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度热评|暑期档票房释放暖意?影视行业是否已经完成筑底?|钛度热评

钛度热评|暑期档票房释放暖意?影视行业是否已经完成筑底?|钛度热评
文章图片

今年暑期档《独行月球》再造爆款,截至8月25日票房已超27亿,今年暑期档总票房也已超85亿,远超去年同期 。
8月至10月,2022年电影惠民消费季期间将发放1亿元观影消费券,通过对观众购票费用予以补贴,激发观影热情 。
近日,博纳影业成功登陆A股,成为近五年来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影视公司,柠萌影视三次冲击IPO后登陆港股,乐华娱乐也通过港交所聆讯 。
随着疫情好转、政策支持、多题材影片储备的释放,经历了3年低谷期的影视行业是否已经走过至暗时刻?
本期《钛度热评》特邀资深媒体人一起就话题“暑期档票房释放暖意?影视行业是否已经完成筑底?”进行了讨论,下面是部分观点集锦 。
关于经历了3年低谷期的影视行业是否已经走过至暗时刻 。野马财经副总编辑缪凌云提出,疫情反复确实会对影视行业产生一定影响 。
一是重点城市大规模“静止”,会直接导致票房受到严重影响,如占全国票仓约5%的上海,停业4个月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是疫情防控会对影视作品的拍摄造成较大影响,不仅会导致拍摄周期变长,还会变相增加影片拍摄成本,影响最终收益,进而影响投资意愿 。三是可能会影响部分消费者的观影习惯,习惯在家或者其他场景观影 。
不过,影视行业是否走出谷底,更多还是要看作品质量本身 。
以刚刚成功上市的博纳影业为例,在疫情发生后的几年,反而接连在《长津湖》、《中国医生》这两部影片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带动了公司业绩向好 。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其稳定的战略思路,即聚焦主旋律精品电影的商业化 。实际上,在此之前,博纳推出的《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就已经取得了口碑、票房的双丰收 。
另一方面,在于对影片质量的把控 。主旋律电影契合行业大环境,但想要真正获得消费者认同,还是需要在剧本、道具、演员、特效各个环节做好把控 。上述几部电影,整体质量均在合格线以上 。
这实际上,也是近年来我国电影行业整体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高投入、流量明星、大制作”等生产端因素对观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影片最终口碑对票房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也正是《李焕英》、《人生大事》等影片能够取得超预期的原因 。
当然,博纳的上市成功,还有A股整体注册制趋势日益加强的原因 。与博纳形成对比的是华谊兄弟,作为曾经行业内的龙头,因布局失误陷入困境已久,疫情只不过使之雪上加霜 。
因此 。整体来看,随着疫情平稳,影视行业将进入逐步恢复期,但是否真正走出谷底,还要具体到每家公司本身 。
价值研究所编辑林之柏认为,暑期档票房成绩超越去年当然是一个好兆头 。毕竟上半年经历了一段很长的低迷时间,尤其是全国最大票仓上海的长期停摆,给整个行业都造成了很大冲击 。但以现在的票房体量看,要说寒冬完全过去是立不住脚的 。
看一下票房榜就能发现,暑期档已经进入最后一周,其实就只有《独行月球》算是爆了,而且无论口碑还是30亿级别的票房体量,都不足《哪吒·魔童降世》、《战狼2》和《八佰》这种级别的超级爆款 。
更重要的是,现在整个院线的票房断层是很严重的,在《独行月球》之后,是不足20亿的《人生大事》,再之后就是10亿及以下级别 。换句话说,《独行月球》的火爆也没有给大盘带来足够的溢出效应,这无疑会影响其他头部影片的信心,今年整个暑期档的热度其实并没有达到预期 。
说到底,对于影视业的前景,还是得看周期——从拍摄到后期制作再到最终定档成品宣发,就是一个漫长的周期,无论对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是如此 。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上半年,在疫情期间大规模封锁导致几乎所有剧组停摆,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出现影片断供的情况 。
从这个角度看,博纳等企业上市或许也是一个好消息,筹集的资金可以增强它们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项目如期推进 。也只有头部片商开足马力生产,保证后备资源的供给,整个行业才算进入正轨 。
种火国际战略发展部总监郑阳表示,从1950年至今我国电影行业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国有资本时代”、“民营资本时代”、“商业大片时代”和目前所处的“互联网+时代” 。2019年疫情给高速发展的影视行业踩下了急刹车,给全球市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疫情带来的影响导致了全国市场的萎缩,让资本与资源过度集中于头部企业和院线;另一方面提高了用户线上观影的接受度,间接推动了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迭代与产业融合,让电影产业整体步入了全面数字化进程,也进一步加剧了流媒体模式与传统影视模式的竞争 。
在未来,元宇宙所带来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市场化应用将会对电影行业产生颠覆性的改变,线下与线上观影的概念将会被完全融合在一起 。人们将通过XR眼镜类似的入口进入虚拟的电影空间,感受到每一部电影带来的最真实的感受 。
【钛度热评|暑期档票房释放暖意?影视行业是否已经完成筑底?|钛度热评】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一带一路”“乡村振兴”“中国企业出海”等大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外宣需求,还是“2025年之前实现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重大国策,都需要依靠影视行业的振兴与崛起 。因此国家一方面通过政策在宏观上整顿影视行业的规则与风气,另一方面也在通过政策引导产业链的完善与创新,实现市场从追求靠“数量”到“质量”的整体转变 。
影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时代往往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紧密的关联性,好莱坞成名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宝莱坞崛起于印度独立之后民族思潮翻涌的时期,香港电影的巅峰时期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它们崛起的时期都恰逢经济周期转变与社会转型的巨变期,而中国当下也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而且经济下行时期,受限于收入问题人的物质消费需求会下降,但是精神消费需求反而会更加旺盛,从需求侧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从宏观上来看,当下中国的影视行业是正处在一个风云激变的时代,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 。
斑马消费联合创始人刘飞超认为,影视行业太需要这场胜利了 。这是一个极其系统化的行业生态,内容生产商(影视公司)、销售方(发行公司)、销售终端(院线)、消费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
2018年以来的影视娱乐行业调整,叠加2020年以来的疫情,重创影视娱乐行业 。后期即便放松管控,因为缺乏优质内容与观众口碑之间的正向反馈,陷入“企业信心不足-缺乏好内容-观众不买账-打击投资者信心”的恶性循环 。
5年过去了,众多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行业逆势加速出清重新确立了价格体系;观众群体的成长提升了优质内容的价值,让大厂的垄断情况有所缓和 。
中国影视娱乐行业的长期价值预期从未改变 。中期来看,当下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的政策支持,可以帮助行业迅速建立信心,促进正向循环的行程 。短期来看,最大的刺激,仍然是防疫政策的调整 。
村事话务人创始人张震宇认为,这次暑期电影市场的表现,并不是影视行业表现优秀,不代表整个影视行业的回暖,更不是影片创作优秀 。而是这几年压抑的市场在当下一次集体释放而已,疫情以来有多少家影院关闭,有多少人还进过影厅?开始是恐惧和慌乱,现在是疲惫与厌倦 。这种压抑的和乏味的生活中必然需要调剂与开解 。这场繁荣背后透出的还是对生活的渴望 。
比特财经主编邹震表示,电影行业经历了三年低谷期,能否走出至暗时刻,还是要回归它的文化属性 。虽然署期档的票房有所提升,博纳影业最近也成功登录A股,但电影行业真正的复兴,并不仅仅在资本层面,更多还在内容层面 。回顾香港电影业进军内地市场,最终惨败的原因,就是当时的香港电影人认为内地市场水平低,随便对付一下就能取得不错的票房 。结果最终导致曾经号称“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业开始走向衰亡 。早在疫情之前,国内电影行业就少有佳作,因此国产片一直处于受保护状态 。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技术的进步,观众的欣赏水平已经向高水平的外片靠拢 。这样的反差,必然给国内电影行业的进一步繁荣埋下了隐患 。因此,影视行业要完成筑底,最终还是要靠作品水平说话 。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首先,当前的《独行月球》成为爆款,对于电影产业的影响实际上是非常大的,其意义不亚于2020年上映《八佰》时对于电影产业的影响 。这是当前电影产业难得的一次提振士气的事件,这部电影未来到底能有多少票房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这部电影的出现让电影院有了足够的信心,可谓是久旱逢甘霖,只要能够帮助电影院进一步推动自身的发展和回暖,将会对整个电影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所以对于当前的电影产业来说,这次久违的电影回暖,至少证明中国电影产业和电影消费依然有足够的韧性,只要这个韧性能够持续下去,就是市场重要的信号 。
其次,这些年来电影产业受到疫情的影响,实际上是面临巨大的市场冲击的,当前国内影院的营业率始终保持在80%左右,大部分的电影院其实都处于不太景气的状态,特别是一些重要城市的电影院,尚未开放对于电影产业来说,实际上依然处于较为困难的状态之中 。从目前的角度来看,当前电影产业之所以会出现比较困难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受到疫情影响,一些城市的电影院难以开门营业,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受到市场整体需求不足的冲击,不少优质的电影并没有选择上映,当前电影产业缺乏足够的好内容,可能才是最大的问题 。
第三,从长期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电影产业可能真的需要想方设法地提升自己多元化的服务能力,毕竟电影业受到冲击的情况很有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之前阿里影业已经给电影产业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样本,这就是通过多元化的互联网化的服务能力,可以有效地应对市场的冲击,这可能才是最值得电影产业思考的问题,毕竟市场中出现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在问题之中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思路,甚至于借助问题所带来的契机,提升多元化的发展能力,可能这才是对于整个中国电影产业最重要的事情 。
异观财经主理人杨晓易提出,近3年来,受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人们线下娱乐消费的需求受到很大程度地“压制”,影视行业成为遭受重创的行业之一 。伴随我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新阶段,人们日常娱乐消费也逐步走出疫情的影响,叠加暑期档高观影需求,影响行业回暖复苏,同时在影视行业相关利好政策的多重作用下,柠萌影视、博纳影业、乐华娱乐等影视公司扎堆IPO相比也是各家公司权衡利弊后的举措 。
影视行业“寒冬”从一个层面可以理解为资本逃离,影视公司很难得到外面的股权投资 。也就是说,资本之外,影视公司更应该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能够实现自我造血能力,未来才有可能存活 。
近期上市的几家影视公司,柠萌影视属于剧集中的头部制作公司,有“爆款制造机”的称号 。
博纳影业则是业内少数实现产业链条闭环的企业之一,处于电影公司的头部梯队;乐华娱乐是国内知名的艺人管理公司,旗下拥有王一博等内娱“顶流”艺人 。
各家公司有不同的优势,但是劣势也很明显 。博纳与乐华都是与明星艺人有深度捆绑,在当前内娱乱象的持续整顿中,一旦相关明星陷入“丑闻”那对作品和影视公司都会造成重大影响,与明星捆绑的影视公司除了面临一定的政策风险,很可能还会因为相关娱乐明星的“问题”前期巨额成本的投入都有可能成为巨大损失 。乐华娱乐这样重点依赖王一博等流量明星的公司,一旦明星合约到期转投别家,那对公司的影响都是致命的 。
影视公司扎堆IPO释放了影视行业回暖的信号,但距离走出“寒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剧集制作成本呈上涨趋势,内容制作成本的高额支出,疫情的反复和持续,让影视产业的风险成本、时间成本大大增加 。
柠萌影视的重大收入来源与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等长视频平台,剧集采购成本的高昂很大程度上挤压了长视频平台的利润,如今各大平台都在执行“降本增效”,也做自制剧,未来影视公司与长视频平台之间的合作与博弈,手中拥有的筹码也不多了 。
最后,人们观影追剧的需求一直都在,但是人们对影视剧内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也变得更加“吝啬”,只愿为优质内容掏腰包,未来影视行业赛道上的公司,最终是综合硬实力的比拼,靠资本狂奔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
中访网主编蔡晓林认为,后疫情时代,传统电影院发行模式可能要迎来阵痛,影业公司可能后面直接通过与头部网络视频平台合作,进行网络付费点播,不再依赖传统电影院渠道 。为了适应网络快餐文化,后面的电影在制作上,更加追求潮流、时髦,融入更多年轻元素,噱头感更重,可能电影的内涵、质量要大打折扣 。
野马财经作者高远山提出,2022年4月8日,柠萌影业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这已经是柠萌影业一年半内第三次冲击资本市场了 。而在2022年8月,坐拥王一博、吴宣仪、黄明昊等顶流明星,乐华娱乐集团第三次资本之路也迎来曙光 。
无论是柠萌影业还是乐华娱乐,都存在着与明星深度“捆绑”的情况,如柠萌影业深度“捆绑”黄磊,乐华娱乐严重依赖王一博等头部艺人 。2021年9月以来,多家文娱IP企业、影视公司赴港上市 。同样在去年登陆港股的“影视股”稻草熊娱乐,也是影视公司和明星深度绑定的公司之一 。
对于影视公司而言,明星自然是公司的核心资源,影视公司为了“捆绑”明星资源便使其成股东 。但明星持股对于企业来说有利有弊 。
关于暑期档票房释放暖意?影视行业是否已经完成筑底 。广东广播电视台经济观察员郭施亮认为,暑期档票房回暖,有报复性消费的需求,但可否走出低迷期,仍然存在不少的变数 。疫情反复对影视行业产生不少的影响,影视行业兴衰取决于影视作品的质量,近年来不少影视企业与明星IP深度捆绑,流量为王成为了影视企业的一种盈利模式,但这种模式未必长期凑效 。未来影视行业可否得到健康发展,关键要看整体作品质量、影视行业商业盈利模式、经济与消费复苏恢复速度等因素 。
零壹增长创始人罗超林表示,暑期票房确实释放暖意,影视行业却难以表明完成筑底 。
首先,最近暑期的电影票房数据远超同期,是兼顾疫情环境及电影排片双重因素下的 。在各地新的疫情管理模式下,疫情的好转所带来的其对电影市场的限制也是削弱的,所以有助于观众到电影院看电影 。这个层面来说只是客观环境回到疫情前状态,谈不上观影人数的增长,最多是重新找回观影习惯与偏好 。
其次,刚好选择该时段排片,则是考验制片导演的择时能力 。同时,与周期内潜在对手的排片相关 。一般来说,一个大的档期内有一到两部主力电影,是有助于培养观众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与意愿的 。当看到一部满意的影片后,同时也是看到别的影片的宣传,现场各种宣发,线上各种送券与优惠信息,自然就会想再看一部,于是提高观影次数,票房自然也就上来了,这是正常的良性循环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影片质量 。任何时候、任何场景下,好看都是首要标准 。《独行月球》确实有100%的“含腾量”,如剔除沈腾本人看剧本、故事情节、拍摄手法、笑料包袱内容等,也会是不错的作品 。当然,沈腾的表演确实给了很多加分项 。所以片子质量始终是票房的硬核心 。
竹阅文化CEO陈伟明表示,目前国内电影市场“头部效应”依然明显,《人生大事》是个小惊喜,开了个好头;含腾量百分百的《独行月球》,以“科幻+喜剧”的混搭令观众耳目一新,开创了国产片的创作新模式 。总体来讲,暑期档交上的这份“期中考”成绩单还算漂亮 。
因为电影产业复苏的中止键是在电影院消费碰到了众多的疫情防控的限制;暑期档成绩不错的相当一部分原因,便是观影需求被抑制后迎来的突然“井喷”,也可说是,疫情后的“报复性”消费 。人们是需要电影、需要娱乐的 。
然而,市场回暖归根结底是要靠自身实力说话,即靠影片本身的品质征服观众、赢得观众 。
当今的国产商业电影,完整、轻快、节奏清晰的讲完一个故事,已属不易 。何况,杂糅着一点创新、一点温情、一点恰到好处的深度 。故《独行月球》摘得暑期档的桂冠,于低迷的中国影市而言,也不啻为一针强心剂 。
所以随着疫情常态化管理,有《独行月球》这样的领头羊,影视行业“困境反转”可期,完成筑底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大力财经创始人魏力表示,按照目前的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疫情没有结束,经济继续下行趋势,电影院的恢复和院线票房的起飞,还没有远远来到筑底和起飞 。
国人的院线消费需求,一直都在,只要有好的电影,都会走进电影院去刷剧 。个别的票房爆款走红,不能代表整个行业,还是持有谨慎的观点 。疫情随时反弹,最近西安,重庆,三亚等城市又有了疫情,小区被封闭和隔离是常态化,年轻人的消费水平无法释放 。
泓锦观察主笔吴泓锦表示,影视行业不仅没有跟着整体行业大势走,还在加速回暖,形成完全与经济发展背离态势,这背后是有些深刻的社会和心理原因的 。
其次,影视行业它有两大意义和属性,经济属性服从于社会属性,这是影视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本质区别,精神永远大于物质,更是远远大于物质 。当影视与金融形成特定循环,还会形成更大的爆发,但也因此埋种或埋雷无数 。
影视行业现在面临新的洗牌,民族影视和数字化影视以及IP化影视成为潮流,特定主旋律成为爆款,未来三年,贴近民生类和特大事件这两类将会成为新的主流 。
越被喷,越会红 。好玩好看好分享,是影视现阶段筑底的基本作品要求 。挖掘民族经典、做精品、做改编、做系列将会是业界一条掘金途径 。
今后至少两年会是补偿的两年,大家会花更多时间精力金钱回归家庭,今年暑期文旅的爆红就是此因,相对于去一次珠海长隆,一家四口就要2000元以上门票价,这样的价格陪孩子看电影尤其是好的影视作品可以看一个暑期 。所以,影视行业在接下来的两年会有大机会 。
政策上也会支持影视行业的发展,因为中国文化的最佳鲜活载体就是短视频和影视作品,无论是满足国内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还是承载中国文化对内御敌、对外出海都需要加强对影视行业的支持和扶持 。
影视也是一个大的产业,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也不可小视,尤其是对文化产业链的拉动和对文化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影视行业的做大做强 。
影视最终会两极分化,并形成很强的马太效应和头部效应,这更要求我们的国内影视行业奋发图强???
互联网趋势观察家、新媒体联盟创始人袁国宝表示,最近,在ipo之路上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博纳影业成功登陆A股,暑期档《独行月球》的票房也超过27亿元,不少人认为,影视行业似乎结束了寒冬,迎来春天 。但事实上,影视行业的状况虽有好转,但却仍未迎来新的春天 。
虽然博纳影视成功登陆A股,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政策的鼓励下业绩确实有所好转,另一方面是由于博纳影业的注册制使其上市条件更宽容 。
而暑假档的票房虽有提升,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样的成绩远低于疫情之前 。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自疫情以来影视行业大多都围绕英雄题材来创造故事,赚观众眼泪钱,而一旦脱离英雄的主旋律,如今影视业票房的收益是否还能快速回升,也是个未知数 。
《钛度热评》是由钛媒体推出的热点事件观察栏目,主要邀请对不同行业发展、不同商业模式有着独到见解、深度观察的媒体人和行业从业者,通过多角度解读全面展示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
如果你关心最新趋势、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想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分享交流观点,欢迎添加《钛度热评》社群小助手微信:taiduzhushou,加入《钛度热评》社群,跟我们一起打造一个思考者的社群,让有价值的思考被更多的人看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