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品牌收购热度涌现,东南亚商家迎来新出路?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鲸维度正处在高速发展期的东南亚电商行业,最近出现了“新物种”——电商聚合公司 。
电商聚合公司,也叫品牌聚合商、第三方品牌收购商 。顾名思义,这类公司就是专注于收购电商品牌,把这些品牌聚合在一起,整合资源、优化品牌运营等全流程,从而提升品牌销售和利润率 。
事实上,随着近几年东南亚电商的迅猛发展,很多电商品牌也在崛起 。但大多数中小品牌商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缺钱和缺人 。这也导致很多中小品牌商家实际利润率不高,难以规模化增长 。
这种情况下,主打“收购+运营”的电商聚合公司就成了许多中小品牌的好帮手 。这类公司帮助品牌商家实现更好的运营效率、更快的规模化扩张 。
就目前来看,东南亚已经出现不少电商聚合玩家,被收购的品牌与日俱增,各路资本也逐渐参与其中 。
不过,在各大品牌云集的东南亚电商市场,电商聚合公司即使得到资本相助,也还面临不少的难题 。
01 中小品牌进退两难电商聚合公司最早在2018年从欧美兴起,毕竟欧美地区是全球领先电商平台亚马逊的大本营 。而最初的电商聚合公司,主要收购的也是亚马逊平台的品牌,这几年逐渐发展到东南亚市场 。
当然,其在东南亚的兴起与该地区电商市场的高速发展息息相关 。谷歌、淡马锡和贝恩公司最新发布的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E-Conomy SEA 2022》显示,2022年东南亚地区六大顶尖数字经济体的增长超过预期,预计今年商品交易总额(GMV)将达2000亿美元,电商领域的商品交易额达1310亿美元 。未来还将继续增长 。
随着东南亚电商业务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品牌商家也在崛起 。而大多数中小品牌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缺钱,二是缺人 。
一方面,无论是品牌推广还是运营维护,都需要资金 。小品牌难以获得资金来维持业务的长期增长,这也是许多小品牌被市场洪流吞没的原因之一 。而另一方面,许多品牌商家都缺乏运营、物流等方面有着专业经验的人才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许多中小品牌电商实际利润率不高,难以实现规模化增长 。
此外,相比欧美地区,多元化的东南亚电商市场格局更加复杂分散 。东南亚电商巨头Shopee和Lazada的运营范围均涵盖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多国市场,这是品牌商家们向往的市场,但同时也是进退两难的市场 。
维持现状已是不易 。以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印度尼西亚为例 。印尼的主要电商平台很多,品牌商家分布在Lazada、Shopee、Tokopedia、Bukalapak等各个平台 。不同平台的复杂规则给品牌多平台运营造成了很大的难题,经营环境也更加复杂,更进一步有心无力 。
东南亚电商市场的特殊性还在于该地区的多国跨境贸易 。中小品牌要想规模化扩张,还面临着一系列进出口问题 。面对着潜力巨大的东南亚电商市场,许多中小品牌也只能望洋兴叹 。
事实上,从整个电商市场来看,不断有新品牌、新商家在涌入,市场竞争激烈的同时,人力成本、运营成本、物流成本等压力也随之而来,中小品牌的成长愈发艰难 。东南亚电商行业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商家们的疯狂“内卷” 。
于是,催生出了电商“新物种”——电商聚合公司 。
02 电商聚合玩家涌现电商聚合公司的出现,给进退维谷的品牌商家们带来了一个新的选择 。这类公司除了收购并运营电商品牌,还为被收购者提供可持续性的利润回报 。
电商聚合公司主打“收购+运营”的商业模式,从收购到运营再到营销,这类公司拥有专业的人才去优化和增长被收购品牌 。更重要的是,这类公司有更多的资本投入到品牌的成长中 。电商聚合公司所拥有的人才和资金,正是东南亚电商市场上许多中小品牌所缺乏的,因此电商聚合公司在东南亚兴起成为必然 。
事实上,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许多电商聚合公司 。根据电子商务情报平台Marketplace Pulse数据,目前市场上有近100家活跃的电商聚合公司,总融资金额超过150亿美元 。其中包括近两年崛起的东南亚玩家如Una Brands、Rainforest、Open Labs、Armada Brands等 。
作为东南亚最早的一批电商聚合公司之一,新加坡的Una Brands就表现得很活跃 。今年1月,Una Brands以超过8位数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新加坡本土品牌ErgoTune & EverDesk+ 。这家2020年成立的公司,如今已在6个国家收购并运营了20多个电子商务品牌 。
早期玩家之一Rainforest也不敢落后 。今年年初,旗下已有13个新加坡电商聚合公司Rainforest宣布,将在2022年投入超过1亿美元用于品牌收购 。3月,该公司还完成了对Millenium Enterprises的收购,金额达7位数美元 。
去年10月,印尼电商聚合公司Open Labs宣布推出1亿美元基金,用于投资和收购印尼本地的DTC(直接面向消费者)品牌 。东南亚电商聚合玩家还在不断崛起 。
同时,东南亚品牌收购市场的活跃也成功吸引了资本到来 。
今年2月,印尼电商聚合公司Grow Commerce获得AC Ventures领投,并由East Ventures参投的7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4月,菲律宾的Armada Brands获130万美元种子前轮融资 。6月,新加坡的Rainforest筹集了4500万美元的股权融资 。9月,Una Brands在由White Star Capital和Alpha JWC Ventures领投的B轮融资中筹集了3000万美元 。
有了资本相助,东南亚电商聚合公司对品牌的收购和运营之路也会好走许多 。
不过,正如Marketplace Pulse将这类公司称为“Amazon Aggregators”(亚马逊聚合商)一样,大多数电商聚合公司仍位于美国等由亚马逊主导电商市场的国家,其在东南亚还处在早期阶段 。电商聚合公司要想在东南亚成长起来还得多下功夫 。
03 打铁还需自身硬其实电商聚合公司的盈利模式并不难懂——主要靠扩大品牌规模和提升品牌销量实现盈利 。因此对于电商聚合公司而言,好的被收购品牌和强运营能力才是其长期发展的关键 。
事实上,电商聚合公司收购品牌,其实是在投资品牌的未来,因此选择好的品牌尤为重要 。在这方面,各公司也都有自己的考量 。
Una Brands在品牌收购方面有着自己的喜好 。首先便是拥有健康财务状况的品牌,过去12个月销售额超过200万美元、15%以上的净利润率、至少70%的销售额来自SKU(库存单位)的品牌显然更受青睐 。Rainforest也有自己的意向品牌 。该公司专注于收购并运营母婴相关品类,更倾向于每年有20万美元以上利润的品牌 。
收购品牌的品类、财务、盈利能力都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不过,电商聚合公司本身的运营能力也不容忽视 。
与中国和欧美等地相比,想在东南亚把品牌做大并不容易 。每个国家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文化背景都存在差异,如何把握品牌产品和当地市场的契合度也值得考量 。此外,产品的推广营销、迭代升级、物流供应等问题,都是品牌扩大影响力的关键,也是对东南亚电商聚合公司运营能力的极大考验 。
而电商聚合公司们的运营表现也并未让资本失望 。
以新加坡的Una Brands为例 。这家公司在成立后一年时间里,收购了近15家品牌,品类涵盖母婴、家居、运动健康、美容护理等 。据公司介绍,其第一批被收购品牌销售额及利润均已实现50%的增长 。凭着收购品牌平均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收益)约为26%,Una Brands预计将在2022年第四季度实现EBITDA盈亏平衡 。
拥有巨大潜力的电商市场还将持续增长,品牌也将日益增加,能给品牌带来可持续增长的电商聚合公司们显然有利可图 。
【投稿|品牌收购热度涌现,东南亚商家迎来新出路?】目前来看,东南亚品牌收购的风口仍在持续,电商聚合公司这个“新物种”或将为高速发展的东南亚电商市场再添动力 。
推荐阅读
- 投稿|38年的21金维他老当益壮 能否继续支撑民生健康上市
- 投稿|石头科技,还在寒风中
- 投稿|屡夺新势力销冠背后,哪吒汽车需要真实存在感
- 投稿|竹叶青学不得小罐茶
- 投稿|10秒视频,让他赔了3240万?
- 投稿|股价探底业绩承压,盈趣科技困在电子烟里
- 投稿|部分消费场景消失,前三季白酒日子不好过
- 投稿|寒气传递接力赛,谷歌、Meta 没有 “免死令”
- 投稿|唐彬森又成立一只新基金,目标25亿
- 投稿|客户借钱花、自己省着花,Block 豪气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