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宁德时代下场,「换电」又喜又忧( 三 )


文章图片

除了两种不同的换电技术路线外 , 换电行业目前还主要分为两种服务模式 。
一种更常见的是运营商建设换电站 , 车主必须要将车开到换电站进行换电 。这种模式下 , 成本高、资产重、盈利难是行业内老生常谈的痛点 。
虽然不同的运营商都给出了较乐观的盈利模型:伯坦科技测算 , 一个换电站的建设成本大约在400万左右 , 一天服务250辆车的情况下预计年营收可达900万 , 扣除电费、折旧、人工等费用后内部收益能达到20%;协鑫能科测算 , 单个换电站对应的投资收益率为10.2% , 对应投资回收期为5.22年;了解奥动新能源的投资人透露 , 其单站回本时间约为四年 。
并且 , 奥动新能源提出2025年要建设一万座充电站时 , 给出的理由之一就是随着零部件国产化替代、换电站进一步规模化扩张 , 整体建站成本将实现大幅下降 , 相应地盈利能力也能够提升 。
但在实际情况下 , 换电站的运营非常讲究规模效应 , 因此营收与利润能不能爬坡到预期的数字 , 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换电站“点位”的选择 。比如说 , 在北京、上海与沿海地区新能源车保有量较高的城市的关键位置 , 换电站每日服务的汽车更多 , 电池利用效率更高 , 回本就更快;而换电需求较低的区域内 , 换电站营收的爬坡可能就遥遥无期 。
这也是运营商们的无奈之处 , 尤其是对车企来讲 , 数量足够多、分布足够广的换电网络是车企对用户的承诺 , 但却不是一笔好的生意 。现阶段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交付规模还有限 , 但换电网络必须先一步铺开 , 因此大量的点位利用率较低 , 车企更多是为了保障车主服务、塑造品牌效益才砸下重金 。
投稿|宁德时代下场,「换电」又喜又忧
文章图片

另一种区别于常规换电站的模式 , 是依托社区周边的洗车行、修理店、4S店等 , 实现“上门式”的换电服务 。这对应的建站成本、人力成本当然更低 , 同时运营有常规换电站与社区换电服务的伯坦科技测算 , 上门服务的利润率可以达到40%-50% 。
当然 , 这种服务模式则要求平台有较强的规范化、安全化管控能力 , 洗车行、4S店的兼职“换电员”有可能在服务过程中产生一些不可控的问题 。
聂亮形象地把这两种换电服务模式称为“星巴克模式”和“瑞幸模式” , 换电服务商们通过这两种主要模式铺开运营网络 , 比拼布局的密度、点位的选择、服务的贴近性 , 以满足不同场景、不同人群的“咖啡偏好” 。
风口轮回 , 变与不变换电模式经历过十年的生死轮回 。
2011年 , 时任国家电网总经理的刘振亚 , 宣布国家电网对电动汽车的基本运营模式为“换电为主” 。这一有利于电网“削峰填谷”的运营模式 , 在当时却几乎遭到了汽车产业一面倒地反对 , 时任工信部部长甚至言辞激烈表示“新能源汽车行业不会被电网公司牵着鼻子走” 。
约十年时间过去 , 相似的由头却指向了完全不同的发展 。依旧是政策在率先驱动 , 2020年换电站建设被纳入新基建范畴 , 2021年底《电动乘用车共享换电站建设规范》等15项团体标准发布 , 但不同的是 , 这一次政策的利好迅速传导至产业层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