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年轻时奉献浪漫的情爱;老了,还奉献生死观

近日,79岁的琼瑶向自己的儿子、儿媳发出了一封公开信,交代生后之事,向家人们预先嘱托自己希望“有尊严地死去”的愿望——无论生什么重病,都不动大手术、不插鼻胃管,不做急救措施等。

时间到了,自然地走完人生的旅程,自然的面对死亡。不抢救,不祭拜。
琼瑶的这辈子,是感性而通透的。


世人常说,擅长写爱情的人情绪化、敏感多疑、反复无常,殊不知写情感的人,正是看过了太多故事,看透了人性,懂无常,懂孤独,也懂悲悯和宽容。
如果你了解琼瑶的一生,你会知道她是一个勇敢、坚强、爱过、错过,依然用最大热情拥抱生活的人。
她在50年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唯美极致的爱情世界,无数少男少女为她的爱情故事如痴如醉,她也因此成为70、80后的“爱情教母”。
事实上,琼瑶作品中那些离经叛道、跌宕起伏的师生恋、小三情、错位恋……在她自己的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用琼瑶自己的话说:“我这一生已经把人家几辈子都过过了,我的生活、爱情及婚姻上遭遇这么多,我才有这么多可写。”


琼瑶出生书香门第,家长严厉管制,这导致她后来的文学作品,父母都有强势的形象,她大力歌颂为爱私奔,突破原生家庭的主题。
她对原生家庭的理解是,虽然有深刻的联结,但从整个人生看,终究是两条独立的路。
琼瑶的一生有三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
初恋是高中时的语文老师,这段年龄差距达20岁的师生恋当时自然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加上大学联考落榜,她以绝食抗争,换来的是父母震怒,跑到学校大闹,最终语文老师被学校解聘并下放至农村工作,两个人不得不劳燕分飞。这个故事是《窗外》的原型。
后面第一段婚姻因为女强男弱而分开,第二段背负过长达十余载的小三骂名。《庭院深深》、《归人记》、《流亡曲》都反应了她的动荡和思考,感情里的劫难,是她付诸笔尖的灼热和敏感之源。


【琼瑶,年轻时奉献浪漫的情爱;老了,还奉献生死观】琼瑶是那个时代的“台湾女子图鉴”,她红过、爱过、抉择过、斗争过、思考过。
她品尝过了春的青涩、夏的热烈、秋的收获,到冬天,万物归寂的时候,她才坦然可以接纳,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所以,她可以跟孩子们说,认真而体面的告别,是我给你们,最后的温柔。


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死观,孝顺往往被绑架在了养老一事上。
在村里,见过有为了办丧事,大费周章甚至到处借钱也要撑门面的。
在医院里,一边是老人最后的残喘,吊着点滴插着各种输液管天天化疗不成人型,一边是压死人的天价的医药费。
高于这个医疗限度的治疗,痛苦一定大于所得。经济一般的家庭往往会因此事而成为横在夫妻中间的一道坎。
因为社会的传统观念里,孝顺有很多标准,有固有参照模式,所以,孩子必须承受着道德压力。


医学上来说,普通人死亡,都会经历“病痛”到“失能”,这个过程一般有5-8年。
儿女一面希望老人早点离去不要如此被折磨,另一面又为这种感觉万分愧疚。
但让儿女停下工作,停止自己的奋斗,停止小家庭的照顾,奉献这么多年,就真的是孝顺吗?
琼瑶不想孩子去面临这些痛苦,或者说,希望他尽量少地面对这些痛苦。
亲密关系是不需要拿来普告天下,证明它的价值。这么多年的相处,亲子关系亲密与否,我们早已经了然于心。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很大程度就是:养老不是我对你的要求,我的事我自己尽量负责,你负责你的健康幸福就好。


琼瑶说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这样“懂得放手,享受此刻”,会让她通透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感谢她年轻的时候,奉献了那么浪漫的情爱;老了,还奉献生死观。
每个人都在老去。时间不会放过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