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被人误解的做自己( 二 )
文章图片
也许你会说由于工作迫不得已,其实很多举动都是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这一切不得不说每个人身上都有的特征,“讨好型人格” 。
它是种为了需要而牺牲或选择标榜自我满足他人的状态,其实不论是人格八种类型四大特征还是大五人格特质理论,都没有它的分类 。
在国外类似的概念还有“讨好型综合征”,取悦症(people-pleasing syndrome),它与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
我认为有三个方面:1)恐惧感,2)很难拒绝别人,3)不了解自己的底线
首先,在商业社会中部分人会担心自己的需求给周围的朋友造成麻烦,甚至讽刺或伤害,所以会选择隐藏自己 。
然后还会对他人情绪特别敏感,或许不喜欢道歉但常常觉得自己习惯式的通过道歉能获得一些关系中的安全感 。
比如,有些事情不是自己的错,但因沟通中不小心触摸到对方的不快乐而带来负面情绪体验,你会误解而感到沮丧,可又很难有定力去求证,只好选择道歉,这种内在恐惧会长期植入内心 。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别人的请求,部分人几乎是有求必应 。
不论心理怎么想表面都会客客气气,甚至还会把「回头我请客」或「有事你找我」挂在嘴边,但事实上很难follow up的兑换诺言 。
这一方面想为自己积累老好人形象,另一方面又无法控制事态的发展,就会在内心会产生很难拒绝别人 。
但答应的又不真诚的状态,从而变成不断压抑和忽视自我需求,把别人利益和事情看得重中之重,自己就会受伤 。
再者,有些人时常不清楚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如同在一段商业(上下级)或亲密关系中,因为恐惧冲突,会将委屈深深掩埋起来,这样反而会更容易在内心深处感到憎恨 。
同时在认知层面,也更容易对周围一切关系感到冷淡和不信任;因此表面看你特在意他人需求,但这份在意并不是出于渴望,而是迫切的需要别人不要对自身加以否认和拒绝 。
总体来说,上述特征人皆有之,自己也在交互下不断变化 。
压抑自己的需要肯定是不舒服的,但碍于各种人设情面和排场又想要体面,那时间久了「做自己」也就成为自我的一种宣示 。
之所以说是宣示,是因我们无时无刻受到两方面的控制:1)惯性经验模式,2)惯性的假设模式 。
在它们的操控下人的真实自我被掩埋,露出的只是涂抹上颜色的冰山一角,也很难难活出自我了 。
在惯性下被影响什么是惯性经验模式呢?它也称之为「记忆体」;操控「自我」的途径有两种:
一种是利用过去的经验和记忆来得出结论,且没有检验是否用于当下的特殊场合;另一种是通过过往事件片面的解读而形成不准确的记忆,从而误导当下的决策 。
比如:银行销售向你推荐一只基金,给的理由是年回报率超过30%;那么你只需要问自己它过去的表现与未来的表现有多少相关性,大概率能决定是否入手 。
但基金申购说明中往往能看到“过去的业绩不代表未来的投资建议”,这就是通过相关性来破除惯性经验模式的运用 。
你看,即便我们避免掉经验模式,当通过总结过往记忆而形成经验时,依然会被「操控」,因为记忆不靠谱 。
很多对记忆的理论分析,一般呈现三个阶段:
首先是获得阶段,这是对原始事件的感知被存在记忆系统中;其次是保留阶段,从事件存入大脑到回想起特定片段之间的时段;最后是提取阶段,也是人们所回想起存储的部分记忆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