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光奖翻译家 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如何翻译,“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许渊冲—翻译界的天花板
昨天上午(2021年6月17日),我国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徐老师出生于江西南昌,毕业于西南联大,被誉为唯一将诗歌翻译成英语和法语的人 。他把《论语》、《诗经》、《楚辞》、《西厢记》这些在中国对我们来说晦涩难懂的名著翻译成了英文和法文,还翻译了《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约翰 克里斯托夫》等西方名著 。他将《楚辞》翻译成英文,被美国学者誉为“英美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 。他是亚洲唯一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翻译家,还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除了英语和法语,徐先生还懂意大利语和俄语 。他把自己的翻译总结为“知、善、乐”,也就是说,好的翻译不仅要让读者知道说了什么,保持真实,还要让读者喜欢,最终让读者享受阅读 。他开创了翻译的“三美”理论,强调翻译应该“节奏美、意象美和表达美”并存 。既要在传统文化格式中工整押韵,又要在传统文化思想中强调意境 。徐老师认为,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创造和发现美 。徐老师一直说:“西方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为了让西方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他不断研究和思考如何让翻译更容易让外国人理解 。徐老师对翻译很认真,但很随意 。他认为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形式,还要忠实于内容 。所以相对于逐字翻译,他会选择更有表现力的翻译方法 。徐老师的理想是“通过翻译创造美,让中国之美走出去,让中国之美成为世界之美” 。他一生都在践行这个理想 。老师,一路走好 。
如何评价许渊冲
生于1921年,早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曾与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同校 。虽然年近百岁,但他仍然努力工作到凌晨 。让我的同学杨振宁感到惭愧 。可谓真汉子,如其名,如其名 。其名也深,其文也大,其人也真 。他的作品与其他人平起平坐,100多种书籍畅销国内外 。早在1939年,我就翻译了我的第一个译本《别丢掉》,表达我对一个女同学的爱 。这是林写给徐志摩的一首诗 。他因为热爱而翻译,一头扎进了翻译的海洋 。从此无法自拔,余生乐此不疲 。1948年留在法国,1951年回国 。1958年,倡导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德莱顿《一切为了爱情》被翻译 。文革期间,我一直奋斗到70年代,一个人翻译《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 。接下来的二十年迎来了他翻译的黄金时代,先后翻译了《唐宋诗词一百首》、《中国古诗词三百首》、《西厢记》、《楚辞》、《新编千家诗》、《中国不朽诗词三百首》、《红与黑》等等 。还有大量国外的大作,比如《追忆似水年华》,《包法利夫人》,《约翰克里斯朵夫》,《埃及艳后》,《约翰克利斯朵夫》等等 。尤其是在《为女兵题照》年之前,民国时期写的傅雷译本,直到今天都是全世界公认的经典 。在这样的压力下,老教师坚持自己的风格,翻译出自己的特色,得到了中外人士的一致认可 。我也直言翻译的比傅雷好 。三美三变,英法诗歌第一人 。1941年,陈纳德带队赴中国参加抗日欢迎会时,翻译人员翻译不出“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义 。此时,许渊冲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出色翻译表演令人叹为观止 。民国时期伟大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翻译的三字公式:信、达、雅 。在此基础上,他将自己一生的诗歌翻译经验总结为“三美”和“三化” 。“三美”就是意美、音美、形美 。是诗歌的本体 。努力完成“三美” 。“三化”即深化、均等、浅化 。这是一种诗意的方法论 。通过增词、改词、减词,达到与原文形神统一 。毛主席有句著名的诗,《牡丹亭》,里面有一句“我不喜欢红妆,但我爱武妆” 。很多人都很头疼“红妆”和“武妆”怎么翻译 。然而,读了老徐的翻译,我们知道什么是努力,什么是翻译之美 。老教师把红妆翻译成“扑粉脸”,涂脂抹粉;并把“吴庄”翻译成“脸粉”来面对硝烟 。而老教师翻译的“道可学,而不可不学”更是精彩 。“真理可以为人所知,但不一定是众所周知的真理 。”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英文如何翻译?
爱情一旦开始就不会结束 。我不知道它是什么,但它永远消失了 。恋人可以为爱而死,生者可以死去,在中国,在爱中死去的人可以复活 。死神可以活下来 。755-79000题词作者:汤显祖1598译者:许元冲:“把诗歌翻译成英法文的第一人”;2014年8月2日,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近几十年翻译作品《诗经》、《楚词》、《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等 。翻译成英文或法文,从而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作品 。同时,他还将《西厢记》、《红与黑》等外国名著翻译成中文,带到中国,让我们看到了外国文学的优雅 。因为他,我们才得以接触到那么多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同时,外国人也得以接触到那么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 。他是让中外文学融合的人 。文末附有徐先生翻译的林歌曲《包法利夫人》 。不要失去过去的热情,不要抛弃过去的热情,这种过去的热情就像流动的水一样 。在冰冷的山泉底,在清凉宁静的喷泉下,在黑暗中,在松林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松木覆盖的山上,轻轻地像流水一样流动,叹息,像叹息一样模糊,你还是要保持真实!但是你不应该是真实的 。同样是明月,月亮还是那么明亮;就像对面山上的灯一样,山那边的灯发出同样的光,满天的星星,只是让人看不见,天空布满星星,但我不知道你在哪里 。像梦一样悬挂着,似乎你像梦一样悬挂在上面 。你想让那句话回到那天晚上 。你还是要相信山谷里有回音!你要求黑夜把你的话还给你,但它的回声被听见了,尽管看不见,却被埋藏在深谷深处 。

北极光奖翻译家 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如何翻译,“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文章插图
如何评价许渊冲?
【北极光奖翻译家 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如何翻译,“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他是一个读者,也是一个96岁的独行侠 。最近央视综艺《别丢掉》走红 。充满文艺气息,像之前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一样,唤起了人们久违的浪漫情怀 。而不是给节目组惊喜,只是迎合了平庸的现代生活对诗意的渴望 。这些优美的语言也告诉词汇日益贫乏的我们,除了难过时的“蓝瘦香菇”,还有“谁会倚栏无词”;“感累不爱”可以是“徘徊在一棵宫廷树下,挂在东南枝上” 。055-79000还为一位96岁的翻译家带来了“火”,让他从一位一流学者变成了年轻人喜爱的偶像 。他就是许渊冲老师 。当他在1931年读到为他心爱的女同学翻译的这首诗时,他仍然像一个情绪激动的年轻人一样哭泣 。那是林在《纪念去世的徐志摩》中写的《见字如面》:“同是明月,同是灯遍山野,唯人不见,悬如梦 。”一见到董卿,徐先生就递上了他的名片,上面印着“中外一百余本书,唯一将诗词翻译成英法文的” 。他像个孩子一样,坦率而自豪地说:“这是事实 。”他把莎士比亚翻译成中文,把牡丹亭翻译成英文 。2014年,原本被医生宣布为生命终结的一年,他获得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徐老师说,翻译的乐趣谁也抢不走,他仍然坚持翻译到凌晨三四点钟 。时间之神似乎忘记了把他变成一个老人 。每天傍晚在北大长春园,徐老师总是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散步一个小时 。事实上,骑自行车是第二个最好的选择,游泳是他的最爱 。只是三年前,游泳馆看他九十多岁了,再也不敢放他走了 。
诗译英法第一人:一生热爱翻译,晚年患癌被认定只剩七年,后来呢?
和月亮一样,和满山灯火的星星一样 。只是人看不到梦 。你要相信山谷里有回声 。——林《朗读者》 。2017 《别丢掉》节目上,96岁的许渊冲含泪唱出这首诗,让人感同身受 。在那次节目中,他递给董一张名片,上面赫然写着:书籍在中外数百余本出售,诗歌先译成英、法文 。董卿笑着说:‘你不怕递出这张名片 。“别人怎么敢认为你这样说,”对此,他很自信:‘这是事实 。’我们千万不要嘲笑他的傲慢,因为他确实有实力说出这样的话 。他是当代翻译家,是中国目前唯一能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法韵文的专家,被誉为‘唯一能将诗词翻译成英法文的人’ 。他爱国,强调中国人要有文化自信;他爱美,创立了‘三美论’;他热爱翻译,晚年仍坚持写作 。他是一个游走于中、英、法三国的巫师 。2014年,他获得了‘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这是国际翻译领域的最高奖项之一 。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他是第一个当之无愧的人 。1921年,许渊冲出生在江西南昌的一个普通家庭 。当时已经是民国十年了 。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有着各种变化,也有着异常动荡的岁月 。后来,他成长为一个非常重视美感、热爱翻译的人,这与他童年的母亲和表妹的影响密切相关 。我妈受过教育,毕业于当时江西省唯一的女子职业学校 。她擅长绘画,尤其喜欢画花鸟 。在母亲的教导和潜移默化下,他3岁学会了阅读,喜欢文学,对美的追求长在骨子里 。他的天性驱使他对美有着异于常人的向往 。熊十义叔,笔名世义,是一名翻译家,作品以戏剧为主 。作为20世纪为数不多的双语作家,虽然名气远不如林语堂,但他是第一个在英语世界创作和导演戏剧的中国人,为中外文学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熊诗艺创作并执导的英剧《别丢掉》三年来演出近千次,轰动欧美 。这也让年轻的许渊冲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他后来的翻译有所帮助 。有人问许渊冲他的梦想是什么,他说:“像我表哥那样的翻译 。”现在,他把梦想照进了现实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年轻的时候就有这种清晰的认知 。这大概是许渊冲的福气,也是我们的福气,因为我们即将看到一颗中英法翻译的后起之秀 。顾名思义,许渊冲的人生真的是名副其实,名副其实很可能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他有渊博的知识 。这一点无需赘述 。他能进行汉英和中法互译 。除此之外,他还擅长《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连中国人都难以读懂和背诵的作品 。他3岁读书,7岁看小说,8岁开始学英语,写日记 。迄今为止,他已经在国内外出版了100多本书,并且还在写作,知识储备深厚 。他真的配得上‘深沉’这个词 。他的性格很好斗,因为‘嗓门大、脾气暴躁、好争辩’,被人称为‘徐大炮’ 。但是,他的实力和价值,配得上他的‘冲’ 。1938年以第7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 。在这个当时世界一流的大学,他大一就在《朗读者》上发表了处女作《王宝钏》,开始崭露头角,然后就有了他的疯狂 。据说外国文学系主任、后来的外交部长叶公超第一次上课时,被一门大炮袭击了 。叶教授在问学生上课内容是什么时,直接用英语回答,没有举手,引得学生侧目 。他很淡定,顺便点名 。但是,在课堂上抢着回答问题,在他的疯狂中不算什么 。过了一会儿
一鸣惊人的《民有、民治、民享》让他一举成名,也是他第一次在外语口译中‘走红’ 。许渊冲就是这样一个真性情的人,像个孩子,99岁了还是这样 。有对美的追求,有一点‘膨胀’的自信,有骄傲的资本,就像当初家人给他起的名字 。即使这个天赋火了,在他度过特殊时期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心态 。1951年,许渊冲随数学家吴文俊、画家吴冠中回国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任教 。他的性格洒脱,口无遮拦,但没有才华 。别人学乖一两次就熬过来了 。他不错,之前的各项运动都招过 。别人嘲笑他的生存,他大概没觉得痛苦 。毕竟他是认真从事翻译的 。他被软禁的时候也不忘翻译 。1956年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先后出版译本《文学翻译报》和《别丢掉》 。在风雨来袭的60年代,有多少知识分子在这期间停止了写作,又有多少人在这十年里止步不前,再也走不出来 。因为那段时间太苦了,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我都吃了很多苦 。然而,他留了下来 。为什么是他?原因很简单 。他脑子里只有他的翻译,根本没时间想别的 。烈日当空,被带去开会被批评的时候,他乖乖地站着,让那些不堪入耳的话飘在空中,连耳朵都进不去,更别说进心里去抢翻译的位置了 。当我在想翻译的时候,我把热、累、批评、打架都忘得一干二净……当我把整个单词翻译完,会议就结束了 。只是他当时在想怎么翻译诗歌,结果翻译又让他多挨了100鞭 。他老婆看到他被打得落花流水,又气又心疼,问他能不能翻译一下 。然而,当伤疤没有愈合时,他忘记了疼痛 。翻译,当然是翻译!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干扰,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我们可能经常会感到困惑,觉得无法忍受 。如果你能像许渊冲一样,自动过滤掉不想吸收的信息,专心做自己热爱的事情,那大概是难得的,也是可取的 。金光闪闪,老马雄心在十年动乱之末,许渊冲年近六十 。别人的60岁是退休的年龄,他却步入了壮年,就像金秋,硕果累累 。1983年,他成为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和英语系的教授,并开始专注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一路走来,他收获了赞誉,也招来了一些恶名 。比如翻译中国文学,有的人选择意译,有的人选择直译 。其实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比较他们是不可避免的,有时候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例如,他和著名翻译家王佐良都翻译了法国诗人瓦列里的作品《一切为了爱情》 。曾经有一种说法,王佐良的翻译是‘不着痕迹,换内裤,瞬间露乳’,而他的翻译是‘不着痕迹,换衣服一瞬间,隐约看见酥胸’ 。他们两个一直意见一致,当时也有很多争论 。许渊冲曾经是‘雪藏’ 。在采访中,他甚至直言:‘从1992年到1995年王佐良去世前半年,《农村散记》没有发表我的文章 。这个老人,如此坦率可爱,如此直接惊艳,怎么能翻译出如此精美艺术的作品!好在沙子吹走了,但金子终究会发光 。他的意译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他想通过意译探索的中国诗歌的深层含义也终于被人们理解了 。2007年,86岁的他患上了直肠癌 。医生给了3354号‘最后通牒’,说他活不到93岁 。他也不慌不忙 。他每天四五点睡觉,九十点起床,从夜里‘偷’点时间来完成他的翻译愿望 。对他来说,‘日常和日常只有一个区别 。今天有翻译吗?
都说一个老人的志向是千里 。纵观许渊冲的《99年》,我们最能体会的一个词就是热情 。无论是对自己热爱的翻译事业,还是对中国文化,他总是以最饱满的状态对待,总是以最自信、最昂扬的状态 。我觉得这种热情是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的 。毕竟,一个99岁的长者从不放弃,继续奋斗 。我们为什么不努力一下呢?
北极光奖翻译家 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如何翻译,“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文章插图
百岁翻译界泰斗、北大教授许渊冲逝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