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个原因》(自述一场时代悲剧)

文/OreoOlymLee


她为自己布置好了一切:将小床整理干净,换上了一身再平常不过的旧衣,在浴缸里注满了刺骨的凉水。她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刀片,心里可也曾有过迟疑:自己真的需要这样做吗?这难道真的是唯一的方式吗?

她终究是没有回头。鲜血从手腕中喷溅而出,和冷水逐渐混为一体。在人生中最孤独的时刻,这个叫汉娜·贝克的女孩独自在家中割开了自己的手腕。每有一滴鲜血自体内流出,她就离死神又近了一步。在弥留之际,手腕上的痛楚让她忍不住低声呻吟;但她明白,这时的一点伤痛是万万比不上在踏入这个名叫“自由高中”的学校后所经历的一切欺凌的。淡红色的水漫出了浴缸,掺杂着其家人事后声嘶力竭的悲。

把这部叫作《十三个原因》的剧集和纪录片《校塔枪击案》(Tower,2016)合在一起看,得到的是相似而奇妙的感受。学校是传道授业的机构,但在有些时候,作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花费大部分时间得以向成人过度的场所,它也让一些人因内因或外因失去了发展的重心而感到迷茫。高中和大学俨然是一个有别于社会,却具备着社会性质的“小社会”。如此剧烈地变化常让人感到无所适从,而若程度过重,就易使学生走向偏执和极端——一般会诞生两个结果,它们的关键词都是“伤害”,不是伤害他人,就是伤害自己。

显然地,《校塔枪击案》属于前者,它转述的那场闻名世界的德州大学枪击案埋葬了十六个家庭的希望;而《十三个原因》属于后者,它并非是真实发生过的,但事实情况却是,选择以伤害自己来逃避现实带给自己的嘲讽与欺凌,比选择伤害别人而言发生的频率更加频繁。这也是为什么“伤害自己”这一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即使没有经过实例佐证,它也是普遍存在的。而从两者关系来说,伤害他人其实也是伤害自己的一种具依附性的外延,很多人伤害别人时建立在伤害自己之上,因为通常在制造恐怖事件之后,当事人也会掉转枪口而自杀。

伤害自己这一行为没有制造枪击案那样大张旗鼓,它更体现在那些内心柔软、脆弱,而不去或不愿把罪责加于周围要素身上的人。它更体现在情绪的内化,这也是《十三个原因》的女主角汉娜·贝克的主要特征。和那些所有下定决心以伤害自己为手段从而远离现实的人一样,她作出了自己的决定。但她又并非将周遭因素叠加后使她致死的原因永远地随她而去,而是以口述的形式带领让她一步步走向死亡的原因之始作俑者进行一次回溯,同时也带领着所有的观众,向他们展示那些漫不经心的生活琐事是如何质变成为毁灭生命的一个又一个原因。

Netflix《十三个原因》改编自Jay Asher的同名获奖小说,原著小说在文本上对叙事结构的巧妙安排的确极具新意,其完整并精准地表达了这一主题;但在表达的力度上,可能与作者本人功底有关,在人物情感表现上的缺失并没有让读者产生代入感,他们缺乏和小说的联系并少有得到共鸣的点,削弱了小说的现实意义,使之成为一次浅尝辄止的尝试,颇为遗憾。

作为电视剧界的A24,Netflix早就不限于成为流媒体和影视点播的代名词,大胆而具创新能力的风格使其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原创电影和剧集。而事实也再一次证明,虽然Netflix有时也会犯下《铁拳》这样的粗糙而趋同的赶工制作的错误,但赋予好剧本以充沛的情感能量和新的时代特色,让其核心主题得以立体化的体现,一直是它能够做到的。汉娜内化的悲伤情绪和其悲剧内核,正是通过影像化这一特征得以全面地展现。

汉娜将十三个将己致死的原因录成语音的形式,以转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从第一个原因落脚的核心人物开始,一个一个地按顺序将语音传递给下个原因的核心人物。和汉娜有着胶着不清而又超越寻常友情局限的男孩克雷既是原因之一的核心人物,也是本剧在当前这条线的落脚点,从而支起平行于汉娜回忆的过去那条线的现实情景。十三个原因被分别录成十三盘磁带,一个原因/磁带又分别对应本剧的一集,克雷在每一集中的一切行为的动机也源于他接收的语音信息。这样的处理对于电视剧来说可能会加强各集之间背向分离的趋势,但Netflix的原创剧集一向是一整季一起放出,反倒在承载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和丰沛情感的同时,加强了其整体性。

它的背景是美国的高中校园。很多人在观后对剧中种种情节的设计感到不解,认为他们是“假装成熟”,而且“如果学业压力重一些就不会有这些事”。那么不如试想:在学业繁重的中国学校中,学生就会一头扎进书堆里,互不打扰,欺凌事件也就不会发生了么?实际上,国内的校园环境纵使没有美国那般开放和自由,但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是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的,并不会因为哪国教育方式之不同而发生改变。在《十三个原因》中,即使部分情节因迎合整体的情节发展而显得过度戏剧性,但有时这的确就是真实校园生活的写照。

克雷是致使汉娜死亡的第十一个原因。但当观众真正知道了克雷的“罪行”,不免哑然失笑:不就这么点事儿,至于吗?实际上,十三个原因之中,除了校霸布莱斯·沃克犯下的罪过可谓十恶不赦,将其他几个原因单独地拎出来,都不过是校园中的日常琐事:相爱、分离、争吵、偷窥,都是能在每个人的校园生活中都可以寻觅到一丝踪迹的事情。但很多时候就是如此,当一些看似无意的举动的反应累积到一定程度,量变就成了质变。克雷对自己的好友托尼哭诉:是我杀了汉娜·贝克!为什么我就没有勇气对她说出那句话,而是直接离开了呢?而托尼回答,不,我们都杀害了汉娜·贝克。

在当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一次潜在危机的触发者。而当雪崩发生之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十三个原因》当然不完美,但它无疑是一部能够较为完全地体现和展示当今青少年心绪的一部佳作。而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十三个原因中夹杂着不同的元素,却也不可避免的重复着一些情节,这也是这部剧最受诟病之处。但它表现的方式,包括叙事上的技巧,以及致力于挖掘校园的暗黑面,都是极为用心和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很多青少年文学以及它们的改编作品在体现群体诉求和寻求认同感的过程中,总喜欢以幻想或创造反乌托邦世界对现实进行逃避,还有不少电视台以极为夸张的方式打造着毫无意义的校园悬疑剧集来营造噱头和话题性,让不少观众对类似类型的作品产生厌倦。

相比之下,《十三个原因》的真实与真诚,以及它直面现实的创作态度,都使其成为一部不可错过的佳作。它是一个已逝少女的真情流露,更是一卷凄美却又不乏勇气的诗篇。它通过青少年讲述青少年自己的故事,通过受害者自己吐露自己的心声,让所有人都有机会了解在这样一个不善交际却又渴望受到关注的人,她的内心对世界有着怎样的定义,尽管这种主观转述的方式并不能客观地反映事实。

【《十三个原因》(自述一场时代悲剧)】但谁让这世界本就不是客观的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