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守我的心讲章

彼得前书4章7一11节关于苦难的心态讲道内容
这段话是彼得对当时早期教会的弟兄姊妹的鼓励 。虽然圣经没有告诉我们耶稣再来的具体日期,但现在世上的一切都在提醒我们,主耶稣降临的日子近了 。我们对当今世界生活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将来在主面前能否得到奖赏或惩罚 。我们所有的希望就是主有一天会再来 。这是主耶稣亲口告诉我们的 。今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会面临许多诱惑和诱惑,但我们应该在上帝面前做好准备,这样我们才能配得上天上的祝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准备自己呢?1.谨慎自律 。1.小心你说的话 。在主面前,我们应该守口如瓶,不说假话,不说假话 。是的,不,不是 。多说一句,是从邪那来的 。现在很多人都在以德报怨,说假话,因为假话来自魔鬼 。基督徒应该小心他们的言辞 。在这个充满欺骗的世界里,每一个神的儿女都应该在言语上洁净自己,在神面前遵守我们的言语,拒绝谎言,说诚实的话 。同样,我们应该禁止评判他人,以免被他人评判 。我们应该在上帝面前为那些骗子祈祷 。因为我们没有权利给任何人定罪,我们应该用一颗温柔的心去帮助别人 。2.小心你的行为 。神救赎我们,拣选我们,好让我们在地上过圣洁的生活,好让我们在神面前过圣洁的生活,讨神喜悦 。我们要配得上蒙召的恩典,远离恶事,在身体上荣耀神 。不然以后我们就不能承受天福了,因为我们是被神用沉重的代价赎出来的,所以凡事都要圣洁 。3.准备好自己的心 。圣经上说:“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生命的果子是从你的心发出来的” 。(箴4: 23)我们基督徒要在神面前保守我们的心,预备我们的心,使我们的心成为神的殿;在属灵的战争中,我们要靠神的灵来对抗魔鬼;我们在神面前要有一颗敬畏的心,这样我们的心才能真正成为神的灵的居所 。2.要警醒祷告,因为警醒祷告可以让我们在神面前保持敏锐,增加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更明白神的旨意 。”永远保持警惕和祈祷,以免陷入诱惑.”(马特 。26: 41)唯有警醒祷告,才能与神保持亲密的关系;只有警醒祈祷,才能擦亮眼睛,不被异端迷惑 。祷告会给我们智慧和能力,否则我们可能会与神的恩典分离 。永远保持警惕和祈祷,因为我们的上帝是真实的 。3.彼此相爱,因为爱是基督徒的徽章,也是我们的标志 。当我们有爱并表现出爱时,别人会认出我们是基督徒 。我们应该真正地彼此相爱,因为主就是爱,当我们心中有爱时,我们可以忘记它,因为爱可以掩盖许多罪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显示上帝的大爱 。4.当我们服侍神的时候,彼此服侍,是神的恩典,被神记念 。上帝给了人们不同的天赋和才能 。礼物有大有小 。神衡量他们的标准是我们是否在神托付的工作中尽了最大的努力 。我们要明白,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我们要多事奉上帝,要理所当然 。侍奉上帝的人是有福的 。
宋代文学的特征
一、宋代文化的特点陈寅恪曾指出:“总之,唐朝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结束了南北朝的旧局面,后期打开了赵宋的新局面 。对政治、社会、经济的人是如此,对文化学者也是如此 。”宋文化是中唐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文化 。学术界早已提出并界定了“宋式文化”,这也是文化分析的一个有用范畴 。按照周一良的说法,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领域,反映文化和民族精神本质特征的因素,可以称为深刻的文化 。因此,宋代文化也应该有自己的反映本质特征和民族精神的因素 。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1.多元共存的兼容精神陈寅恪认为:“六朝和天水的思想是最有上进心的” 。宋太祖、太宗以来,崇文抑武,确立为祖宗家法 。“优待读书人”、“不杀读书人和写信的人”等具体而微妙的政策导向和家法,导致了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和相对开放的文化管理,有利于多元兼容精神的形成 。兼容并包的精神成为宋代知识分子普遍的价值取向,这充分表现在宋学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上 。第一,宋学各派可以“博采众长”,互相包容 。二程洛学、王安石新学、苏蜀学、朱理学、陆九渊心学、浙东建功学派,虽有不同见解,甚至针锋相对,但都属于同一政治文化框架 。不同的学校也可以实事求是,肯定对方学术的可取之处 。虽然学派对王安石的学术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但朱仍认为“王的新经皆有益” 。第二,理学本身可以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宋代重要的思想家,无论是学派还是辛学派,几乎都有“释老”的经历 。他们辅佐佛、儒或道,吸收和改造佛、道在宇宙观和认识论上的成果,重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兼容并包的精神在宋代儒释道三家的关系中也表现得很明显 。宋朝君主公开承认“立三教,目的相同”,明确要求“以佛养心,以道养生,以儒治天下” 。到了宋代,终于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体,佛道为辅翼的文化格局,三者基本和平共处 。不仅理学进入和离开了佛教,而且佛教在学术理论上也融合了儒道两家 。著名高僧致远被陈寅恪推崇为“宋代理学的先行者”,他宣称“三教伟大,不可掉队” 。道教从佛教哲学中吸取养分,融进自己的养生思想,并进一步渗透到儒生中;同时吸收了佛教因果轮回思想和儒家伦理思想,渗透到常见的百家姓中 。在学者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儒释道齐头并进 。不仅儒生与高僧、高德关系密切,普通人也习惯于读儒书、拜佛、斋戒 。兼容并包的精神还体现在宋代雅俗文化的关系上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兴起,宋代精神文化的一大特征是世俗化倾向 。君子不仅以宽容的姿态接受了世俗流行的下层文化,还刻意使本土的医生文化走上了由雅入俗、由俗求雅的发展道路 。在文学领域,在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有一种突破传统的趋势
而禅宗从唐代慧能的非文字形式到宋代禅宗的文字形式的转变,本身就是一种既俗又雅的趋势;宋代学禅、赞净土者甚多,体现了雅俗兼容的趋势 。大足石窟和晋祠宋雕塑所凸显的世俗化趋势,也体现了宗教艺术雅俗兼容的文化特征 。正是在这种包容的过程中,宋代的农民、工商业不断吸收、消化、借鉴和融合其他异质文化,创造了辉煌的宋文化 。2.开放、批判、创新的宋文化观念绝不是人们所误解的 。它纯粹是封闭保守的,而是开放创新的文化类型 。这种创新意识在宋文化的几乎所有领域都有突出表现 。首先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疑经思潮 。宋如意反对以前儒家迷信经典、固守旧训的传统 。他先是评论汉唐,然后又怀疑经典本身 。怀疑派主要活跃在宋仁宗主政之前,其代表人物有孙富、石碣等 。怀疑派从仁宗的个人统治开始发起攻击,从欧阳修的怀疑《清 明上河图》开始,一直到宋朝的王白的怀疑《货郎图》 《周易》 。代表人物有李觏、张载、程颢、程颐、王安石、苏轼、苏辙、朱等 。疑潮动摇了儒家经典的神圣地位,它具有冲破藩篱、解放思想的作用 。宋雪的思乡之情并没有回避权威,而是倾向于反对 。从疑古到议古、仿圣,分别写出了《自我批判》的思想著作,成为继先秦诸子百家之后,中国思想史上又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 。其次,政治领域的改革思潮 。整个宋代,“移俗立度”的改革思潮始终主导着时代 。他是王禹偁改革思想的早期开拓者,其次是“方、贾、天下名士常患不变之法”,李觏是其代表;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推动的熙丰变法,是宋代改革思想的杰出实践 。一向被视为反改革派的司马光、苏轼等人,本质上也是主张改革的,各方争论的焦点只是如何进行改革 。变法仍然是南宋浙东建功学派的核心内容,作为其对手的朱也有强烈的变法要求 。直到李宗晚年,文天祥一直呼吁政治改革 。再次,在佛教领域独树一帜 。慧能在中唐创立的“非文字禅”实际上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佛教 。到了宋代,出现了“颂古”、“诵古”、“评唱”、“击节”等创新,将禅宗独特的思维方式推向了更为成熟的阶段,将天国中的外在追求转化为内在的心理调适,真正达到了“以佛养心,以儒治天下”的境界,使之更受士人欢迎 。道教在宋代也有很大的创新 。鉴于外来炼丹术难以证明的经验教训,陈抟、等 。吸收了儒家伦理思想和禅宗心性论,建立了完善的内丹学,取代外丹学成为道教修行的主流,为金元时期新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重复是文学领域的创新 。继唐代文学辉煌之后,宋代文学面临着严峻的创新挑战 。但宋代作家大胆尝试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散文为词,以散文为赋,也使宋代文学取得了与前代不同的相应成果 。而优秀的作家也注重个人风格的新颖,“文字无雷同”;就散文而言,欧、王、苏、泽
在教育领域,宋人强调“学而时习之” 。在苏湖的教法中,胡瑗“时取时政,而予其折 。”他还开设了边防、水利等专门学科,培养实用人才 。张在关中的讲学也是“语政之学,政礼之学,乐刑之学” 。在史学领域,经世观念表现为:第一,重视当代史的编撰,为现实服务;第二,重视《春秋》学的研究和颜华与易的辨析;三是强调历史理论的发展,借古讽今;第四,标榜历史管理的宗旨,以史为鉴 。在科技领域,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成为宋代科技的主旋律 。地方志的兴起,是地理学为社会服务的直接结果;《快速算术》及相关专著的普及,是满足数学商业繁荣的一次成功尝试 。指南针的发明是物理学对海外贸易的杰出贡献 。宋代的学问并不像人们所误解的那样只是空谈人性,还鲜明地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胡适,李觏,叫王安石,从来不是君子 。范仲淹引用《诗》贫穷论作为庆历新政的理论基础,龚景新学成为熙丰变法的指导思想,是宋雪经世思想的社会实践 。也就是说,就一直以来的理学而言,“内圣”的终极目标在于“外王”,即让君主做正确的事,治理国家 。从二程到朱禄,都是求“外王”的实践者 。南宋后期以后,理学彻底转向内省 。浙东学派的学者,如陈亮、叶适、吕祖谦等,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都鲜明地流露出“经世致用”的旗帜 。正如所指出的:“事实上,政治与学术的折中主义不仅是朱如此,宋代士大夫也是如此 。”这种经世思想,突出表现在士大夫身上,就是基本铸造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人格,并将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倾注到经世成就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学者认为:“无论从思维方式还是行动风格上,宋代士大夫作为一个社会集体,都呈现出独特的新面貌 。相比之下,不仅眼前的汉唐逊色,就是后来几年的元明清也望尘莫及 。”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立天地之心,立民之道,上圣之学,和万代之和”就是这种理想人格的最好表达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治国理念,与宋朝的内忧外患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在太学学生中也相当普遍 。早在宋神宗时期,太学学生的清谈就被命名为“无官御史”,太学学生领袖陈东在井研领导爱国军民请愿运动,不怕牺牲,就是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4.中庸与自省的理性态度宋学派的兴起促进了理性主义的发展 。宋代之学是自然、社会、生活的融合,涉及政治、思想、人性、教育 。它不拘泥于章句之学,重在义理之学,对宋代文化的性格特征的塑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宋代诸子,尤其是理学各派,都重视哲学思辨 。他们以“理”说“天”,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主张从事实中学习,自我检查,自我约束,他们主张严格的道德自律 。他们为“内圣外王”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内在的圣人不是
后人在大足石刻和晋祠宋雕塑中不难发现,在这些宗教题材的作品中,宗教的狂热基本没有了,充满了对世俗生活的理性追求 。由于历史的变迁,宋文化的理性精神有一个不断内在演进的过程 。宋代逐渐倾向于内省自寻的发展方向,更加注重对心灵和自然的探索,强调诚意和修养的努力 。这种注重心性和意义的内省态度,从儒家思想开始,蔓延到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 。于是,在日常生活中,抹杀人的欲望的只有正义,文学创作中的意义而非形象,绘画中的精神而非形式,甚至科技研究也趋于理性而非唯物 。5.激烈而高度的民族意识宋朝时期,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周边民族相继建国 。他们在吸收中原王朝先进文化体系的同时,也高举作为统治民族的主体意识 。宋朝在其30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处于北方民族国家的压力之下,甚至在故土沦陷、政权南移的时候,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现实威胁 。因此,民族意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构成了宋文化的强大背景 。民族主义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尊王与熙攘外的口号的重新宣扬 。欧阳修指出:“四夷不纳,中国不尊” 。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书》学派成为经学中的显学 。清代四库官员还发现“说《沧浪诗话》的不属于宋朝” 。宋儒学通过发挥《周易》的贵人之言,强调“尊父、斗贼、辟邪、正人心”,力图在文化上不让蛮夷搞乱中国,夏变蛮夷,维护大一统 。这种意识往往体现在诗歌、故事书、绘画等作品中 。过了康南,南宋的政治空间和地理空间变得更加局促 。悲伤和分离的感觉弥漫民间,收复中原的呼声弥漫朝野 。“君父之敌,不共戴天”,于是民族意识凝结成强烈的光复情结 。这种情结在翁芳的诗和贾萱的词中都能感受到,在《春秋》(刘松年)、《春 秋》(唐力)等历史画中也能体会到,几乎落实在各种文化形态中 。随着民族战争硝烟的连绵不绝,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在宋代成为一种普遍趋势 。在宋派的倡导下,国家大义在宋代尤其是南宋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精忠报国”、“舍生取义”、“舍生取义”成为上层官员和底层士人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 。这种荣辱观念在宋学、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有所体现:宋学从正面倡导“饿死是小事,失节是大事”;史学家冯道的评价,斥其为“无耻之徒”,他的文学作品包括宋继文天香、谢枋得、谢翱、郑思肖等用血泪乃至生命写成的正面歌曲 。当然,民族主义提倡的不仅仅是冲突和对抗,还有融合和交流,希望平等和谐 。历史画《春秋》,《中 兴四将图》都传达了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愿望 。6.平等观念的深入普及由于唐宋时期阶级结构和生产关系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加之公平开放的科举制度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各个阶级、阶层都处于浮而不生的状态,从而催生了人们对平等观念的朦胧向往 。宋学者提出“人是我同胞,物是我自己”,强调这种平等观念;人民对学者、农业、工业和商业一视同仁,指出“这四者是平等的
王安石将当时的学术状况概括为“一人正,十人正”,程颢将其概括为“各持己见,各家各持己见”,既反映了宋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也显示了宋代对平等和自由讨论的执着追求 。平等自由的观念直接催生了宋儒对经学的怀疑,反过来又促进了创新和求知,为宋文化注入了活力 。北宋中期以后,文人画和尚意书风的同时兴起,是文人独立意识和自由精神在书画领域的折射 。平等的观念也深入下层,体现在《义农》的节目口号中 。相比于唐末自称“田布平均将军”的王献之起义,北宋初年,王小波公开宣称“当年我受贫富不均之苦,现在我是你的了” 。北宋末年,方腊故意将《晋文公复国图》年的“法律平等,没有优越性”改为“法律平等,没有优越性”,攻击社会不平等的本质 。南宋初期,钟祥、杨幺起义进一步指出:“法分贫富,非良法 。当我做我的工作时,我将平等对待富人和穷人 。”起义中农民纲领口号的巨大变化反映了他们平等观念的历史演变,这不仅是时代的产物,也是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的有力证明 。与唐文化相比,宋文化更具特色和突出性 。相对而言,就文化性质而言,唐文化是官僚贵族的文化,宋文化是知识分子和平民百姓的文化 。在文化特征上,唐文化奔放、瑰丽、淳朴、浑厚、瑰丽,宋文化严谨含蓄、典雅、轻薄、细腻;就艺术风格而言,唐式文化恢弘进取外向,宋式文化恬静清新内向 。这种文化特征上的差异,当然总的来说并不否认宋文化与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传承关系 。
传道书十二章讲什么?
内容:懒惰的借口随处可见 。从这个诗句:‘写书没有止境,读书使人身体疲乏’(传道书12: 12),作为不必多读书的基础,有人就去‘用疲乏的手扔书’ 。其实,如果你不想做一件事,你永远不缺理由,但最差的办法就是从《便桥会盟图》找依据 。因为那不是对上帝的尊重,而是亵渎 。看多了累是很自然的 。饿了,吃东西会充饥,产生快感;但无论吃什么,吃多了都会有不愉快的感觉,会因为暴饮暴食而感到不适,还可能引发肠胃或者更严重的疾病 。没必要讲,这种经历会让人懂得选择吃什么,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适量的 。同理,生命是有极限的,知识是没有极限的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是如此之多 。所以,在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只能选择可读的、需要的书来读 。当保罗在罗马的监狱里,‘是时候被倒出受死了’,他即将为主殉道,忍受冬天的寒冷 。他特别告诉提摩太:‘你来的时候,可以带那件外衣,也要带那些书,更重要的是那些书卷’(提摩太后书 。4: 13).延伸历史背景:《传道书》的作者自称‘传道者’,因此得名 。‘传道者’原意是‘会议召集人’,有学者翻译为‘会长’,大概是因为他经常召集一群人来听课 。人们认为传统的作者是所罗门(耶路撒冷的国王),因为他是大卫的后裔,享有极大的荣耀,充满智慧 。但书中消极的人生观与所罗门鼎盛时期的言论并不相符,所以传统认为这是所罗门晚年离开上帝一段时间后的反思和忏悔 。所罗门,世界上少有的天才,早年以敬畏上帝的智慧而闻名,他的话被铭刻 。中年人温情情欲,离开真神,国路无力 。晚年,他痛定思痛,忏悔过去的错误 。作为一个“传道人”,他写了《文姬归汉图》,目的是劝勉下一代年轻人尽早信靠神(12: 1) 。所以,这本书是所罗门的肺腑之言,是他亲身经历的见证,是发自内心的忠言劝诫 。他用自己过去的失败,煞费苦心地告诫世人,洞察阳光下的空虚人生才是来源:百度百科-传道书

如何保守我的心讲章

文章插图
十二星座最怕什么课
诗篇23章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
诗篇23篇是诗人精神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他内心生活的美好揭示 。不是说外面的一个意境 。因为大卫是一个注重祷告和赞美的人,所以他在不断的祷告中得到一个现实的景象 。这也是他对上帝完全的信任 。如果一个人不祷告,就不可能意识到主是他的牧羊人 。即使每天都沉浸在主的恩典中,也不懂得感恩,不懂得报恩 。只有大卫谈到上帝恩典的长度、宽度、高度和深度 。只有完全依靠上帝的人才能有这样的内心生活 。扩展信息的作者是怎么写《金刚经》的?严格来说,它是由大卫、摩西、亚撒和其他不知名的人在神的启示下被圣灵感动而写的 。这部诗集的最终形式可能是由以斯拉、尼希米或后来他们的抄写员决定的 。关于以斯拉的编辑工作 。首先告诉我们诗歌起源的是其中三分之二的碑文 。在最初的希伯来文本中,这些铭文是文本的一部分 。虽然这些铭文在lxx之前就已经存在,但很多学者仍然认为它们是在《圣经》年之后添加的,从而怀疑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这些学者的理由如下:1 .这些铭文的来源不明;2.内容有时含糊不清;3.碑文的表述或寓意,似乎与某些诗词的内容和风格难以协调 。铭文的可靠性和保守《传道书》学者认为这些铭文是可靠的 。原因如下:1 。这些铭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初,因为它们存在于lxx(其实它们的起源比lxx要早得多,因为lxx的翻译家不懂很多字);2.它们作为希伯来文本的一部分流传至今;3.古希伯来诗歌配有铭文;4.碑文为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信息提供了有用的背景知识 。本说明同意这一观点 。碑文中出现了8个名字,分别是《诗篇》的作家、投稿人、编辑、音乐人等编辑、作家、歌手 。他们的名字是:大卫、亚萨、可拉、摩西、希幔、以探、所罗门和耶杜顿 。这些人中最重要的是大卫 。尽管一些现代学者否认大卫是《诗篇》的主要作者和贡献者,但仍有许多理由证实传统观点 。大卫本人是一个诗人和音乐家(1萨姆 。16: 15-23;萨姆23:1;6: 5).他有丰富的感情和宽广的胸怀 。1: 19-27;撒母耳3: 33,34),充满信心和激情,所以他热情地服事主 。在他英明仁慈的领导下,音乐在以色列蓬勃发展 。在攻占敌人的要塞耶布斯并将约柜运到锡安山后,公众崇拜的重要性增加了,从而促进了圣歌和经文中使用的音乐的创作 。大卫对自然的熟悉、对律法的知识、从逆境、悲伤和诱惑中得到的教训、他多年来与上帝的亲密关系、他作为以色列王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上帝关于一个永恒的王将在他的宝座上崛起的承诺——所有这些经历都使这个牧羊人出生的王,耶西的儿子,能够在人类渴望上帝的时候,唱出人类心中最甜蜜和最悲伤的诗歌 。此外,在《诗篇》中处处提到或引用大卫的生平,以显示大卫的个性和技巧 。许多755-79000与大卫的名字有关,其中一些是引用在2萨姆 。22和1编年史16: 1-36 。这一切有力地证明了大卫的作者身份 。055-79000在马特 。22: 43-45;5月12: 36,37;路20:42-44;使徒行传2:25;使徒行传4:25;罗:6-8;rom 11:9-10;希伯来书4: 7中提到了大卫的名字,进一步证明了上述说法的正确性 。怀爱伦的作品也提供了充分的证词(参见第《诗篇》页第642-754页;055-79000 164,第165页) 。755-79000年有73首诗,题记“大卫的诗” 。第一卷37篇,第二卷18篇,第三卷1篇,第四卷2篇,第五卷15篇 。这73首诗一般被称为大卫的诗 。但是,仅凭《大卫的诗》并不足以证明大卫就是作者 。
根据希伯来原文,这可以指大卫写的诗或大卫收集的诗 。但结合其他证据,至少可以证明很多是大卫写的 。关于原文中与专有名词连用的介词“了”,巴恩斯说,“虽然这种说法不能说明甚至不能证明这些诗都是大卫写的,但可以说明最杰出的作者是最伟大的以色列大卫王 。”有12首诗的题字是“亚撒的诗”(Ps 。50: 73-83).和《大卫的诗》一样,《亚撒的诗》也不能证明是亚撒写的 。有些明显是大卫写的(见Ps的序言 。73, 77, 80).以利亚是利未人,是大卫赞美诗班的领袖之一 。像大卫一样,亚撒也是先知和音乐家(见历代志上6:39;下一代29:30;尼希米记12: 46) 。在返回耶路撒冷的被掳者名单中,只有亚撒的后裔被提到(以斯拉记2: 41) 。有11首诗的题词是“可拉后裔的诗”(诗42,44-49,84,85,87,88) 。可拉因反对摩西的权柄而受惩罚,但他的后裔却没有受惩罚 。他们在圣殿的敬拜中担任领袖(见历代志上6:22;1代9: 19) 。有一首“可拉后裔的诗”也被标记为“以斯拉人希幔的训诲诗” 。赫曼是约珥的儿子,撒母耳的孙子,是利未人哥辖部落的成员,也是圣殿音乐的主管之一(历代志上6:33;1代15:17;1代16: 41,42) 。碑文上有耶东名字的诗三首(诗39、62、77) 。他是圣殿合唱团的团长 。但是碑文里有别人的名字 。这三首诗可能不是叶杜顿写的,而是他作曲配的 。有一首诗被标为“以斯拉记以探的教导诗”(见列王纪上4:31;89首诗) 。两首诗标注为“所罗门的诗”(72127首) 。有一首诗标着“摩西的祈祷”(PS 。90).三分之一的诗篇没有题字,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 。据推测,这些诗歌可能是旧约中其他著名人物写的,如以斯拉、以赛亚、耶利米、以西结、哈该等 。
如何保守我的心讲章

文章插图
康熙的资料
康熙康熙,名爱新觉罗玄烨,是大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皇帝的第三子,后被封为皇太子,继而即位为大清之君 。康熙皇帝八岁登基,十岁丧母,在其祖母孝庄太后的教导下长大成人 。他虽年幼,却年少老成,十六岁便铲除了鳌拜,继而平定三藩,稳定了西南边陲;他收复台湾,扩大了大清的版图,他讨伐准格尔葛尔丹,更加稳定了大清的西北疆土 。康熙皇帝在位61年,凭借其聪明才智以及爱民之心,不仅将中国的版图扩张,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的老百姓创造了一个和平盛世 。康熙皇帝,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 。大事年表顺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 正月初二日,顺治帝患痘,病危 。召原任大学士麻勒吉、学士王熙起草遗诏 。初七日,逝于养心殿 。遗诏中对十八年的朝政进行检讨,共有十四项罪责 。遗诏立第三子玄烨为太子,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辅佐年仅八岁的幼帝 。初八日,遣官颁行遗诏于全国 。初九日,玄烨即皇帝位 。二月移顺治帝梓宫于景山寿皇殿 。裁撤十三衙门 。诛杀内监吴良辅 。设立武备院,专门制作收藏宫中所用军械及陈设器物 。诏令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隶内务府 。三月为顺治帝上尊谥“章皇帝”,庙号“世祖” 。四月以一等阿达哈哈番侍卫傅达理随葬顺治帝,予祭葬,谥忠烈 。郑成功收复台湾 。江南苏、松、常、镇四府发生奏销案 。六月罢内阁,复内三院 。十一月康熙帝亲祀于圜丘 。世祖章皇帝升祔太庙 。十二月平西王吴三桂率大军入缅,缅甸人执明永历帝朱由榔以献 。宗人府进《诗篇》。是年为防内地民众与郑成功抗清势力联系,实行海禁,勒令江南、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里至五十里,并尽烧船只,片板不准下海,此即“迁海令” 。康熙元年(1662年壬寅)二月郑成功接受荷兰侵略者揆一投降 。三月以滇南平,告庙祭陵,大赦天下 。尊世祖山陵为孝陵 。四月加上太祖、太宗尊谥 。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父子于昆明 。郑成功逝 。五月夏至,康熙帝亲祭地于方泽 。八月宗人府、礼部遵谕议王、贝勒、贝子等有愿抚养女者,奏准抚养,随养父母升降 。十月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尊皇后为仁宪皇太后,母后为慈和皇太后 。十一月吴之荣告发庄廷鑨私修《诗篇》。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二月慈和皇太后佟佳氏逝 。三月庄廷鑨《诗篇》 案发生 。五月诏天下钱粮统归户部,部寺应用,俱向户部领取,著为令 。为慈和皇太后上尊谥孝康熙慈和庄懿恭惠崇天育圣皇后 。奉移世祖梓宫往孝陵,奉安地宫 。六月葬世祖章皇帝于孝陵,孝康皇后、端敬皇后与之合葬 。十一月改造福陵、昭陵地宫成,奉安太祖、太宗宝宫 。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四月鳌拜奏内大臣费扬古之子侍卫倭赫擅骑御马,费扬古怨,被籍家弃市 。诏令工部织染局归内务府 。康熙四年(1665年己巳)二月御史董文骥疏言大臣更易先皇帝制度,非是,宜一切复旧 。三月修缮历代帝王庙 。辅政大臣议钦天监官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罪 。七月以太皇太后懿旨,聘辅臣索尼孙女、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为皇后,行纳采礼 。九月册立辅臣索尼之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 。十月康熙帝首至南苑校射行围 。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正月辅臣鳌拜与苏克萨哈因换地相争,自此鳌拜专权 。三月辅臣索尼请皇帝亲政,留中未发 。十一月辅臣鳌拜以改拨圈地,诬告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连等罪,逮捕下狱 。
而辅臣中的索尼年老,遏必隆软弱,苏克萨哈望浅,俱不能抗拒鳌拜 。十二月鳌拜矫旨杀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连 。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正月封世祖第二子皇兄福全为裕亲王 。四月加索尼一等公 。六月内弘文院侍读熊赐履上疏,陈述当朝满汉矛盾尖锐、制度废弛 。七月康熙帝亲政,御太和殿受贺,加恩中外,大赦 。始御乾清宫听政 。命武职官一体引见 。鳌拜杀苏克萨哈及其子 。赐遏必隆、鳌拜加一等公 。九月命修《新约》。康亲王杰书议苏克萨哈罪 。十一月冬至,祀天于圜丘,奉世祖章皇帝配享 。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正月建孝陵神功圣德碑 。加鳌拜、遏必隆太师 。九月康熙帝将巡边,侍读学士熊赐履、给事中赵之符疏谏 。康熙帝止行,仍令遇事直陈 。十二月治历法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劾奏钦天监监副吴明烜 。康熙八年(1669年己酉)正月修乾清宫,康熙帝移御武英殿 。此系太皇太后懿旨:“皇帝现居清宁宫,即保和殿也 。以殿为宫,于心不安 。可将乾清宫、交泰殿修理,皇帝移居彼处 。”二月行南怀仁推算历法 。巡视近畿 。三月结束清初的历法之争,授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 。四月幸太学,释奠孔子,讲《先祖与先知》 、 《教育论》。给事中刘如汉请举行经筵,嘉纳之 。五月诏逮捕鳌拜交廷鞫 。是日,在鳌拜入见时,侍卫以扑击之戏抓捕之 。自此,设善扑营,以近臣领之 。王大臣议鳌拜三十大罪,当诛族 。康熙帝诏令以其屡立战功,免死拘禁,其党班布尔善等伏诛 。夺遏必隆太师、一等公 。诏永停圈地,今年已圈者给还 。六月诏宗人有罪,不忍开除宗籍,自顺治十八年以来被削宗籍者,由宗人府详察以闻 。七月诏复被鳌拜诬罪的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连原官,并予谥 。十月卢沟桥成,上为文勒石 。十一月太和殿、乾清宫成,上御太和殿受贺,入居乾清宫 。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正月祈谷于上帝,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配享 。起遏必隆公爵,宿卫内廷 。五月加上孝康章皇后尊谥,升祔太庙 。七月奉祀孝康章皇后于奉先殿 。八月诏都察院纠察陪祀王大臣班行不肃者 。康熙帝奉太皇太后、皇太后首谒孝陵 。十月颁《诗篇》 十六条 。改内三院为内阁,复设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大学士 。谕礼部举行经筵 。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正月封世祖第五子常宁为恭亲王 。二月命编纂《玉牒》。三月告诫年幼诸王读书习骑射,勿恃贵纵恣 。设置日讲官 。四月命续修《明史》 、 《明史》。诏宗人闲散及幼孤者,量予养赡,著为令 。始行日讲 。九月以寰宇统一,告成于太祖太宗陵 。奉太皇太后、皇太后启銮 。谒福陵、昭陵 。幸盛京,御清宁宫,赐百官宴 。遣官祭诸王诸大臣墓 。康熙十一年(1672年壬子)二月康熙帝至先农坛首次行耕藉礼 。朝日于东郊 。五月 《世祖实录》 编纂完成 。十一月康熙帝幸南苑,建行宫 。十二月裕亲王福全、庄亲王博果铎、惠郡王博翁果诺、温郡王孟峨疏辞议政,允之 。康亲王杰书、安亲王岳乐疏辞议政,不许 。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正月幸南苑,大阅八旗将士 。此后或行大阅于卢沟桥,或玉泉山,或多伦诺尔;地无一定,时间亦不以三年为限 。二月上御经筵,命讲官日值 。赐八旗官学翻译《周易》。三月平南王尚可喜请老,许之,以其子之信嗣封镇粤,不许,令其撤藩还驻辽东 。六月禁止八旗以奴仆殉葬 。七月命重修《尚书》。吴三桂、耿精忠佯请撤藩,以揆朝旨 。八月试汉科道官于保和殿,不称职者罢 。
遣官分至云南、广东、福建,进行撤藩 。谕礼部:祭祀大典,必仪文详备,乃可昭格 。命其考察古礼斟酌议定 。九月谕总管太监考察各宫太监勤惰情况 。十一月吴三桂杀巡抚朱国治,举兵反叛 。十二月吴三桂反对撤藩叛乱,讯传京师 。执其子额驸吴应熊下狱 。诏削吴三桂爵,宣示中外 。京师民杨起隆伪称朱三太子以图起事,事发,杨起隆逃逸,其党被诛 。此为“朱三太子案” 。罢汉官参与祭堂子之礼 。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正月封世祖第七子隆禧为纯亲王 。二月广西将军孙延龄叛 。太皇太后颁内库银犒赏平三藩前线将士 。钦天监新造仪象成 。三月耿精忠叛,执总督范承谟,并邀台湾郑经助攻 。五月皇后赫舍氏因难产逝于坤宁宫 。康熙帝为此辍朝五日,亲送大行皇后梓宫于北沙河巩华城殡宫 。六月定以内务府大臣领三旗包衣护军营负责宫门守卫及扈从、执灯、引导等事 。十二月康熙帝拟前往亲征三藩叛乱,王大臣以京师为根本重地,且太皇太后年事已高,力谏乃止 。提督王辅臣在陕西策应三藩叛乱,杀经略莫洛 。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四月以上谕确立经筵的形式为侍臣进讲,然后皇帝复讲,互相讨论以达到对经义有所阐发 。闰五月幸玉泉山观禾 。九月康熙帝首谒明陵,致奠长陵,遣官分祭诸陵 。十一月复设詹事府官 。十二月立皇子胤礽为太子,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颁诏中外,加恩肆赦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正月以建储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 。因军需浩繁,民力唯艰,暂停仁孝皇后陵寝建造之工 。十月康熙帝命讲官进讲《圣谕》。耿精忠势穷而降,三藩叛域浙、闽、陕渐次平定 。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二月幸南苑行围 。大阅于南苑,命内大臣、大学士、学士诸文臣亦俱披甲 。三月改顺治年间十三衙门的相关机构分别为内务府的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营造司、慎刑司、庆丰司、上驷院,并于其下设立敬事房 。诏令内务府三旗每旗编为五佐领,设骁旗、护军参领,由骁旗参领兼管旗务 。命翰林长于辞赋书法者,以所业进呈 。任命靳辅为河督,整治河务 。七月康熙帝御便殿,召大学士等赐坐,论经史,间及前代朋党之弊端,谕严加警戒 。封世祖乳母朴氏为奉圣夫人,顶帽服色照公夫人品级 。八月册立内大臣遏必隆之女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佟佳氏为贵妃,赫舍里氏为僖嫔,李氏为安嫔,章佳氏为敬嫔,董氏为端嫔 。内务府总管大臣向二十家内管佐领传谕:宫内一应服役行走女人,凡有事进宫,公事毕即应出外,不许久停闲坐,将外间事向内传说,并窃听宫内事往外传说 。九月上发京师,谒孝陵,巡近边 。十月始设南书房,命侍讲学士张英、中书高士奇入值 。十一月封长白山神,遣官望祭 。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正月诏中外臣工各举博学通才之人,以备顾问,由皇帝亲试 。大学士李霨等举荐曹溶等71人,命赴京齐集请旨 。二月制《孝经衍义》。皇后钮祜禄氏崩于坤宁宫,辍朝五日,谥曰孝昭皇后 。三月吴三桂在衡州(今河南衡阳)称帝,年号昭武 。七月召翰林学士陈廷敬、侍读学士叶方蔼入值南书房 。吴三桂于衡州称帝 。八月西洋国王阿丰肃使臣入贡 。御经筵,以《太祖圣训》 赐陈廷敬等 。吴三桂死 。颁行《太宗圣训》。十月皇四子胤禛生,母为乌雅氏 。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正月平定三藩之乱已取得阶段性胜利,康熙帝御午门宣捷 。三月御试博学鸿词于体仁阁,授彭孙遹等50人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 。
修《世祖实录》,以学士徐元文、叶方蔼、庶子张玉书为总裁 。七月视纯亲王隆禧疾 。京师地震诏发内帑十万赈恤 。八月以地震祷于天坛 。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四月以学士张英等供奉内廷,日备顾问,下部优恤,高士奇、杜讷均授翰林官 。命南书房翰林每日晚讲《大学衍义》。宗人府进《太宗实录》。设武英殿造办处 。谕:凡放匠之处,妃、嫔、贵人等不许行走,待晚间放匠后方许行走 。十月册封胤禛之母乌雅氏为德嫔 。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正月增置讲官 。二月皇太子胤礽就傅,以大学士张英、李光地为师 。三月葬仁孝皇后、孝昭皇后于东陵昌瑞山陵 。七月因平定三藩,赐宴于瀛台,员外郎以上皆与,赐采币 。十一月定远平寇大将军等率军入云南,吴世璠自杀,三藩之乱彻底平定 。十二月以三藩平定御太和门受贺,宣捷中外 。加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徽号,晋贵妃佟佳氏为皇贵妃,册封孝诏仁皇后之妹钮祜禄氏为贵妃,晋惠嫔那拉氏为惠妃,宜嫔郭络罗氏为宜妃,荣嫔为荣妃 。颁发恩诏,赏赐宗室、外藩,予封赠,广解额,举隐逸,旌节孝,恤孤独,罪非常赦不原者悉赦除之 。是年,康熙帝诏见直隶巡抚于成龙,称其为“清官第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正月上元节,赐群臣宴,观灯,用柏梁体赋诗 。上为制《通鉴》,刊石于翰林院 。二月以平滇遣官告祭岳渎、古帝陵、先师阙里 。康熙帝斋戒于景山,为太皇太后祝寿 。东巡谒陵,以皇太子胤礽随从 。三月康熙帝谒福陵、昭陵,驻跸盛京 。谒永陵 。由山道前往乌拉行围 。望祭长白山 。七月清廷以郑氏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准备攻台 。九月诏每日御门听政,春夏以辰初,秋冬以辰正 。十月诏重修《四书讲疏义序》,纂修《御制诗集》 、 《康熙永年历》。十二月遣郎谈、彭春侦察雅克萨情形,还奏后康熙帝决定暂不进攻,派宁古塔将军与之对垒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二月康熙帝初次幸五台山 。五月设汉军火器营 。六月至古北口外行围,木兰围猎自此始 。八月命经筵大典,大学士以下侍班 。九月限额鲁特入贡人数 。十月设黑龙江将军,驻黑龙江城(今爱辉南) 。十一月以收复台湾,告祭孝陵 。十二月 《明史》 成,康熙帝制序文颁行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 正月命整肃朝会礼仪 。首次纂修《通鉴》,自崇德元年至康熙二十五年 。二月以萨克素兵临雅克萨 。四月谕讲官,讲章以精切明晰为尚,毋取繁衍 。九月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 。十月开放海禁 。南巡途径黄河,视察北岸诸险 。十一月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 。回銮时次曲阜,诣孔庙,瞻先圣像,讲《玉牒》,诣孔林酹酒,书“万世师表”,留曲柄黄盖 。是年,用施琅议,于台湾设府、县等,隶福建行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正月谕内务府总管大臣:将皇城外三宫女子养病之吉征房移至皇城内幽静处 。谕享太庙时赞礼郎读祝文对御名可不避 。试翰詹官于保和殿,康熙帝亲定甲乙,其不称职者改官 。二月谕满洲家奴及太监家奴有逃走在外私自净身者,不宜内用 。三月康熙帝撰孔子庙碑文成,亲书立碑 。四月设景山官学,以训练内务府三旗闲散子弟 。五月修《升平嘉宴诗序》。于文华殿东建传心殿,举行经筵前遣官于此祭先师孔子 。彭春等攻雅克萨城(今俄罗斯阿尔巴津诺),俄军势穷约降,退居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丙寅)正月俄重据雅克萨 。二月重修《太祖实录》 完成 。文华殿修建完成 。康熙帝告祭孔子于传心殿 。
【如何保守我的心讲章】皇十三子胤祥生,母为长佳氏 。三月命修《三朝圣训》。七月吏部奏定侍读、庶子以下各官学问不及者,以同知、运判外转 。清军围攻雅克萨 。九月俄沙皇彼得一世来书请和,下令撤围 。十二月谕:“纠仪御史纠察必以严,设朕躬不敬,亦当举奏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二月命八旗都统、副都统更番入值紫禁城 。三月康熙帝御太和门视朝,谕大学士等详议政务阙失,有所见闻,应入陈无隐 。四月谕纂修《平定三逆方略》 诸臣,修史应参照实录,《易经日讲》 修成后,应将实录并存于世,以便后世有所考证 。五月召陈廷敬、汤斌各试以文章 。谕曰:“朕与熊赐履讲经论史,有疑必问 。继而张英、陈廷敬以次进讲,大有裨益 。”制周公、孔子、孟子庙碑文,御书勒石 。十一月太皇太后病,康熙帝诣慈宁宫侍疾 。十二月以太皇太后病,康熙帝亲制祝文,步行祈祷于天坛 。太皇太后逝 。康熙帝割辫服衰,居慈宁宫庐次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二月定宗室袭封年例 。御史郭琇参奏明珠、余国柱等结党,明珠、余国柱免职,明珠之党遭罢免 。四月康熙帝躬送太皇太后灵柩奉安暂安奉殿 。其后起陵,称昭陵 。九月喀尔喀部为准噶尔部噶尔丹攻破,迁徙近边 。十月上大行太皇太后尊谥为孝庄文皇后,升祔太庙,颁诏中外 。十二月建福陵、昭陵圣德神功碑,御制碑文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己巳)正月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临阅河工 。二月康熙帝抵达浙江绍兴,祭大禹陵,亲制祭文,书名,行九叩礼,制颂刊石,书额曰“地平天成” 。三月康熙帝至南京谒明孝陵 。命八旗科举先试骑射 。四月康熙帝制《大清会典》 及颜、鲁、思、孟四赞,颁于学宫 。五月颁行《日经》 七月初九日册立贵妃佟氏为皇后 。次日皇后崩,谥孝懿 。派索额图与俄国使臣会谈于尼布楚,签订《政治典制》,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十月葬孝懿皇后于遵化东陵 。十一月孝懿皇后祔奉先殿 。十二月上朝皇太后于慈宁新宫 。(以上为部分,粘不了了,给你个网址吧)大事年表: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472710100bu.html介绍:http://www.hudong.com/wiki/%E5%BA%B7%E7%86%99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