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心理和家长群

青春期孩子心理和家长群
文章图片
【青春期孩子心理和家长群】孩子上初一时,班主任建了个QQ群,把孩子、家长、老师统统拉了进去。
群是建了,但平时群里几乎没什么动静,老师最多是发个“黑板图片”告诉家长及孩子今天留了什么作业;家长留言最多的是:放学了吗?几点放的学?放学后谁看见###(自家孩子的名字)了,看见了让他赶快回家?青春期的孩子们最多的回答也是“阿姨,放了”“阿姨,刚放学”“阿姨,我见她在操场跑步呢”,不会多说一句话。当然孩子们的回答非常有礼貌,给家长们感觉是青春期的孩子们依旧可爱、懂事,一如既往的像往日的小屁孩儿般听话。
偶尔青春期的孩子们也会在群里无聊地发些QQ表情,但很少言语。当然呼应它的孩子们也是只发发图片,并无语言。仿佛这些图片已成孩子们之间交流的专属新型语言。即便如此,假如参与交流的孩子多了,老师会说:做作业去,别玩了!或者该睡觉了,孩子们。次数多了,孩子们自己就另建了一个QQ群,不允许我们这些家长和老师们加入,所以他们在群里有没有聊,聊什么,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孩子上初三后新换了个班主任,也换了主课的任课老师。昨晚上有家长在QQ群里提出把新班主任和新老师拉进群来,也有家长呼吁另建一个微信家长群。且大家说做建就建,行动迅速。并把新建的微信群二维码发在了QQ群里,倡议新老师们及家长们赶快扫描二维码进群。末了,有位家长还来了一句:“还没进群的,孩子们通知下自己家长哈。”呵呵,我不知道孩子们会不会通知自己的家长进群,我想先描述一下孩子们的反应:
A同学:“家长们在家长群里聊嗨了!”(我猜测或我从家长那儿知道你们在群里聊天聊得热火朝天,你们都聊我们了点啥?不让我们知道。哼!真羡慕家长们在群里的活跃度。其实我们在自己QQ群里也没啥聊的。天天有死多的作业压着,我们哪有时间聊天?)
B同学:“我的天!”(他们在聊啥?不会又在拿自家孩子和别人比吧?完了我的缺点要被告示天下了)
C同学:“进了群,老师再批评家长就能看到了?”(以后要注意点了,不能再跟老师杠着来了,要不告状到群里咋办?)
D俺闺女:“妈咪,你们在原QQ群里吆喝重新建家长群了?你们咋一点也不顾忌原来班主任的感受呢?”(我的反应:说话真委婉!拿原班主任做挡箭牌。小妞,我们建群,你是担心啥?)
写到这,我自己就觉得想笑了。想想当初这群青春期的孩子们单建自己的群时,家长们是不是也如此时的孩子们这般紧张?
其实,孩子们不会因为我们知道或者不知道他们要建群,就建或不建群。他们已经大了,进入了青春期,有自己的想法、处事方式和聊天语言。就像我们成年人不会因孩子们紧张不紧张就建或不建家长群一样,我们有我们的想法和建群的目的。
再说这两种群方式,均有利弊。比如说孩子、家长、老师在同一群时,家长们起码会顾及到孩子,而不会聊一些负能量或无意义、啰嗦繁冗的话题,而透明的平台让青春期的孩子们不用担心老师和家长“联手”;分群时,家长们关注点及观念相仿,这样更容易把天聊起来,尤其群里没有了孩子们的存在,再无需担心一些无心的话稍不注意就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浮想联翩。反而更能畅所欲言的群策群力,为某一个问题出谋划策。当然这需要家长群里不能出现“叛徒”和“唯恐孩子不乱者”。
最好的方式是建立二个家长群,一个群用来和老师沟通,另一个群用来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
不论怎么着,微信群是家校联合的一种有效渠道,但不可否认利弊共存,所以家长们该如何扬长避短,让“群”发挥最大作用才是关键。毕竟建“群”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家长、老师联手去“整”孩子,而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让孩子在该有的年纪做好该做的事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