业再变天,京东方们何以应对?

投稿|液晶面板行业再变天,京东方们何以应对?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数科社 , 作者丨柠溪
进入2022年 , 随着疫情带来的“宅家经济”红利消失 , 俄乌冲突与全球通胀进一步抑制了大众的需求 , 全球电子产品消费进入疲软期……
 
液晶面板市场又要变天了 。
4月 , 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不到1950万片 , 跌到疫情以来最低点 。Omdia数据显示 , 在海外减产的情况下 , 中国大陆五家制造商京东方、TCL华星、惠科、南京中电熊猫、彩虹光电的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份额达到68.5% , 创下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占比的新高 。
大陆的面板厂近期也在减产 。业内人士称 , 此次大陆地区的面板行业预计减产约20% , 覆盖全世代线产品 , 是十多年来最大规模的减产 。
CINNO Research月度面板厂投产调研数据显示 , 2022年5月国内液晶面板厂平均稼动率为84.9% , 相比4月下滑3.5% 。其中 , 低世代线(G4.5—G6)平均稼动率为76.4%;高世代线(G8—G11)平均稼动率为85.9% 。
不少专家预测 , 一般来说第三季度是液晶面板传统旺季 , 今年可能会出现“旺季需求不旺”的状况 。
电子产品上游产业链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据报道 , 全球液晶面板价格进入下降期已经超过一年 , 眼下还没有扭转的迹象 。有业内人士称 , 近期面板行业的成交价已经低于成本价 , 面板厂都出现了大幅亏损 。
为了减少亏损 , 让供需尽快回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 全球的液晶面板行业都在大幅度减产 , 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厂商减产开始的相对更早 。
种种信号显示 , 液晶面板行业或已经迎来了新的迭代期 。
01、上次迭代中企崛起液晶面板行业上一次大幅度减产还得追溯到2008年经济危机 。
当时 ,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还不算普及 , 应用液晶面板的主力产品仍是电视机和电脑显示屏;中国大陆的液晶面板企业还没有成规模 , 市面上的主流产商来自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 。2008年 , 三星、LGD、友达、奇美、夏普五家厂商的产能占了全行业85%以上 。
2007年面板行业供小于求 , 各家厂商本来抱有积极的预期 , 然而2008年美国的次级债危机影响显现 , 欧美液晶电视需求出现大幅度衰退 , 日韩销量也明显放缓 , 中国市场受雪灾、汶川地震、房地产市场动荡和股市长期调整影响也出现了增长速度下降 。
这一情况让各大家电企业承受了极大的盈利压力 , 为了稳住营收 , 各大品牌大打价格战清理库存 。
彼时 , 国产品牌在面板技术上较为落后 , 依赖外资 , 因此面板的成本较高 , 而外商在国内的运营成本较高 , 外资品牌在当时普遍采取“面板利润支撑整机价格战”的策略 。
然而供过于求使得面板业务利润率出现大幅度下滑 , 外资品牌不能够再支持价格战 , 也不得不放弃扩展性策略 。2009年第一季度 , 日立、松下、索尼、东芝等日本企业的亏损额度均超过千亿日元 , 不得不抛出裁员关厂计划;LG、三星也相继下调2009年的资本支出 , 启动减产机制 。
也是在这段时期 , 中国企业抓住了机遇 。
2009年1-6月 , 由工信部、国台办连续两次组织中国九大彩电厂商赴台湾采购总金额44亿美元 , 总量超过1200万片的液晶面板 。
随后 , 海信、康佳和奇美合作联手进军液晶模组产业 , 长虹与友达合资成立了的长智光电公司 , 两岸的液晶产业链打通后的业务新模式突破了国内企业普遍因为“缺屏少芯”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的困局 , 焕发出了更强的竞争力 。
2009年4月 , 国务院批准印发《电子信息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 明确将TFT-LCD 液晶平板显示列为当前重点发展的重大工程 。
当时 , 也有反对的声音认为国内企业是在盲目扩大生产线 , 未来极有可能面对产能过剩、项目亏损、无上游真正核心技术的风险 , 但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彰显出了优势——我们有着日韩完全无法比拟的消费潜力 。
随着国内推出“家电下乡”政策 , 国内的液晶面板市场在2009年出现了强势的反弹 , 扩大内需使得新增产能迅速有了用武之地 。友达光电时任执行副总彭双浪直言:“家电下乡令液晶替代CRT之风吹遍广阔的农村市场 , 加速了液晶面板的替代革命 。”
DisplaySearch统计报告称 , 2010年全球大尺寸TFT液晶面板出货量达到6.65亿片 , 同比增长26% , 上网本和平板电脑面板的上涨幅度更是达到64% 。
4G时代的到来和智能设备的全面普及让全球电子产品对显示终端的需求在之后的数年间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 , 屏幕作为信息交互的重要端口在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Omdia数据显示 , 2010年—2020年全球LCD面板总产能面积年均复合增速达到7% 。自2017年首次超越韩国 , 中国大陆显示面板出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 。
增长 , 衰退 , 再增长 , 再衰退……行业周期变动在所难免 , 眼下的减产之风和2008年的产能萎缩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 新一轮迭代期已经来到 , 国内企业必须做好应对准备 。
02、技术竞争的机会液晶产业属于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的三高产业 。
上世纪末 , 由于国内和海外间巨大的技术差距 , 国内采取“以市场换技术”引进合资企业 。但是合资使得我们很难摆脱外资企业对于技术、资本、市场的控制 , 随着国内的经济实力得到快速提升 , 自主发展成为了必然之选 。
京东方的前身是北京电子管厂 。1994年 , 刚改制的京东方就成立了寻求替代CRT的平板显示技术项目研究小组 , 并将 TFT-LCD 定为发展方向 。
想要跟上领先者 , 收购现有技术无疑是最高效的选择 。
2003年 , 因金融危机而债务缠身的韩国现代决定出售 TFT-LCD 业务 , 京东方以 3.8 亿美元的价格打包拿下知识产权、市场份额、营销网络及工作团队 , 随后在北京亦庄建设5代 TFT-LCD 生产线 , 这条生产线的投产结束了我国无自主液晶显示屏的时代 。
迈出第一步后 , 京东方的胆量和魄力更大了 。
2009年8月25日 , 在公司仍面临巨额亏损 , 全行业全面减产的时刻 , 京东方宣布投资280.3亿元建设我国第一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这一举措击溃了外国厂商的技术与利益封锁联盟 。随后 , 京东方跟合肥、成都等地方政府开展合作 , 募集超过500亿元的资金扩大生产 。在自研方面 , 京东方也从非晶硅TFT-LCD逐步发展到高性能TFT-LCD和AOLED等新型半导体显示领域 。
在很长时间 , 京东方因为巨额的政府补贴和迟迟看不到盈利曙光承受了舆论的重压 。
2012年 , 液晶面板价格趋稳 。此时 , 日、韩企业对32寸屏的市场需求产生了错误判断 , 他们过快从这一产品市场撤走让已达到极高产能和良率的京东方8.5代产线承接了竞争对手送出的大礼 , 达到了满产满销 。2012年二季度 , 京东方开始实现利润增长 , 规模化效应逐步显现 。
京东方2021年报显示 , 公司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等五大主流产品液晶显示屏出货量第二年稳居全球第一 ,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193.10亿元 , 同比增长61.7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58.31亿元 , 同比增长412.96% 。
除了京东方 , 华星光电是另一家在上个发展周期实现了快速崛起的中国企业 。
2009年 , TCL和深超投资合资成立华星光电 , 投资245亿元在深圳建设8.5代生产线 , 成为大陆第二家自主建线的企业 。经历过与外资合资的失败教训后 , 李东升下定决心要让TCL牢牢握住产业链布局及管理的主动权 , 为此TCL投入了巨额的资金 , 并重整了公司的战略布局 。
巧妙借力仍是后来居上的绝佳途径 。
2011年 , 深超科技将其持有的华星光电15%股权转让给三星电子 , 这让华星光电得以借助三星的技术与市场迅速完成自己的技术与产能积累 。在外界不看好的情况下 , 华星光电仅用时27个月就成功打入海信、长虹、康佳、三星等厂商的供应链 。
在上一个周期 , 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从业者们的敢想敢干让中国的液晶面板行业充分运用了集群优势 , 完成了用市场换技术到用资金扩产能、用市场掌握行业话语权的蜕变 , 从后来者变为了领先者 。
但是 , 新的时代到了 , 现在的液晶面板进入LED向OLED转型的周期 。曾经因为没赶上变化的各大厂商都在磨刀霍霍 , 试图通过技术的革新在新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
结果 , 多方面的因素让这一市场变成了一个产能过剩和竞争激烈的样本 , 企业生存的空间越来越恶劣 。
03、产能过剩时代新转型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中国大陆宣布投建的LCD/AMOLED面板产线已增至60余条,总投资金额超过1万亿元 。
从产品结构看 , TV始终占据LCD面板产能面积的70%以上 , 是绝对主导;包括显示器、笔记本、平板电脑在内的IT占比在20%左右;中小尺寸占比稳定在8% 。
在眼下的面板行业收缩期 , TV面板盈利压力最大 , 主要尺寸TV面板价格都在成本以下 , IT面板稍好 , 只有部分产品价格低于成本 。
在近期财报中 , TCL指出目前大尺寸产品的需求出现显著下滑 , 公司未来将通过提质增效对冲风险 。
其中 , 小尺寸业务将加速产能释放 , 提升良率以持续的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力 , 中尺寸业务则将更聚焦高端市场 。TCL华星表示将利用其独立开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VA技术拓宽高端产品市场 , 该技术对比度更高 , 响应时间更快 。
TCL华星高管高翔称:“确实今年市场状况有一些下行 , 但在我看来这个时候恰是产品升级、结构化调整的好机会 。”
新的迭代周期 , 国内企业除了调整已有业务的产品结构 , 也需要找到新的产品优势 。
2021年 , 京东提出了“1+4+N”发展架构:“1”为显示器件;“4”是指在物联网转型过程中布局的物联网创新业务、传感器及解决方案、MLED及智慧医工4条主战线 。这些延伸出来的业务场景基本还是基于公司目前在LCD领域的优势 。
【投稿|液晶面板行业再变天,京东方们何以应对?】近期的种种迹象表明 , 虽然LCD还是当前市场的主力军 , 但LCD面板供需关系的周期变化已经走向衰退 , 在新的迭代期 , OLED或是未来主要增长点之一 。
2015年左右 , 随着内地企业的强势崛起 , 三星逐步发起了LCD业务 , 转而全力投入OLED相关的研发 , 并取得了明显的技术优势 。在三星的引领下,中高端手机现在基本都采用了OLED屏幕或者从属于OLED技术的柔性AMOLED屏幕 。
2021年 , 京东方OLED出货量约6000万片 , 同比增长近60% 。Omdia预测 , 2022年 , 京东方OLED面板有望实现1亿片出货量 , 中国企业在OLED市场的份额会增加到27% , 三星则会从77%降到65% 。
京东方在财报会议上表示 , 柔性AMOLED业务是未来公司业绩的主要增长点之一 。
京东方在业绩交流会上表示 , 公司现有三条柔性OLED面板生产线 , 其中位于重庆的生产线还处于初期产品验证爬坡过程中 。OLED投入巨大 , 目前公司成本控制与竞争对手仍有明显差距 , 业务实现盈利在当前来讲是非常有难度的 。
有报道称 , 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在2020年开始参与Galaxy A73的开发工作 , 并进入了三星的供应链 。今年 , 三星计划从京东方和华星光电采购350万块和300万块OLED面板 。如果能抓住此次机会 , 两家企业或将在OLED的发展周期占得一个好位置 。
此外 , 深天马A的AMOLED面板产能在国内位居第二 , 在中小尺寸面板领域较为领先 , 有后来居上的潜力 。
不过 , 近期手机市场的萎靡销量很可能成为发展的掣肘因素 。如果不能扩大市场需求 , 三星也存在“砍单”的可能性 。此外 , 三星目前在OLED领域有着无可撼动的龙头地位 , 很可能会用规模优势对国内后来者形成挤压 , 合作不一定意味着发展 。
面板行业的技术迭代非常快 , 后起之秀们也在虎视眈眈 。业内普遍认为 , 当显示屏幕在异型、透明度和续航上获得突破 , 将会进入新的产业周期 , 迎来下一代爆发式应用增长点 , 多家面向未来的独角兽正在发力 。
京东方前董事长王东升曾提出了一条面板行业发展论:每36个月 , 标准显示产品价格下降约50% , 若要生存下去 , 产品性能和有效技术保有量必须提升一倍以上 。
目前 , LCD产品已经遍布各行各业 , 其价格也几乎已经触底 。从性价比角度来说 , LCD对OLED还能形成足够的优势 , 京东方和华星在最近3—5年还能保持现有的位置 。
但若是以“王氏定理”推论 , 三年之后的行业风向必然已经变天 , LCD的规模优势将逐步散去 , 要是没能跟上新技术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 就有可能步日本企业的后尘 , 被竞争对手甩下 。毕竟国内企业产能在全球占比从不足15%走到70%也不过用了14年 , 这是一个很残酷的行业 , 没有进步就意味着退步 。
历史总是重复 , 但细节总不相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