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 天马 海燕 昔日上影三大厂的前世今生 为何实力最强的最短命?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022年11月16日 , 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73周年的日子 。
73年的光辉岁月 , 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家》、《红色娘子军》、《李双双》、《舞台姐妹》、《巴山夜雨》、《城南旧事》、《芙蓉镇》等 , 数不胜数 。
上海电影制片厂 , 可以说承载了好几代观众和影迷的共同记忆 。 那么 , 上海电影制片厂是如何成立的?为何会在1957年被分为三大厂?而其中实力最强的江南厂 , 又为何最短命?今天 , 雅清应广大影迷的要求 , 就不妨和大伙一起 , 来回顾一下上影厂以及曾经的三大厂——江南、天马、海燕的前世今生 。 许多美好记忆袭上心头 。 一、上海 , 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 。 早在一百二十多年前的1896年 , 也就是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 , 上海就举办了第一场“西洋影戏”的放映活动 。
这是电影这门综合艺术 , 首次在中国亮相 。 1913年 ,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电影公司“新民公司”在上海成立 , 并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无声黑白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 1921年 , 中国第一部正式意义上的故事片也在上海诞生 。
从此 , 电影事业在上海这片繁华之地上不断发展壮大 , 拍出了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无声电影 , 也诞生了多位蜚声中外的电影明星 。 当时 , 电影在上海的发展速度之快 , 令人瞠目结舌 。 各类电影公司可以说是遍地开花 。 据了解 , 单单是1924年到1926年之间 , 中国就开设了175家电影公司 , 而其中的141家 , 全部都在上海 。 这141家中 , 就包括了明星、联华、天一这三大公司 。 明星公司成立于1922年 , 发展势头迅猛 , 始终占据着电影市场的第一把交椅 。 阮玲玉、胡蝶、金焰、杨耐梅、宣景琳、张织云等 , 都是明星公司在二三十年代捧出了的电影明星 。
在影迷中拥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 联华因为拥有院线的先天优势 , 所以尽管它成立于1930年 , 却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 天一公司则剑走偏锋 , 不仅在拍片数量上不输明星和联华 , 而且它还成功地开发了东南亚市场 。 它就是如今很多影迷都非常熟悉的“邵氏影业”的前身 。 三大公司对中国电影的发展 , 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
其中明星公司是“长篇正剧”的鼻祖 。 联华公司则擅长拍摄风格清新的文艺片 。
天一公司则投观众所好 , 将“神怪片”拍得“天下无敌” 。 1937年 , 随着抗战爆发 , 原本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业 , 在炮火硝烟中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 明星公司的制片基地受损严重 , 只好停办 。 联华公司也面临解体 。
天一公司则在拍完《花花草草》这部电影后 , 将所有的资金和设备全部都转移至香港 , 成立了南洋影片公司 。 上海电影业发展的新阶段 , 出现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 随着众多电影人的回归 , 再加上原本留守上海的从业人员 , 使得上海重新成为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心 。 这期间中国诞生的大部分电影 , 全部都出自上海 , 其中不乏流芳百世的艺术佳作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小城之春》等 。
除了原“中影”公司所属的一厂、二厂外 , 众多民营影业公司如昆仑、文华、国泰、大同等 , 也纷纷崛起 。 1949年 , 新中国成立 , 上海解放 。 上海军管会接管了原“中影”公司及所属一厂、二厂、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影场和上海实验电影工场等机构 。 并于1949年11月16日正式成立了上海国营电影制片机构——上海电影制片厂 。
从此 , 上海的电影事业发展 , 迎来了新面貌 , 迈上了新台阶 。 1950年7月 , 新成立的上影厂便拍出了首部故事影片《农家乐》 , 秦怡在片中出演女主角 。
这一年 , 新成立的上影厂共拍出了包括《农家乐》、《大地重光》等在内的8部影片 。 几乎与此同时 , 上海的一些私营电影公司 , 也仍在拍片 , 比如文华公司拍出了石挥执导的《我这一辈子》、《关连长》 。 而昆仑公司则拍出了赵丹主演的《武训传》、《我们夫妇之间》 。
但没想到 , 文华拍摄的《关连长》和昆仑拍摄的《武训传》等都先后遭到批判 。 而且一些私营公司也处于入不敷出的亏损状态 。 因此对私营厂的改造便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 1950年8月20日 , 上海第一家公私合营的电影企业——长江影业公司成立 。 王人美、沙莉、高博、钱千里、黄宛苏等 , 都是其中的演员 , 谢晋是其中的导演 。
拍摄的影片有秦怡、王人美、高博等主演的《两家春》 , 以及凌之浩、沙莉等主演的《夫妇进行曲》等 。
1951年9月 , 长江影业又与昆仑公司合并成立了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 。 “长昆”厂成立后 , 原本有三部电影筹拍 , 一部是上官云珠和中叔皇主演的《纺花曲》 , 一部是赵丹执导的《为孩子们祝福》 , 还有一部是蓝马和魏鹤龄主演的《劳动花开》 。
但因为当时正处于合并时期 , 所以这三部电影 , 都是在新的上影厂成立后 , 才拍摄完成的 。 1952年2月又在长昆的基础上 , 联合文华影业公司、国泰影业公司、大同电影企业公司、大中华影业公司、大光明影业公司和华光影业公司等7家私营企业 , 组成了国营性质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 。
这些私营企业也同样人才济济 , 拍出了《姊姊妹妹站起来》、《我们夫妇之间》和《腐蚀》等众多观众喜爱的好电影 。 1953年2月 , 上海电影制片厂与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合并 , 组成了全新的上海电影制片厂 , 厂址就设在漕溪北路原“联华”摄影棚 。
至此 , 上海率先在全国完成了电影行业国有化的进程 。 二、各家公司的联合 , 精兵强将的融入 , 使得上影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其实力和竞争力远超同样新成立不久的长影厂和北影厂 。 这期间 , 上影厂陆续拍出了《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家》、《李时珍》等众多电影 。
其中拍摄的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 还在国际上连获大奖 。
可是因为机构过于庞大 , 所以在管理和创作上所存在的许多弊端 , 也日渐明显 。 比如演员无戏演的问题 , 就非常严重 。 新的上影厂在1953年成立的时候 , 光演员就有112名 。
可是上影厂当时每年只拍几部影片 , 而主演基本上都会由几位明星所获得 。 连上官云珠这样的大明星都很少有戏拍 , 就更别说那么并不怎么出名的“硬里子”演员了 , 很多都处于“闲置”的状态 。 就拿老演员夏天来说 , 虽然在1956年他参演了《秋翁遇仙记》和《李时珍》两部电影 , 可所有的拍摄时间加起来 , 却不超过9天 。
所以 , 在1957年《大众电影》杂志的第一期 , 就刊登了夏天所写的一篇文章《新年有感》 , 重点提出了演员无戏演的问题 。 其实这个情况 , 上影厂当时的领导也早有意识到 , 所以也想了很多解决办法 。 比如多拍大片和群戏 , 让更多的演员都能出镜 。 因此那段时间 , 上影厂的许多电影 , 演员阵容都非常强大 , 大明星跑龙套、名角演配角都是常有的事情 。
可这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 况且因为厂子大 , 管理层多 , 一个演员想演什么戏 , 必须经过层层申报和审核 , 费时费力 。 所以在同期的《大众电影》杂志上 , 还刊登了上影厂另外一位演员、导演石挥所写的文章 , 大胆提出了以导演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 希望能够将选题权等都能下放到以导演为创作中心的集体 。
实际上 , 早在这之前的1956年 , 远在东北吉林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就已经率先制定了改革方案 , 由艺术家们“自由组合”、“自负盈亏” 。 这极大地调动起了老导演们的创作积极性 , 接连拍出了《上甘岭》、《董存瑞》等脍炙人口的好电影 , 使得长影厂迎来了第一个黄金创作期 。
上影厂看到了长影厂蓬勃发展的好势头 , 也不甘示弱 , 效仿长影厂的做法 , 也组成了几个创作集体 , 像“五花社”、“五老社”、“沈记社”等 。 其中“五花社”由石挥、白沉、徐昌霖、谢晋和沈寂5位导演组成 , 率先拍出了舒适、上官云珠、项堃等主演的《情长谊深》 。 后来又为谢晋打造出了《女篮五号》 。
“五老社”由孙瑜、吴永刚、杨小仲、应云卫、蒋君超5人组成 , 也拍出了《秋翁遇仙记》、《鲁班的传记》、《乘风破浪》等电影 。
“沈记社”呢 , 是沉浮、郑君里、徐韬、赵明等导演组成的一个创作集体 , 也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拍片计划 。 上影厂看到了这些创作集体所取得的成绩 , 决定痛下决心 , “化大为小” 。 就这样 , 筹谋已久的上海电影制片公司 , 于1957年4月1日正式成立 。 原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制片部分实行分厂管理 , 共分为三个厂 , 那就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江南厂、海燕厂和天马厂 。
【江南 天马 海燕 昔日上影三大厂的前世今生 为何实力最强的最短命?】
此时的上影厂 , 呈现了“三厂鼎立”的局面 。 也使得上影厂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创作景象 。 其中江南厂算是三大厂中的“大哥” , 厂长是执导过《桃李劫》的应云卫 。
导演有孙瑜、吴永刚、汤晓丹、赵明、徐苏灵、蒋君超、陶金、顾而已等人 , 队伍非常强大 。 演员则由老一辈表演艺术家金焰、白杨、卫禹平、张翼、孙景路、汤化达、陈天国、崔超明、章志直、李纬、朱莎、林彬、宣景琳、王汉伦、黄耐霜等52人组成 。
演员剧团团长白杨 , 副团长李明 。 无论是导演阵容 , 还是演员队伍 , 江南厂都是最具竞争实力的 。 海燕厂的厂长为沈浮 。 导演有瞿白音、郑君里、徐韬、赵丹、刘琼等10人 。 演员阵容也是群星荟萃 , 包括赵丹、魏鹤龄、刘琼、孙道临、张瑞芳、秦怡、黄宗英、韩非、邓楠等 。
演员剧团团长由张瑞芳担任 , 副团长为孙道临 。 天马厂的厂长是陈鲤庭 。 导演包括桑弧、王为一、石挥、白沉、徐昌霖、杨小仲等人 。 演员有上官云珠、舒绣文、冯喆、王丹凤、张伐、程之、项堃、白穆、铁牛等 。
演员剧团团长为白穆 , 副团长为铁牛 。 如此划分之后 , 我们再看上影厂拍摄的电影时 , 片头出现的厂标就不再是“上海电影制片厂” , 而是“江南电影制片厂”、“海燕电影制片厂”和“天马电影制片厂” 。 虽然演员被分到了不同的单位 , 但在使用时还是相互借用 。 比如谢晋所在的天马厂拍摄《女篮五号》时 , 就借用了海燕厂的当家花旦秦怡和实力派演员刘琼担任主演 。
而海燕厂在拍摄《羊城暗哨》时 , 则选择了天马厂的“第一小生”冯喆出演男主角 。 还有江南厂在拍摄《护士日记》和《凤凰之歌》时 , 则用了天马厂的王丹凤和海燕厂的张瑞芳担任主演 。
这期间三大厂呈现出了百花争艳的好景象 。 一部部优秀电影应运而生 。 一个个电影明星闪光夺目 。 可是谁也没想到 , 一场运动正在悄然来袭 , 最终导致实力最强的江南厂 , 存在的时间不到两年 , 便提前夭折了 。 三、1957年 , 随着反右运动的展开 , 许多之前曾献计献策的电影人 , 这时纷纷被打成右派 。 江南厂的导演吴永刚 , 因执导了《秋翁遇仙记》而被打倒 。
紧随其后的是许多大导演和著名演员 。 曾提议导演中心制的石挥自然难以幸免于难 。 他很想不开 , 最终在执导完《雾海夜航》之后 , 登上取景的那艘轮船 , 投海自尽 。
人人自危的时候 , 全国又兴起了各地大办电影厂的热潮 。 于是上影厂的三大厂纷纷抽调人员去支援地方建厂 。 其中江南厂被抽调的人员最多 , 分别去了浙江、江苏和福建、山东等地支援 。 这一下 , 几乎就将江南厂给“掏空”了 。 只好被迫撤销 。
其实江南厂成立之后 , 还是取得了很多成绩 , 共拍摄出了包括《护士日记》、《不夜城》、《林冲》等在内的12部故事片和5部戏曲片 。 尽管在三大厂中 , 江南厂的导演人数最少 , 但并未因此而减弱创作人员的热情 。 而且许多新人都得到了展示才华的机会 。 比如陶金之前一直做演员 , 这时就执导了《护士日记》这部电影 。
演员出身的舒适和白杨的丈夫蒋君超也跟着老导演孙瑜、吴永刚等人 , 学到了不少拍摄技巧 , 为之后做导演 , 奠定了基础 。 只是谁能想到 , 江南厂成立于1957年4月1日 , 到1958年年底 , 就因为“人去楼空”而被撤销了编制 , 只留下一声叹息 , 在风中回荡 。
当时 , 上影厂的人员变动非常频繁 , 许多观众所熟悉的电影明星都被安排去了各地新厂 , 比如项堃去了山东电影制片厂 , 冯喆去了峨眉电影制片厂 , 黄宛苏等人去了珠江电影制片厂等 。 江南厂被撤销后 , 上影厂便只剩下海燕厂和天马厂形成双强并立之势 。
两家厂都铆足了劲想拔得头筹 , 都不甘示弱 。 1959年 , 国庆十周年 , 考验两家厂实力的时候到来了 。 这一年 , 海燕厂充分发挥了众星云集的优势 , 拿出了《林则徐》、《聂耳》、《老兵新传》等多部献礼片 。
赵丹、张瑞芳、秦怡等演员均有出色表现 。 而天马厂也呈现了《春满人间》、《钢铁世家》和舞剧电影《宝莲灯》这三部献礼片 。
不过相比之下 , 还是海燕厂稍占上风 。 1962年 , 首届百花奖评选 , 由天马厂出品、谢晋执导的《红色娘子军》成为最大赢家 , 分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配角等多个奖项 。
而由海燕厂出品的《马兰花》则只获得最佳美术奖 。 1963年在第二届百花奖评选中 , 海燕厂又大获全胜 , 凭借电影《李双双》将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女演员、最佳配角全部收入囊中 。
其实早在1961年4月 , 海燕厂和天马厂的演员就已经进行了合并 , 组成了上影厂演员剧团 , 共有108名演员 。 团长为白杨 , 副团长为张瑞芳、孙道临、魏鹤龄、柯刚、布加里 。
但这期间导演团队还分属两个厂 。 相比较而言 , 天马厂的发展势头似乎更加猛烈一些 , 陆续拍出了《燎原》、《红日》、《舞台姐妹》、《年青的一代》等佳作 。
而海燕厂也拍出了《枯木逢春》、《阿诗玛》、《白求恩大夫》等作品 。
然后时间进入1966年之后 ,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 , 两家厂都面临停产 。 整个电影业也处于瘫痪状态 。 直到1973年 , 海燕厂与天马厂重新合并成上海电影制片厂 。
至此 , 曾经的“三厂鼎立”的时代便成为了过去 。 这之后 , 上影厂又拍出了《渡江侦察记》(重拍版)、《苦恼人的笑》、《庐山恋》、《喜盈门》、《巴山夜雨》、《城南旧事》、《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等众多好看的电影 。 上影厂的新厂标 , 也成为观众最为常见的一个标志 。
但不知为何 , 我们还是很怀念江南厂、海燕厂和天马厂存在的日子 。 每当看到那熟悉的片头 , 便会倍感亲切 。 因为那其中 , 承载着我们太多的温馨回忆了 。 那么说到昔日上影厂的三大厂 , 各位看得最多的 , 是哪家厂的老电影?最喜欢的 , 又是哪家厂所拍摄的哪一部电影呢?欢迎大家通过留言区 , 与更多影迷进行互动吧 。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
推荐阅读
- 新消费|江南布衣发布2022财年ESG报告;呷哺呷哺入局烧烤;文和友推出夜市品牌「不超级文和友」|消研所日报
- 币江南丨12月26日比特币行情解读
- 雨中随笔
- 月光江南|月光江南 月光山里
- 江南省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元介绍
- 投稿|“江南皮革厂”十年出海路
- 失恋三天
- 我的老婆
- 日精进打卡第285天
- 【古器】门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