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换电模式:被粉饰的表象和味如鸡肋的里子( 三 )


然而 , 标榜只需要3分钟左右的换电模式 , 虽然表面看补能速度和加油没什么差别 , 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新能源汽车的补能方式上 , 目前最大的争议是换电与充电 。但在谈擎说AI看来 , 换电模式虽然看似美好 , 从长远来看 , 其局限性过多 , 过早大规模普及反而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
第一 , 车企不愿意放弃电池包的定义权 。
关于自主设计和研发新型电池对于车企的重要性 , 上文已经提到 。车企为了配合电池厂商的换电模式 , 尽早统一标准 , 必然会面临丧失部分核心技术的风险 , 相当于自断臂膀 , 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车企想必都不愿意过早放弃对电池包的掌控权 。
第二 , 标准是一把双刃剑 , 过早标准化可能阻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 。
当前很多纯电车企在推出新车型的时候 , 都在把续航能力作为重要的宣传亮点 , 这其实有利于激发车企或电池厂商对电池技术的研发 , 对整个国内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都是有正向促进意义的 。反过来看 , 如果现在为了配合换电模式就过早使用统一的电池包标准 , 相当于用标准“锁死”了电池技术 , 大家一起不思进取 , 可能导致大家一起落后 。
有句话叫“一流的企业定标准” , 一个好的标准由一流的企业来制定 , 对整个行业的发展的利好是毋庸置疑的 , 但前提条件是:行业格局已经稳定 。
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暂时领先 , 但电池行业仍充满变数 , 格局远没有稳定 。这时候定标准 , 比亚迪、中创新航、蜂巢等电池厂商恐怕都不服 。
第三 , 从商业逻辑层面看 , 换电模式的掣肘颇多 。
首先 , 换电是一种需要长期投入的重资产模式 。一门生意能不能成 , 不能只看是否解决用户眼前的痛点 , 还要考虑经济效益 。
换电模式之所以没人做 , 最大的问题是高昂的前期投入成本 。根据协鑫能科披露 , 建设一座乘用车换电站的成本约在500万元 , 其中投资电池的成本就达到140万元 。
蔚来2021年共建设605座换电站 , 按照其2025年4000座换电站的规划 , 对应的投入将达到200亿元 。巨大的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 也是蔚来还在亏钱的主要原因 。
蔚来也尝试过开放换电站给其他车企使用 , 但一考虑到电池包需要使用和蔚来一致的标准 , 也没有车企愿意一起走这座险峻的独木桥 。宁德时代显然比蔚来更有资格做这换电 , 但正如上文所讨论的情况 , 车企处于自身产品竞争力的考量 , 参与积极性也不高 。
其次 , 换电站的建设位置受限于政策管制 , 其适用场景未来可能被快充替代 。
换电站为了补能效率 , 必然要储备大量电池包 , 因此就像加油站一样 , 对于场地环评要求特别高 , 居民区、医院等单位周边 , 原则上不允许堆积大量电池包 。
另一方面 , 部分地区未将充换电基础设施纳入整体规划 , 会遇到电力增容困难、布局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 因此充电桩规模化落地所面临的尴尬在换电模式上同样存在 。
以蔚来为例 , 其自建的城市换电站基本分散在市中心外 , 而超充站可以大规模落地于城市热门商圈 , 使用效率也更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