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育儿方法论

【读书】育儿方法论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托马斯·戈登博士是美国执业心理学家,他花费了近50年时间,为父母、老师和领导者传授如何建立有效关系的模式,其模式建立于一种信念基础之上,即强制力会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PET父母效能训练》一书将无数父母引入了他的新家教哲学。世界各国的人们也开始关注这一课程,并在其国家开设培训。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我们作为父母,都想要跟孩子之间有一个良性的关系,我们渴望能够走进孩子的世界,希望自己对孩子有影响力,希望孩子与我们能够无所不谈,要需要做到这一些,父母就必须学习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
戈登博士指出,以往的亲子关系大多数都是“非赢即输”的,要么是让孩子服从,要么就是父母忍受。无论是哪一种都不是理想的,我们需要一种可以双赢的沟通方法论。
行为窗口 在作出沟通之前,我们需要对问题进行划分,那就需要用到行为窗口这一概念。
【读书】育儿方法论
文章图片
原创图片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两种态度:接受或不接受。而在可接受行为中又划分为没有问题或归属孩子的问题。归属孩子的问题一般可以归纳为孩子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不可接受的行为则是父母的问题。
注意,谁在问题区并不代表说谁就需要纠正或改正,谁在问题的意义在于“谁是那个需要帮助的人”。
拿孩子不愿意去上幼儿园来举个例子,假如那天我正好没什么安排可以容许他不上幼儿园,那上不上幼儿园就是孩子自己的问题了。但如果那天我正好有一个重要的会议,再不去上班就要迟到了,那就是我的需要跟孩子的需要发生冲突了。这些冲突是需要有效地去解决的。
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是PET方法里面的一个核心,它能够帮助家长更多的倾听到孩子的真心话,找出问题所在。积极倾听是一个对孩子的问题进行解码的过程,但此过程并不一定能够顺利进行,这都需要父母在不断的尝试和练习后慢慢熟习并且运用得越来越好。
在学习积极倾听时,必须注意避免评价,指责,分析,预测等等沟通障碍,作者在书中总结了12种不同的沟通障碍,但父母其实只需要遵从一个原则就可以了,就是:只描述行为或感受。
还是拿不想上幼儿园来说,这时候的对话可以是这样的:

孩子:我今天不想要上幼儿园!
家长:你不喜欢上幼儿园。
孩子:是啊,那个老师讨厌死了。
家长:哦?原来你不喜欢那个老师呀。
孩子:是的,他很凶,我好怕他。
家长:嗯,你不喜欢他,因为他很凶。
孩子:嗯,不过他也不是总是在那里,有时候我还能躲着他。
家长:只要这个老师不在,你就会感觉舒服好多。
孩子:是的,如果他不在的话,我就可以玩很多喜欢玩的东西了。
家长:你想要玩自己爱玩的东西。
……
这里的家长就是完全的一个倾听者,他通过一层又一层的解码来知道孩子不想上幼儿园的根本原因。由此他发现了幼儿园老师可能是个问题,他就可以考虑让孩子转园或是其它办法来改变现状了。
我-信息
父母也是人,也是有需求要满足的普通人,我们不能总是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的各种权利,当父母的需求跟孩子需求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到“我-信息”来跟孩子沟通了。
戈登博士称该技巧为“我-信息”,一个我-信息一般有三个部分:
  1. 对不可接受的行为的一个描述
  2. 父母的感受
  3. 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行为+感受+影响)
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这时候确实没有办法,那家长可以怎么办呢?
一个我-信息可以是这样的:现在很晚了,我今天有一个很重要的会议要去,迟到的话会很麻烦。我现在很着急,如果迟到的话,我的工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孩子在知道家长的这些感受后,他可能就会作出改变,同意先上幼儿园了。
第三法 以往的亲子关系大多数都是“非赢即输”的,方法一是父母作为绝对的权威,孩子只能选择服从;方法二则是父母牺牲自己的所有需要,服从孩子的各种要求。前者就像怪兽家长,后者则是溺爱孩子。
父母一味地控制孩子,让孩子服从,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是缺乏生命的力量的,他们很难有能力去选择自己的人生。而那些被溺爱长大的孩子,却因为习惯了任何事都能如愿以偿,他们很难有能力适应残酷的现实,当事情的发展不如所愿的时候,他们缺乏对应所需的抗压能力,逆境生存的能力,等等。
因而,作者提出这其中的第三法,这一种“没有输家”的沟通方法。
第三法的六个步骤:
  1. 发现和定义冲突
  1. 产生可能的备选解决方案
  2. 评估备选解决方案
  3. 决定最好的可接受解决方案
  4. 执行决定
  5. 对解决方案的效果进行追踪评估
在积极倾听和我-信息的基础上,父母已经了解了孩子的需要,孩子也知道了父母的需要,那就要一起来订一个方法来解决双方的需求,而不总是要一方服从另一方的决定。
而在正式开始沟通之前,父母还需要对孩子描述清楚第三法的用意,以前听过一个妈妈的说法就非常有趣,她是这样跟孩子说的:
妈妈:宝宝啊,如果妈妈要你听话,什么都听我的,这样好吗?
孩子:不好,我不要。
妈妈:那如果妈妈什么都听你的呢?
孩子:嗯~好呀,那样挺好的。
妈妈:噢,但是妈妈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喔,如果什么都听宝宝的,那妈妈就没办法做自己想做的呢。
孩子:那怎么办好啊。
妈妈:我们来商量一个办法吧,让宝宝可以做想做的事,妈妈又可以,这样好吗?
孩子:好~
孩子不想上幼儿园,因为不喜欢某个很凶的老师。父母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每天都带着孩子,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第三法来进行沟通了。
家长:现在我们来谈一下幼儿园的问题吧。你不喜欢那个很凶的老师,但爸爸妈妈又得上班,这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孩子:我不要去了,我自己在家里。
家长:宝宝还很小,自己在家的话,爸爸妈妈会很担心。
孩子:那…可以换一家幼儿园吗?
家长:嗯,可以,但是这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最快可能下个月才能转呢。
孩子:好吧…
【【读书】育儿方法论】上述例子虽然写得有点理想化,但作为第三法的示例是足够的。第三法看起来跟我们在商业世界接触到的谈判技巧有点类似,这确实就是一种给孩子谈判的办法。是一种将父母和孩子放在平等位置上的一种沟通,它不同于方法一或方法二,因为双方在最终都能成为“赢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