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花清瘟背后,是一位“院士首富”

连花清瘟背后,是一位“院士首富”

文章图片

连花清瘟背后,是一位“院士首富”

文章图片

连花清瘟背后,是一位“院士首富”

文章图片

连花清瘟背后,是一位“院士首富”

文章图片




他是企业家 , 是医生 ,
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
作者:隋坤
近日 , 多地药商哄抬连花清瘟颗粒、胶囊(以下简称连花清瘟)价格的新闻屡次刷屏 。
随着各地防疫政策逐步细化优化 , 连花清瘟等部分热销药品出现暂时紧缺 , 这让一些不法分子动起了歪心思 。
据市场监管总局调查 , 有药贩在连花清瘟进货成本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 恶意哄抬价格 。 比如某线上药店11月进货时 , 成本仅为11元的连花清瘟, 待到12月初售价竟高达88元 。
对此 , 生产连花清瘟的以岭药业回应称:公司近来连花清瘟供货价格保持稳定 。 市场监管局也于近日表态 , 要“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 。
12月8日下午 , 以岭药业收盘封住涨停板 , 51.76元的价格创下了历史新高 。
吴以岭是以岭药业掌门人 , 也是连花清瘟的研发者 。 他是企业家 , 是医生 , 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
随着连花清瘟引发关注 , 吴以岭也走入更多人的视野 。

中医天才

1949年 , 吴以岭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 , 父亲吴世升是河北省故城县小有名气的医生 。

吴父好学 , 家中藏品不是药材就是医书 。 吴以岭从小“浸泡”在这样的环境里 , 很快展露了自己的医学天赋 。
5岁时 , 吴以岭已熟背多个药方;13岁时 , 他能准确辨识出200多味中草药 , 并了解其功效;高中时 , 他接过父亲手中的《医学衷中参西录》《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等沉甸甸的古书 , 日夜钻研 。
因学校停课 , 吴以岭的高中生涯断断续续 , 时常在家自学 。 那时他时常捧着家藏的中医典籍 , 起初还只是为了消磨时光 , 没想到后来竟慢慢“钻进去了” 。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陈修园医书四十八种》……他几乎看了个遍 , 越看越有味儿 。
1977年恢复高考后 , 他抓住时机复习功课 , 最终考上了河北医科大学的中医系 , 然后又攻读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首批硕士学位 。
研究生毕业后 , 他回到燕赵故土 , 从事心血管一线诊疗工作 , 一干就是10年 。

· 吴以岭
这10年是他事业起步的“地基” 。 在此期间 , 他逐渐摸索出一种治疗心血管病的药方 。 但因这个药方含有大量虫类 , 引起业内广泛讨论 。
很多老专家对方子有很大疑问 , 吴以岭给出的理由是:“张仲景也曾运用虫类药” 。
1989年 , 吴以岭研制新药成功 , 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做出突破 。 此后 , 他又研发了治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处方 。
1989年 , 有港商主动找上门来 , 表示愿意为他投资或与他合作 , 但前提是 , 必须先把他的科研成果拿到境外验证、注册 。 吴以岭拒绝了 。
眼看着合作这条路走不通 , 他决定“下海”自己干 。
1992年 , 吴以岭骑着一辆破自行车 , 背着一个旧人造革黑皮包 , 走进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 , 递交了开办医药研究所的申请 。
半年后 , 他相继成立了石家庄开发区医药研究所附属医院(河北以岭医院前身)和石家庄开发区医药研究所黄帝制药厂(以岭药业前身) 。
当时 , 吴以岭的拳头产品是包含“水蛭、全蝎、蝉蜕、土鳖虫、蜈蚣”5种虫类的通心络胶囊 ,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
在以岭药业早期发展中 , 通心络胶囊“居功至伟” 。 即便在产品线日渐丰富的2008年至2011年 , 其收入还能达到6.4亿元、7.17亿元、9.21亿元 , 对应营收占比68%、44%、56% 。

“院士首富”
时间来到2003年 , “非典”在国内肆虐 。 吴以岭在公司组织了防治非典会议 。

他认为 , “非典”属于中医“瘟疫”范畴 , 因“疫毒”而发 。 疫毒所致疾病 , 以起病急、传变快、表证短暂、较快出现高热、烦渴为主要临床表现 , 这与“非典”起病即高热、寒战、肌痛、干咳的主要症状基本一致 。
据此 , 吴以岭提出了一个宜肺泄热的中草药配方 , 采用连翘、银花、板蓝根、贯众、藿香、红景天等清瘟解毒 , 这就是现在的连花清瘟 。

不过 , 待连花清瘟问世 , “非典”已接近尾声 。
吴以岭随即切换赛道 , 瞄准了更广阔的感冒药市场 。 他以“大市场在感冒 , 大机会在流感”的市场策略为指导 , 对连花清瘟的配方进行改造 。
2009年3月 , 随着甲流疫情蔓延 , 国家卫生部对公众发布了第一版《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 , 连花清瘟位列中成药首位 。
随后 , 连花清瘟的销量从2008年的1.76亿粒增至13.82亿粒 , 销售额从6000万元暴增到5亿元 , 同比增长670% 。
与此同时 , 吴以岭也没忘记自己的医生身份 。 他汲取中医典籍营养 , 不断探索创新 , 逐步构建起络病理论的大厦 。
同年12月2日 , 中国工程院对外公布了院士增选结果 , 吴以岭从449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 成为48名新院士之一 。
以岭医院络病门诊室副主任医师李彦霞 , 对一次跟随吴以岭坐诊的情况记忆犹新 。
有一次 , 一名七十多岁的患者来求医 , 自诉后背发冷 , 像背着一块冰 , 夜不能寐 。 吴以岭诊过脉 , 问身边的学生:“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是痰饮症 。 《金匮要略》中有明确记载 , 说‘夫心下有留饮 , 其人背寒有如手大’ 。 ”
李彦霞很纳闷:“《金匮要略》我也背过啊 , 咋没印象?”她马上找出大学学过的《金匮要略讲义》 , 一查 , 果然找到了这句话 。
正是对中医典籍的熟稔 , 让吴以岭频频产生攻克顽疾的“火花” 。
2011年 , 以岭药业正式登陆A股中小板 , 吴以岭身家接近50亿元 , 被称为“A股院士首富” 。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 , 连花清瘟销量再次走高 。
相关数据显示 , 2020年 , 由连花清瘟领衔的以岭药业呼吸系统类药物 , 收入从上一年的17.03亿元骤增至42.56亿元 , 拉动公司营收翻倍增长 。
胡润发布的《2020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 , 那年吴以岭家族已坐拥15亿美元财富 , 折合人民币约105亿元 。 从此 , 吴以岭被称为“百亿院士” 。
如今 , 吴以岭仍坚持定期出诊 。 作为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之一 , 他的挂号费在2008年至2015年仅为8元 , 2015年以后涨到了30元 。

高处不胜寒
近些年 , 围绕着吴以岭和连花清瘟 , 也有不少议论 。
《中国中医药报》曾在2004年的报道中写道 , 以岭药业在短短15天内完成了连花清瘟“提取、浓缩、干燥、成型”等生产工艺 。 此后多年 , 各家媒体大多沿用此说法 。
但今年4月 , 以岭药业发布公告 , 又否定了“15天研发”的说法 , 称其“与事实不符” 。 至于当年到底多长时间研制的连花清瘟?以岭药业并未给出确切数字 。

一起陷入争议的还有以岭药业 。

吴以岭素来重视营销 。
1997年 , 他亲任公司销售部经理 , 通过树立学术品牌形象进行战术营销 , 一度被称为“以岭销售铁军” 。
2005年 , 吴以岭让长子吴相君挂帅以岭药业营销中心 , 主持公司药品市场销售工作 , 领导着近3000人的销售队伍 。
与高调营销相对的 , 是以岭药业不算显眼的研发费用 。 据其财报显示 , 2019年 , 其研发支出为3.91亿元 , 销售费用则为22.27亿元 。 后者为前者的5.6倍 。
据悉 , 目前以岭药业的营收比较依赖连花清瘟 。 据财报显示 , 该公司2020年的收入构成中 , 以连花清瘟为主的呼吸系统类产品收入42.56亿元 , 占总营收比重为48.46% , 接近一半 。
除此之外 , 据南风窗、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 , 吴以岭还被质疑“在学术圈搞裙带关系” 。
2020年5月 , 医学类学术期刊《植物医学》发表了一篇论文 , 论证连花清瘟可以显著缩短新冠患者康复时间 , 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 文章的第一通讯作者名叫贾振华 。

很快 , 有人扒出贾振华“刻意隐瞒的身份” 。 其实 , 他是吴以岭指导的研究生 , 参与了连花清瘟的药物改良与研发 。
此外 , 他还是吴以岭的女婿 , 经营着一家以岭药业的子公司 。
【连花清瘟背后,是一位“院士首富”】在贾振华补交给《植物医学》的勘误文件中 , 他承认了与以岭药业的利益联系 , 但也强调“并未参与该论文的实际研究或统计分析 , 不会降低论文结论的客观性” 。
随着连花清瘟站上风口浪尖 , 围绕以岭药业和吴以岭家族的争议也逐渐浮出水面 。 当《环球人物》记者就这些争议进行采访时 , 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太敏感”“不方便深谈” 。
2004年 , 吴以岭曾在媒体面前谈到了人生信条:“雄心有多大 , 事业就能做多大 。 ”
如今 , 吴以岭和他的以岭药业一起登上高峰 。 但高处不胜寒 , 面对纷至沓来的质疑 , 吴以岭的回应并不多 。
今年上半年 , 以岭药业的公告称 , 该公司相信“清者自清” 。
总监制: 吕    鸿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苏   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