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美食“下塘烧饼”,你吃过吗?

合肥美食“下塘烧饼”,你吃过吗?

文章图片

合肥美食“下塘烧饼”,你吃过吗?

下塘烧饼是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传统名吃 。 起源于汉代 , 扬名于晚清 , 目前已为合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烤制的烧饼工具 , 原传于汉代 , 上为天锅 , 下为地灶 。 经过多年发展 , 在2010年第二批入选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4年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 2018年6月 , 入选省商务厅发布的“安徽老字号”名单 。

传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 , 曹军伐吴 , 在合肥逍遥津被吴军打得大败 , 吴军追击曹军一直到下塘地域 。 夜间曹军又饿又累 , 但恐被吴军发觉 , 不敢明火做饭 , 军师想出办法 , 将行军锅倒扣 , 再找一些树根在下面点着 , “打”出了又香又脆的烧饼 , 曹军军士饱餐一顿后 , 士气大振 , 第二天一举击败吴军 , 取得大胜 , 从此下塘烧饼的工艺流传下来 。
【合肥美食“下塘烧饼”,你吃过吗?】一座用泥巴和草木灰糊起来的大铁锅 , 反扣在灶架上 , 灶内炭火烧得正旺 ,灶旁的案板前 , 烧饼师傅分工明确 , 一位将面团一一揪成大小相当的剂子 , 用擀面杖迅速擀开 , 麻利地抹上馅子 , 包好;另一位接过包好的面团 , 用手掌一一拍打 , “叮咚咚”宛若击鼓打成碗口那般大小 , 撒上芝麻 , 然后反手次第地贴在炉壁上面 。 如此反复 , 不一会儿功夫 , 炉壁上便贴满了面饼 。 随着熊熊的炉火炽烤 , 一只只烧饼由白色变成橙黄 , 还鼓起一个个包 。 饼香四溢 。 烤熟的烧饼用火钳子夹下 , 丢进篾制的簸箕里 , 这时名镇四方的“下塘烧饼”就出炉了 。

“吃烧饼 , 满嘴香 , 一定要喝猪血汤 。 ”“干葱老姜陈猪油 , 牛头锅制反手炉 , 面到筋时还要揉 , 快贴快铲不滴油 。 ”这是流传于长丰县下塘镇的两句顺口溜 , 讲的就是当地的名小吃下塘烧饼 。 烧饼 , 作为传统小吃 , 到处都有 , 全国各地的做法和配料也不尽相同 。 而下塘烧饼 , 更是别具特色 。 下塘人不说做烧饼 , 而是说打 , 可能是因烧饼制作过程中 , 有一个拍打面团的过程 。 不过这些年 , 下塘人确实把烧饼打出去了 , 打进了合肥的大街小巷 , 也打向了全国各地 。
用来做下塘烧饼的锅灶 , 不同于普通的锅灶 , 首先在于它的摆置 , 蕴含着大学问 。 一口牛头锅反扣在灶架上 , 铁锅外用干净的泥土和白灰、麻刀头(棉麻的下脚料)搅拌均匀 , 抹在“天锅”的外边 , 可以保暖 。 灶内生木炭火 , 炭火无烟无毒 , 更能使弧形的铁锅面均匀受热 , 这样烤出的烧饼才会外脆内软 , 酥嫩可口 。 这种“打饼”的工艺颇为奇特 。
打烧饼是很讲究的 , 若饼的厚度打得不均匀 , 烤出的饼口感就不好 , 要么薄的地方糊了 , 要么厚的地方不脆 。 饼打平后 , 撒上芝麻 , 然后翻在手背上贴入锅内 , 经过三五分钟的炉火烘烤 , 烧饼由白变橙黄 , 还隆起一个个小泡一般的包 。 烤熟的烧饼干香扑鼻 , 用火剪子夹出 , 丢进篾制的簸箕里 , 这就出炉了 。

“吃烧饼 , 满嘴香 , 一定要喝猪血汤 。 ”“干葱老姜陈猪油 , 牛头锅制反手炉 , 面到筋时还要揉 , 快贴快铲不滴油 。 ”这是流传于长丰县下塘镇的两句顺口溜 , 讲的就是当地的名小吃下塘烧饼 。 走进下塘镇到处都是打烧饼的 , 一天到晚都能买到烧饼 。 一到镇上 , 就能闻到一股特有的烧饼香 , 道路两侧 , 零散的烧饼摊 , 多是夫妻二人组合 , 女的包馅 , 男的打饼贴饼 , 现做现卖 。 不断有来往的车辆、行人停下来买饼 , 除了自己吃 , 外地人还要带些回去给孩子、家人、亲戚朋友们品尝 。 小伙伴们 , 合肥美食“下塘烧饼” , 你吃过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