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宇宙行”App经营实战录:月活破亿是如何炼成的?( 三 )


2019年,工行再次在战略上做出调整,从“智慧”转变为“生态”,发布智慧银行生态系统ECOS1.0,提出“生态银行”,时任工行行长谷澍彼时亲自站台,做出详解:
E,Enterprise-level,代表了“企业级”,立足全集团视角对流程、数据、产品、平台进行重构;C,Customer-centred,代表“以客户为中心”;O,Open,代表“开放融合”,工行API平台对外开放九大类1000多项服务,合作方达2000多家;S,Smart,代表“智慧智能”,布局“ABCDI”(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 。
工行App7.0正是生态战略下的第一颗成果 。
这次改版中,工商银行关注的客群范围更广,针对外籍、老年、小微、县域市场和三农等不同类型客户推出专属App版本,并强调打造“智慧引擎”,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专属服务,定向推送合适的信息、资讯、权益等内容 。
而在财富管理业务拓展方面,工行也升级了财富管理模式,建立起一套贯穿“投前、投中、投后”的财富管理陪伴服务体系 。提供“基于精准客户画像的个性化资产配置方案” 。
还有一些细节处的服务提升 。
比如,该版本支持跨度长达10年的历史明细查询与分析,这一看似微小的改动背后需要高额资金投入——这背后的原因是,工行的账户体系极其庞大,近7亿客户规模的数量级,历史遗留的存折、存单,Ⅰ、Ⅱ、Ⅲ类等各种账户类型非常复杂 。
上述负责人表示,“这需要成百上千台服务器的支持和巨大的资金投入 。”
“大象”如何转身在采访中,工行相关负责人多次提及招行 。他坦言,招行长期以来的战略已经形成一种竞争优势 。
这一长期战略可以追溯至上世纪90 年代,当时国内多数银行尚未联网,招行通过推出“一卡通”业务,把全行的资源都集中在一张银行卡上,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通存通兑,以此奠定了招行最初的零售基因 。“在当时的年代,客户开卡或是办理财业务,往往要填十几张单子、签十几次名,招行提前做了内部整合,只要签一次名就都办好了 。长此以往,形成了客户的品牌认知 。”
不可否认,仅就用户体验而言,与国有大行相比,规模较小的银行有着一定先天优势 。
比如,推行“一卡通”业务时的招行,仅是一个拥有数家分行的区域性银行,机制灵活,船小好调头,而大行体系庞大、“部门墙”林立,各部门都有一套自己的规则,都需要客户签字;
再比如,大行受着最严格的监管制约,以理财界面为例,工行App甚至无法“照抄”互联网平台或者招行的界面设计,由于信息披露规则限制,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字体大小无法为了追求好看而随意改动;
又比如,在大行目前的科技体制之下,银行App很难实现如互联网产品般的迭代 。后者的逻辑是,快速交互、快速迭代,而大行内部上新版App,流程冗长,难以捕捉用户的即时反馈 。上述负责人称,2015年,融e联、融e购之所以建立与手机银行区隔的独立App,正是为了能够单独组建各自的科技队伍,在创新业务上摆脱一些限制 。
如何解决以上种种掣肘之处?
上述负责人介绍,工行内部近年来落地了多个专项工程,比如“精细化工程”、“极致体验工程”,梳理整合不友好、不闭环的业务,每年可以实现几千个优化 。
在科技机制上也在发生一些变化,从原先的一个月投产,提升至目前的14天,加快迭代速度 。在内部还要求全行员工参与用户反馈,提升体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