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黄金屋系列3(读《曾国藩传》)

书中自有黄金屋系列3(读《曾国藩传》)
文章图片

摘要:上一篇读《穷爸爸富爸爸》,我们明白了穷人和富人最本质的区别是富人从不为钱工作,而是让钱为自己工作。越早把自己的每一分钱都投入到资产当中越能早日实现财富自由。本篇读《曾国藩传》,来学习下晚清第一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或许我们也能领悟一些人生真谛,帮助我们更好的走漫漫人生路。
目录
01 和我们一样普通的曾国藩
02 失败会打败失败者,但也会让成功者更强
03 创建一支自己战无不胜的“湘军”
04 结硬寨打呆仗
05 同流合污也可以做大事

01 和我们一样普通的曾国藩
相比于那些十几岁第一次参加高考就高中状元的神童来说曾国藩则显得那么平易近人。曾国藩第六次参加高考不仅没考上,反而被悬牌批责。有小伙伴好奇了,啥是悬牌批责?通俗点说,比如语文考试,每年高考总会有一些满分作文横空出世。而悬牌批责刚好相反,“教育部”会挑选一些特别差的文章放出来给大家作为反面教材,很不幸曾国藩的文章就在这些反面教材之中。虽然同样是在整个湖南出了名,但这绝对是读书人的奇耻大辱,这也是曾国藩人生的第一大堑。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痛定思痛,好好反思自己以前写的文章,并不断改进。终于在后面一次高考成功考中秀才。后面的科举之路更像开挂一样,轻松中举人,中进士,点翰林,成为教育体制内的天之骄子。
老实说曾国藩资质并不是很好,有小故事为证。曾国藩读书的时候每天都会背一篇文章才睡觉。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偷去曾国藩家里偷东西。当时曾国藩正在背书,小偷想着等曾国藩关灯睡觉就实施偷窃计划。结果没想到在房梁上都睡了好几觉了曾国藩还在背那篇文章。小偷终于忍无可忍,气急败坏的跳下房梁跑到曾国藩面前背出了那篇文章,然后夺门而去,只留下曾国藩在那里发呆。从这则小故事可以看出曾国藩本身并不是很聪明,可能还有点笨,这点他自己也承认过多次。但即使这样仍然在当时科举之风盛行的时代走通了99%以上的人无法走通的科举之路,这应该能给那些碰到点小挫折就感慨自己不是读书的料的人一记闪亮的耳光了吧。相比于那些天赋异禀或者身世不凡的人来说,我们大部分人可能都是普通人,所以学习普通的曾国藩更能让我们信服。
现代社会我们大部分人都心浮气躁,削减脑袋找速成之法。干啥事情都想讨巧走捷径。但是曾国藩则一生都尚拙,并且认为世间之事拙能胜巧。读书方面,资质一般的曾国藩从不偷奸取巧,一步一个脚印的读书学习。为官方面,认认真真做事,从不选边跟领导。不管是职场还是官场都有跟对领导扶摇直上之说,跟领导前期能迅速获得收益,属于取巧。但是也有明显的缺陷,一旦领导落难自己也一定跟着倒霉。咸丰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之首肃顺对曾国藩有提携之恩,但曾国藩对上级领导始终保持一定距离。后来肃顺被慈禧所杀,但并没有发现肃顺和曾国藩的来往信件,所以后来慈禧更加信任曾国藩。想取巧走捷径一步登天不如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做事,试想假如你当了领导你也会希望手下的人是兢兢业业做事,而不是兢兢业业跟领导拍马屁走捷径吧。
曾国藩被称为晚清第一人。毛爷爷曾点评曾国藩: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后来被慈禧封为文正公)。同时期的伟人蒋介石身边常伴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是《曾国藩家书》。《圣经》常伴的原因是蒋介石后来信基督教。而《曾国藩家书》常伴可以看出近代的曾国藩影响力有多大。曾国藩能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可以这么说,如果我们想做成一些事,或者想成为一些人,学习曾国藩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的。
02 失败会打败失败者,但也会让成功者更强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能从失败中迅速获取智慧是成功者必备的条件(那些从没失败过就成功的人例外)。曾国藩一生中有四大“堑”,或许从曾国藩如何面对这四大堑并从中反思让他变得更加强大我们能学得很多。
第一堑上面讲过曾国藩第六次参加高考结果因为文章太烂被悬牌批责,成为读书人中的笑话。后来经过不断反思自己写的文章,终于在以后的科举之路如开挂般高歌前行。踏踏实实读书,认认真真反思,不投机取巧或许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第二堑是曾国藩画图难看被百官传为笑柄。事情由来是这样的,当时晚清政坛已经犹如死水一般,人人均无作为。看到这样的情景,曾国藩心灰意冷打算辞官。后来道光皇帝驾崩,二十多岁的咸丰帝上位。血气方刚的咸丰帝新官上任三把火,摆出一副励精图治的明君的样子。曾国藩看到出现了这样一位皇帝非常高兴。但是没想到的是咸丰帝终究是一个平庸之辈,刚上来的三把火很快烧完。后来曾国藩一气之下想敲打一下新皇帝,上书言皇帝的三大罪:第一,苛于小节,疏于大计。整天纠结官员们磕头姿势对不对,该穿哪种颜色官服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对大事从不上心。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在广西爆发,安排去镇压的官员极其不合理。很多才能平庸之辈却被委以重任。第二,徒尚文饰,不求实际。咸丰上任后表示广开言路。但是结果是很多官员上书,不管大小意见均被咸丰草草批示扔到一边。第三,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咸丰朝令夕改,失信于臣。咸丰看到上书当场气炸,本来想直接办了曾国藩,后来被劝阻。后来咸丰号召百官学习,让曾国藩画一幅布置讲堂的图。曾国藩连夜画图,结果因为画图难看被百官当场嘲笑。
曾国藩在京师硬怼咸丰皇帝三宗罪,硬怼百官无作为,最终被京师权贵所唾骂。这其实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摸老虎屁股,结果可想而知。曾国藩这种满朝皆醉你独醒,全天下都污你独清的行为势必会带来众叛亲离,更别提做什么大事了。
不管是国家还是公司,肯定都会或多或少存在各种问题。单纯的理想主义并不能使你成大事。记得之前刚进华为的一个北大毕业生给任正非写一封数华为弊病的万言书。而任正非在高管会议上读了这封万言书之后直接批示该员工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第三堑是遭遇靖港大败。曾国藩为了苦练湘军,先后因没有救援导致自己的好友江忠源和老师吴文荣被太平军所杀。好不容易等湘军练成,结果自己亲率大军首战大败,不堪打击投水自尽后被救。就像我们为了做一番事业放弃了亲情、友情等等宝贵的东西,结果却是一塌糊涂,这种打击是常人无法忍受的。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打不倒你的失败并不是真的失败,只会让你变的更强。这也是曾国藩领悟到的人生真谛。对比我们现在,有时候我们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结局可能不完美,但如果就因为这样就要死要活那就太不应该了
第四堑则是在江西九江战败后遭遇巡抚处处刁难,官绅人人幸灾乐祸,使曾国藩处境凄凉。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过失败后永不振作。曾国藩人生大起大落,经历了人生中的四大堑仍然能不断反思,最终到达了非常人的高度。
03 创建一支自己战无不胜的“湘军”
当时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咸丰皇帝让各地官员办团练,也包括曾国藩。曾国藩深知当时晚清的正规军已经烂透了,根本没有战斗力,所以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必须练自己的兵。但是身为一介书生,如何练兵则难上加难。这个时候曾国藩从反思为什么正规军没有战斗力的原因开始反向指导自己练湘军。
首先,清朝实行低饷制。因为工资低到大部分官兵无法正常生活,所以大家纷纷开展第二职业。普通的士兵做一点小买卖,军官则玩大的。他们普遍动用军事装备来赚钱,有的把练兵场租借给商贩使用,有些甚至动用军舰帮助鸦片贩子运送鸦片。这些贪腐行为朝廷上下众所周知,但是为了解决军费支出,大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官兵自己去想办法。试想在这样短视的政策下国家虽然节约了大量的军费,但是这些贪腐行为也让军队丧失了战斗力。针对这个问题曾国藩采用厚饷制,提高官兵的收入水平。只有解决了官兵的生活问题,才能让大家一心一意训练,战斗力自然大幅度提升。
然后,清代皇帝因为害怕官兵拥兵自重,所以对内采用的策略是战时四处抽调官兵形成组合。因为是临时的组合,所以好处在于只会听皇帝的。但是缺陷也很明显。因为大家都不认识,所以不存在团结一说。一支军队如果打赢了,其他军队则会嫉妒吃醋;如果打输了其他军队则会幸灾乐祸。
曾国藩发现这个问题,则果断采用“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策略。曾国藩负责选将领,然后让将领去招募自己的军官,最后由军官去招募自己的士兵。这样下来每一层上下级之间都知根知底,并且上下级之间有选用和提拔之恩。整个组织内部打通,形成了一个由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整个军队同气连枝,荣辱与共。这里最形象的莫过于梁山好汉了。因为义气所以聚在一起,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上面两点就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主要来源。曾国藩还定下一个规定,一旦某个军队的将军战死,那么整支军队就地解散。这样的好处在于通过制度来解决道德问题。本来士兵保护军官是道德要求,现在因为这个规定变成了必须要做的事。因为军官一死,那么自己的军队生涯也就结束了,这一点制度创新非常高明。
除此之外曾国藩非常重视军队的思想教育。一支有思想教育的队伍战斗力会大大增加,这里参考我们伟大的红军。军官选择方面则更倾向于选择读书人。虽然读书人不如习武之人强壮,但是曾国藩坚信文人拥有更坚定的精神力量。士兵方面则坚决杜绝退伍的兵油子,反而选择淳朴的山野村夫。有时候经验丰富的职场老鸟可能并不如刚毕业的职场菜鸟更有贡献,这个对于混迹职场多年的小伙伴们可能会有共鸣。有些职场老鸟因为见多识广,加班是不可能的,帅锅倒是一套一套的。而刚毕业的“职场菜鸟”能加班,能吃苦,态度还端正。所以有时候有经验并不是绝对靠谱的。
正是因为采用了上面的练兵策略,曾国藩练就了一支战斗力超强、凝聚力极强的湘军,从而最终镇压了太平军,力挽狂澜,挽救朝廷于危亡之间的。这里能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当你想管理一支队伍但又不知如何做的时候,可以参考下那些战斗力非常弱的队伍,改掉他们的缺点,这样你可能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这里不能不提的是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记得小时候历史书上是比较肯定这次农民运动的,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运动。后来因为缺乏有效的革命纲领最终遭到中外实力共同镇压。更多的是中性或者偏正面的评价。
这里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如果太平天国运动成功了,那么将会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场浩劫。这里举个例子足可以说明,因为一本浓缩版的圣经和间歇性的抽风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为了统一思想,他否定一切中国传统文化。所到之处见庙拆庙,见像拆像,就连忠义之人岳飞和关羽的寺庙和人像都被一律拆除。所以从一定程度上看太平天国运动对于我们传统文化一定是灭顶之灾。虽然清朝当时也不是什么好鸟,但是相比于太平天国的确有可取之处。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统治阶级上层糜烂。当时有个外国人很真切的形容了清朝和太平天国统治下的扬州。当时还没被太平天国攻下来的扬州一片繁荣,被攻占后则满目疮痍,令人唏嘘。
04 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从来和用兵如神和奇谋巧计之类的无关,反而更尚拙。总结下来曾国藩的用兵方针就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因为前期总是被太平军骚扰损失惨重,所以总结经验教训得到结硬寨打呆仗六字真言。先说“结硬寨”,湘军每到一处就修墙挖壕、安营扎寨、步步为营,把进攻任务变成防守任务。一点点蚕食对方的阵地。总是先保证自身安全之后再做打算。而“打呆仗”则是通过挖壕沟围城,断敌粮道、断敌补给,然后结合围敌打援,活生生把敌人拖死,这种战术虽然笨但很有效。曾国藩就是凭借着结硬寨打呆仗湘军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不世功勋。
对于我们常人来说,相比于项羽破釜沉舟孤注一掷获得成功,我反而觉得这种结硬寨打呆仗更亲民一些。先保证自身的安全,给自己留够生存空间,然后再果断出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可能更加适合我们大部分普通人的成功之路。项羽这类天生神力并且贵族加身的非常人更像是小说里的故事主人公,而小说就是小说,概率极小的事件。这里可能有小伙伴跟我抬杠,项羽就是真的历史人物呀。对,但是我想说的是项羽这种特殊群体并不一定适合我们大部分普通人。而曾国藩这种看似呆呆傻傻的“笨人智慧”才更加适合我们大部分普通人。年龄越大,或许才会慢慢接受我们终究不过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而已。
05 同流合污也可以做大事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怼天怼地的“理想主义者”,因为看不起官场上大家毫无作为,所以经常被大家孤立,导致无所作为。但是最后大彻大悟,明白了为人处世之道,也明白了“外圆内方”的艺术。
在当时晚清那样一个黑暗的官场,人人皆醉唯你独醒并不会有助于你做大事。大家都不干净,就你清白反而会让大家对你避之不及。正是因为曾国藩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所以对内曾国藩还是以一个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日日自省。但为了做大事对外则显示的和大家貌似一样“同流合污”。因为大家都贪,为了使自己显得不那么格格不入,曾国藩会选择收一些最小的礼物,变得和大家一样。
这里最鲜明的对比莫过于清官海瑞了。清到上街买点猪肉都会成为街上的新闻。因为一清到底,所以反衬出其他人的不洁。结局就是人人给你使绊子,孤立你,让你寸步难行,更别提做什么大事了。水至清则无鱼。什么时候学会外圆内方,适应环境,那么也算学会了为人处世之道了。而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是你成功路上的一个助力。
总结
通过读《曾国藩传》,我们了解到“普通人”曾国藩不平凡的一生。曾国藩能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必然有他非凡之处。虽然资质愚钝,但终能达到如此高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从曾国藩的人生四大堑,我们可以明白打不死你的终会让你更加强大。从失败中反思获得智慧是获得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从曾国藩的的练兵之道我们可以悟出人才管理之道。“结硬寨打呆仗”则告诉我们拙能胜巧。最后即使身在黑暗的官场如何“外圆内方”,即使同流合污仍然能成就大事。
【书中自有黄金屋系列3(读《曾国藩传》)】喜欢本类型文章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数据拾光者。有任何干货我会首先发布在微信公众号,还会同步在知乎、头条、简书、csdn等平台。也欢迎小伙伴多交流。如果有问题,可以在微信公众号随时Q我哈。
书中自有黄金屋系列3(读《曾国藩传》)
文章图片
发布于 17:0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