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风云录|全球自动驾驶竞赛:百度“开车”,谷歌“失灵”

无人驾驶风云录|全球自动驾驶竞赛:百度“开车”,谷歌“失灵”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远川研究所 (ID:caijingyanjiu) , 作者 | 刘芮 , 编辑 |李墨天 , 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
在新能源车这条赛道上 , 很多细分领域杀来杀去 , 最后都变成了中美两个国家的赛跑 。比如终端品牌 , 比如三电 , 比如自动驾驶 。
自动驾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 , 一方面它的技术创新非常快 , 手握巨资的软件公司和IC设计公司 , 在短短几年时间就把自动驾驶卷到了L4甚至L5的水平;但另一方面 , 由于事故频出 , 验证漫长 , 自动驾驶又常常位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
术层面的突破 , 怎么让自动驾驶快点在马路上跑起来是一个更紧迫的问题 。无论是大算力芯片、激光雷达 , 还是带有冗余的执行机构等等高性能硬件 , 成本都是目前的供应链难以承受的 , 一些失去风投输血的公司 , 已经急得开始自己造车了 。
所以百度的L5自动驾驶汽车在去年8月的亮相 , 对业界的震动可想而知 。虽然离真正落地乃至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 但这辆没有方向盘的汽车至少走出了论文和实验室 , 让众多无人驾驶公司看起来不再是一群赚不了钱的科研工作者 。
而百度Apollo Go的落地 , 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国内的自动驾驶攻坚终于跑在了美国前面 。
一年之后的今天 , 百度发布了第六代量产无人车Apollo RT6 , 它的最大亮点 , 一方面是领先特斯拉去掉了方向盘 , 毕竟马斯克给出的预期时间表要到 2024年 , 才会开始量产首款没有方向盘或踏板的无人车 。
另一方面是25万元的成本 , 仅是行业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在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 , Apollo RT6最大程度的实现了高安全、高质量和低成本的平衡 。
基于车型平台来定制开发 , 是RT6和市面上的改装自动驾驶车辆最大区别 。这也是无人驾驶技术落地的关键一步 。
自动驾驶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 , 除了技术原理层面的突破 , 从路测里程 , 到生态建设 , 再到技术真正落地 , 过程极端复杂 , 牵扯的相关方星罗棋布 。在此之前 , 中美的自动驾驶已经较量多年 , 如今 , 中国企业走出了一条漂亮的逆袭路线 。
榜单里的战争2020年 , 脱胎于谷歌的富二代自动驾驶公司Waymo完成了一笔22.5亿美元的巨额融资 , 这是他们被谷歌输血11年后首次接受外部投资 , 也是全球自动驾驶领域最大的单笔投资之一 。
一年之前 , 摩根士丹利对Waymo给出了1750亿美元的估值 。这是什么概念?在当时 , 这个估值超过了大众、特斯拉、戴姆勒等一众整车厂 , 仅仅落后于丰田 。即便按照当时比较低的500亿美元估值对比 , 也超过了本田和通用 。
资本市场的预期在于 , 自动驾驶公司将成长为未来的丰田 , 而丰田很可能变成他们的代工厂 , 这个故事听起来比特斯拉都要性感10倍 。
2018年前后 , 自动驾驶是一级市场风头最盛的黑马 , 除了Waymo的天价融资 , 通用旗下无人车公司Cruise Automation一年融资72.5亿美元 , 中国也诞生了一堆自动驾驶独角兽 。从当时的视角看 , 自动驾驶的确前景一片大好 。
加州车辆管理局(DMV)每年会公布一份报告 , 尽管争议很多 , 但作为长期跟踪自动驾驶行业的机构 , DMV的报告依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应整个行业的前进路径 。
DMV的报告里有个关键指标 , 名叫脱离接管次数(Disengagements) , 即车辆处于自动驾驶状态时 , 被安全员接管、处理系统无法解决的路况的次数 。这个次数越少 , 人工干预的间隔越长 , 就说明自动驾驶系统越稳定 。
在2019年 , 36家无人车公司提交了报告 , 无人接管距离相比2018年整整提高了21倍 。而在脱离接管次数这个指标中 , 百度罕见的排在了第一位 , 平均18050英里人工接管一次 , 相比排在第二的Waymo的13219英里高出不少 。
虽然在其他指标中 , Waymo依然一骑绝尘 , 比如高达145.4万英里的实际路测里程 , 几乎占到了所有厂家总里程的一半 , 也高于百度(10.8万英里)和另一家中国公司小马智行(17.5万英里) , 但百度北美自动驾驶团队能在Waymo后来居上 , 依然是个不小的成就 。
也许是一种巧合 , 当百度、小马智行这些中国公司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 , 对DMV的质疑声也开始增加 。最大的争议在于 , 衡量参数和测试数据都由企业自己决定 , 数据真实性完全依赖企业的道德水准——比如什么时候进行人工干预 , 是在闯红灯时就干预 , 还是快出车祸的时候再干预 。
另外 , 在荒郊野岭路测对于城市的复杂路况有多少参考价值 , 也是个问题 。
从当下的视角回溯 , 2020年初报告发布时 , 整个自动驾驶产业侧重点已经越来越向商业化落地倾斜 。谷歌选择让Waymo自己出去融资 , 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自动驾驶业务迟迟无法自我造血 , 持续吞噬公司利润 。
总的来说 , 商业化的停滞加上疫情之中一级市场风投的收缩 , 让单纯的路测里程不再那么重要 。2019年的DMV报告发布时 , 被百度超车的Waymo就第一个跳出来质疑 , 但有趣的是 , 他们也是第一个出问题的公司 。
2019年 , Waymo的头号铁粉摩根士丹利将公司的估值调整为1050亿美元 , 相比一年前一刀砍没了700亿美元 。2020年完成融资的不久后 , 英国《金融时报》爆料 , Waymo融资时的估值仅为300亿美元 , 相对于2018年峰值时期缩水了85% 。
显然 , 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比想象中的要困难很多 。
谷歌失灵的钞能力以2018-2020年间Waymo的市值大缩水为起点 , 业内对自动驾驶的质疑如同爆炸波 , 快速席卷全球 。
业内对Waymo的不信任 , 可以找出至少一百个理由:曾经引以为傲的加州路测数据 , 开始被中国企业超越;仅仅凤凰城路测的数据 , 并不足以应付复杂的路况;从算法到传感器 , 再到汽车设计制造全都一手包揽的Waymo , 或许是车企的敌人;在谷歌地图基础上演进而来的高精地图 , Waymo长期以来似乎并没有将其商业化共享的意愿……
无往不利的谷歌“钞能力” , 这一次 , 在Waymo身上 , 也不再显灵 。
2019年12月桑达尔·皮查伊正式加冕谷歌母公司Alphabet CEO后 , 以应对疫情为理由 , 开始重点调整集团的投资重点 。每年花费十亿美金 , 却仍财报中隶属于巨额亏损的other bets(其他业务)的Waymo首当其冲 。
Waymo 自2020年起 , 一次又一次尴尬的外部融资 , 与任职长达五年半 , 却在2021年离职的Waymo CEO  John krafcik就是最好的证明 。
Waymo的困境是否有解法?答案也简单 , 做好商业化落地 。
然而 , 技术、生态、落地 , 一层套一层的雪崩 , 却造成了连环悖论:
政府与车企 , 希望Waymo拿得出完美的解决方案 , 再考虑大范围上车 , 以及进一步放宽法律限制上路;而Waymo想要拿出“完美解决方案”的前提是 , 政府与车企开放生态 , 让Waymo先大规模跑起来 , 积累真实世界的数据 。
在谷歌内部 , Alphabet希望Waymo在商业化拿的出手 , 再进行资金与生态的大力扶持;但从Waymo侧出发 , 正式商业化之前 , 首先需要Alphabet砸重金养活起两千多名工程师 , 与动辄价格百万一辆的路测车队 。
为了解开悖论 , Waymo并非没有做过努力 。早在2018年 , Waymo就开启了自动驾驶商业化Robotaxi运营 , 并计划2020年与捷豹路虎合作实现每天运输100万人次的宏伟目标 。
然而 , 与其说Robotaxi是Waymo商业化落地 , 解开悖论的开始 , 倒不如说这是一场漏洞百出的理想化实验——直到2021年底 , Waymo自动驾驶APP  Waymo One的月活跃用户仅保持在1500名上下 。
因为 , Waymo在内 , 所有立志于Robotaxi的企业 , 在真正商业化之前 , 都需要先回答好几个问题:车辆足够安全了吗?改装的汽车质量真的过关了吗?动辄百万的路测车辆投入运营 , 真的能够成为一个可以大规模复制的商业模式吗?
关于安全 , 过去很多年 , 尽管Waymo在内不少企业都曾宣称实现高等级自动驾驶 , 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 , 高等级的自动驾驶车内都还配备着一刻不能松懈的安全员 。一方面 , 是AI算法的狂奔 , 另一方面 , 则是基于传统算法 , 以及改装车辆所带来的系统故障处理以及风险规避难题 。
关于质量 , 由于大部分自动驾驶企业并不具备汽车的整车制造能力 , 因此选择根据林肯MKZ、沃尔沃等车型进行改装 , 就成了常态 。然而 , 改装的车辆 , 真的在零部件到汽车的整体设计集成 , 全部能满足自动驾驶所需的车规级汽车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吗?
【无人驾驶风云录|全球自动驾驶竞赛:百度“开车”,谷歌“失灵”】最后是成本 , 要想实现商业化落地 , Robotaxi被认为是目前最可行的路线之一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 , 在改装车动辄百万的成本、以及额外的安全员配置之上 , 做好出租车或者网约车 , 还需要考虑司机成本、车辆折旧以及日常的加油、保养、保险等运营成本 , Robotaxi , 拿什么和传统网约车比?
达不到安全、质量与成本的过关 , Robotaxi注定黄粱一梦 。
百度的三步走Waymo被困凤凰城的同时 , 地球的另一侧 , 另一场关于Robotaxi的实验开始了 。
2019年 , 曾经在DMV路测数据中将谷歌挑落马下的百度 , 再次站了出来 , 推出了基于Robotaxi的萝卜快跑服务 。
时间上来看 , 百度出发时 , 相比Waymo晚了整整两年;但从结果来看 , 2021年 , Waymo的订单量约在16万左右 , 而萝卜快跑仅仅今年一季度订单量已经达到19.6万单 , 较前一年翻了11倍 , 累积订单量 , 更是超过100万单 , 超过Waymo , 成为世界最大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 。
后发先至背后 , 凭什么是百度?拆解百度近些年的动向 , 我们不难复盘其成功的逻辑所在:
首先是技术的积累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入局人工智能的企业 , 百度早在2013年起就已经开启了关于自动驾驶的探索 , 九年间 , 在自动驾驶相关的投入总计达到千亿规模 。
仅2021年一年 , 百度在自动驾驶方面的研发就已经超过200亿元 。知名研究公司Navigant Research , 则直接将百度作为唯一一家中国企业与Waymo、Cruise、Ford一同 , 列入全球自动驾驶领域的四大顶级玩家 。
在生态侧 , 百度无论内外 , 都给足了自动驾驶顶配资源 。
在百度内部 , 作为百度内部的一大重要流量入口 , 今年5月 , 百度选择将地图事业部正式归入自动驾驶(IDG)事业群 , 多年累积的高精地图数据与资源 , 成为百度自动驾驶的重要助力 。
而在外部 , 百度李彦宏在内 , 一众高管屡次为百度的自动驾驶业务站台 , 签订了宝马、戴姆勒、福特、捷豹路虎、吉利、拜腾、威马、蔚来等一众新老汽车巨头 , 以及微软、Intel、英伟达、博世、大陆在内的产业链合作伙伴 , 共计118家伙伴加入百度的自动驾驶生态 。
最后 , 关于商业层面的落地难题 , 百度的自动驾驶路测以及运营 , 迄今已经落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重庆等多个一二线城市 , 2021年12月底 , 北京正式放开国内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时 , 百度Apollo就有近70台车拿下了此次收费试点的许可 。
当然 , 质疑也不是没有 , Waymo都解决不了Robotaxi的安全、质量与成本难题 , 焉知百度不是赔本赚吆喝?
秘密就藏在百度世界大会中最新发布的第六代量产无人车Apollo RT6之中 。
这是基于百度自研的阿波罗星河架构平台开发的首款车型 。相较传统的车辆开发平台 , 星河架构额外增加了无人驾驶相关的零部件以及整车系统适配 , 专门面向自动驾驶领域深度定制 。
Apollo RT6也因此增加了制动、转向、电源、传感器等冗余设计 , 以及从自动驾驶逻辑出发的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的设计开发 , 做到了相较改装车的安全性、可靠性、一致性的巨大提升 。
而在成本方面 , Apollo RT6通过半固态激光雷达+嵌入式低功耗SoC , 替代传统动辄几十万的高线束机械式激光+高算力工控机 , 加上换电的运营模式 , 做到了单车成本仅需25万元 , 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 与一辆普通新能源汽车价格不相上下 , 同时支持有/无方向盘两种模式切换 。
翻译一下 , 车已经很便宜了 , 只要政策法规放开 , Apollo RT6就可以做到无司机自动运营 , 将传统模式下网约车+司机 , 每月大约8000元的运营成本 , 直接降到4100元左右 , 带来网约车本身的运营成本的极大降低 。
当安全、质量与成本三大难题一并解决 , 百度的技术、生态、落地三步开始连贯 , 萝卜快跑开启加速快跑 。
尾声一直以来 , 关于汽车行业的演进方向 , 业内有一个共同的认知 , 从燃油车 , 到新能源车 , 再到智能车 , 会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三步走 。
于中国而言 , 燃油车时代 , 尽管投入了大量人力与努力 , 但因为错过了时间窗口 , 过去几十年中 , 落后与低端几乎成为了国产车的代名词;到了新能源车时代 , 当我们与美国与全球站在同一起跑线 , 所有人震惊的发现 , 原来中国也能造好车 , 我们不仅诞生了蔚小理 , 可以与特斯拉一较高下;还诞生了宁德时代 , 可以在关键零部件形成绝对统治地位 。
当时代快进到智能车时代 , 未来的路还很长 , 变数也还很多 , 但唯一确定的一点是 , 我们不能再浪费任何一点时间窗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