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个茶具选购干货,知道的人很少,但了解的都是茶具高手

这4个茶具选购干货,知道的人很少,但了解的都是茶具高手

文章图片

这4个茶具选购干货,知道的人很少,但了解的都是茶具高手

文章图片

这4个茶具选购干货,知道的人很少,但了解的都是茶具高手

文章图片

这4个茶具选购干货,知道的人很少,但了解的都是茶具高手

文章图片

这4个茶具选购干货,知道的人很少,但了解的都是茶具高手

文章图片

这4个茶具选购干货,知道的人很少,但了解的都是茶具高手

文章图片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生活里 , 经常能遇到突破常识的事情 。
举个例子 , 冬天盖被子是厚被子暖和 , 还是薄被子暖和?
相信会有很多人 , 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
但此一时 , 彼一时 。
现代生活里 , 比起老式笨重的纯棉被 , 不少新式的羽绒被既轻盈又暖和 , 冬日保暖效果更好 。
而茶圈里 , 诸如此类打破惯性思维的例子 , 还有不少 。
像下面的4点茶具冷知识 , 估计很多老茶客都没有预料到 。

《2》
一、为了避免烫手 , 盖碗是选厚的好 , 还是薄好?
从潜意识里 , 不少新茶客会认为 , 选材质厚实点的盖碗会更好 。
心里想法倒也简单 , 因为越厚实 , 越能防烫呀 。
盖碗选太薄 , 加入沸水后盖碗上下都是烫的 , 哪有“物理防烫”的机会?
呃 , 这样的想法是错的 。
公布答案 , 薄盖碗更能防烫手 。
对这点 , 估计会颠覆不少人的认知 , 但事实情况就是如此 。
若不信 , 亲自上手一试 。
实践出真知 , 答案立现 。

背后原理和盖碗用法有关 , 盖碗泡茶出汤时 , 茶圈主流建议是用三指握碗法 。
拿盖碗时 , 拇指和中指握在碗沿上 , 中指则是搭在盖钮处 , 固定合盖开口 。
总之 , 手指不能碰到碗身 。
碗壁厚不厚 , 对防烫效果来说 , 没有半点实际意义 。
而从散热角度看 , 轻薄一些的盖碗 , 散热效果更理想 。
同时薄一点的盖碗重量更轻 , 能减轻泡茶人的负担 , 泡茶操作更灵活 。
散热好+重量轻便 , 两大优势集结 , 决定盖碗选薄一些会更加实用!

《3》
二、玻璃杯、玻璃壶、玻璃公道杯火出圈 , 为什么很少看到玻璃盖碗?
玻璃材质在各式茶具里 , 运用范围很广 。
泡绿茶 , 最简单最基础的泡法是玻璃杯泡 。
啜茶品茗所用的茶杯 , 除了细瓷茶杯外 , 就属玻璃品茗杯更常见了 。
泡办公茶、招待茶 , 遇上多人同时在场喝茶 , 用上一把玻璃大壶倒也方便 。
秋冬季煮茶喝 , 找出电陶炉+玻璃煮茶壶 , 这两个简单组合 , 堪称最经济实惠的煮茶配套 。
盖碗泡茶离不开一个黄金搭档——公道杯 。 虽然公道杯进入茶具圈的历史不算太长 , 但依照目前情况看 , 玻璃公道杯方便观察汤色 , 价格亲民 , 百搭实用 , 茶桌上出现频率更高 。
然而 , 一众茶具里 , 唯独玻璃盖碗很少掀起水花 。
一直以来在茶圈内默默无闻 , 比较低调 。
和常见的白瓷盖碗相比 , 玻璃盖碗算是冷门茶具 , 平时很少见到有老茶客使用 。
这背后 , 到底有何隐情?

前几个月 , 专门买了个玻璃盖碗回来测评 。
说实话 , 玻璃盖碗泡茶 , 也有它的独到优势 。
材质透明 , 能清楚观察到茶叶舒展状态 。
冲泡一些比较细嫩的茶叶时 , 观赏性比较好 。
但它的缺点同样很明显 , 一方面是烫手 。
玻璃材质的散热速度 , 可比陶瓷快多了 。
同样用三指握碗法 , 握在两侧碗沿时 , 过不了多久 , 热量就会传递过来 。
哪怕注水完毕后 , 立刻倒出茶汤 , 玻璃盖碗的碗沿也是微烫的 。
若是出汤速度不够快 , 玻璃盖碗的烫手程度 , 可想而知 。

另一方面是合盖出汤时 , 容易“打滑” 。
盖碗泡茶 , 通过合盖开口角度 , 倒出茶汤 。
为了顺利倾倒茶汤 , 合盖开口颇有讲究 。
开口小了 , 不利于茶水快速倒出 。
开口太大 , 茶水流速过猛 , 一旦控制不当 , 容易溅出茶水 , 并不稳当 。
一般是留45度左右的开口 , 不宽不窄 , 情况正好 。
但玻璃材质比较特殊 , 合盖倒出茶汤 , 合盖开口方向容易打滑 。
稍不留神 , 开口就悄悄变大了 。
若是出汤期间刹不住车 , 不仅会溅出茶水 , 还会烫到手 。
为此 , 用盖碗泡茶喝 , 还是选白瓷盖碗更基础百搭!

《4》
三、盖碗泡茶时 , 能不能不用公道杯?
茶具圈子里 , 公道杯的出现时间比较迟 , 但在茶桌上 , 公道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盖碗和公道杯焦不离孟 , 孟不离焦 , 作为一对黄金搭档 , 它们彼此之间没法分离 。
公道杯能盛放茶汤 , 静置茶水 , 方便观察汤色 , 用于匀分茶汤 。
若是缺了公道杯 , 盖碗泡茶待客压根没法进行 。
但是近些年陆续也有收到不少探讨 , 觉得在某些特定场合下 , 不用公道杯也无妨 。
比如 , 效仿电视剧那样喝盖碗茶 。
“端碗就喝” , 某种意义上算是盖碗的古典用法 。
盖碗最早发明出来时 , 并非用于冲泡 , 而是喝茶 。

端起茶碗 , 持盖一挡 , 撇去碎茶浮沫后 , 将茶水直接喝入口中 。
许多电视剧里 , 能看到喝盖碗茶的情景演绎 。
但按照现在的茶圈主流 , 喝盖碗茶的做法早已经过时 , 因为盖碗茶本质上也是闷泡 。
闷泡时间久了 , 茶味还会变浓 , 不如冲泡出汤 , 及时茶水分离来得好 。
比如 , 学一学潮汕地区的分茶做法 。
潮汕一带的功夫茶泡茶 , 颇有地方特色 。
泡茶前 , 先将三个茶杯摆成品字形 。
盖碗泡茶出汤无需准备公道杯 , 直接按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做法 , 将茶汤匀分到茶杯内 。
但这种做法 , 地方局限性明显 , 不是所有的茶客都能熟练掌握这套分茶技巧 。

再说 , 在“韩信点兵”期间 , 哪怕操作再熟练 , 也免不了洒出个别茶水 , 造成浪费 。
若是便宜口粮茶 , 那就罢了 。
如果是比较珍贵的荒野银针、牛栏坑肉桂之类的茶叶 , 那就太浪费了 。
又比如 , 一个人饮茶时 , 可以不用公道杯吗?
可以这么理解 , 独自喝茶时 , 泡茶做法会更自由 。
哪怕不用公道杯 , 将茶水倒入容量稍大的主人杯 , 直接喝茶倒也无妨 。
但泡茶待客时 , 公道杯的存在 , 依旧不可或缺!

《5》
四、为什么盖碗的“合缝性”普遍不佳?
曾经有位老茶客在买茶具时 , 特意对比了这样的细节 。
根据他的观察 , 盖碗合上盖后 , 还是能看到一丝丝缝隙 。
一连看了许多款盖碗都是如此 , 不像紫砂壶那严丝合缝 。
其实这两者之间 , 没有可比性 。
盖碗是盖碗 , 茶壶是茶壶 , 它们的泡茶原理不同 。

茶壶通过壶嘴倒出茶汤 , 合盖缝隙严密 , 不影响茶水倒出 。
但盖碗的茶汤倒出 , 需要依靠合盖开口角度 。
若是合上盖后 , 盖子与碗口紧紧贴合 , 反而不利于出汤 。
毕竟 , 往盖碗内注水后 , 再合盖出汤 。
合盖太过紧密 , 会受到压强影响 , 难以顺利调整合盖开口角度 。
甚至连揭开盖 , 都有一定难度(合盖附着太紧密) 。
这样过分严丝合缝的盖碗 , 反而不实用 。

《6》
最后 , 从制作原理上 。
紫砂壶的加工时经过修口 , 让壶盖与茶壶本身更贴合 。
但盖碗本身 , 盖与碗是分离式的 。
入窑烧制过程中 , 三才盖碗的盖、碗、底托也是分开烧制的 。
高温陶瓷在烧制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收缩比 , 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合盖的贴合性 。
但对盖碗使用效果来说 , 只要盖与碗的大小合拍 , 合盖后能将盖子摆正 , 不是东歪西扭 , 这样的盖碗就是是合格的 。
挑选盖碗 , 不需要、也不应该过分追求严丝合缝!
泡茶的过程 , 离不开器物搭配 。
茶为主 , 器为臣 。
君臣佐使 , 器物搭配的过程是一门学问 。
从茶具挑选 , 到茶器驾驭与使用技巧 , 点滴细节 , 处处是文章 。
原创不易 ,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 , 请帮忙点个赞 。
关注【小陈茶事】 , 了解更多白茶 , 岩茶的知识!
【这4个茶具选购干货,知道的人很少,但了解的都是茶具高手】小陈茶事村姑陈 , 专栏写手 , 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 , 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 , 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