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中国玻尿酸行业30年:两个女人的逆袭大戏

投稿|中国玻尿酸行业30年:两个女人的逆袭大戏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砺石商业评论,作者 | 王剑 
前苏联有位作家曾说过:“战争,让女人走开” 。
战争代表着硝烟弥漫的战场与血与肉的拼杀,柔弱的女性很难经受住残酷的战争考验 。
但是,如果没有战争,或许就没有今天所有爱美女性所青睐的“医美”行业 。
01 玻尿酸的历史一战期间,英国的一家战地医院接到一位年仅27岁的伤员沃尔特 。
他是英国海军战舰上的炮手,被敌人炮弹炸伤 。幸运的是,他与死神擦肩而过;不幸的是,他英俊的面孔被炮弹生生削去了一半,面目全非,且依然有生命危险 。
一位名叫哈罗德·吉利斯的军医上前查看后,决定采取一种前所未有的手术来治疗沃尔特 。
他的做法是切割伤员胳膊内一块健康的皮肤,然后将这块皮肤消毒折叠后缝合于受损的面部 。
其实这套惊世骇俗的做法是哈罗德去法国考察时,从法国口腔外科医生伊普立·莫雷斯汀那里学习到的 。他亲眼看见莫雷斯汀切除了一位病人面部肿瘤,并用病人下巴的皮肤覆盖切口 。
即便这样,哈罗德医生也对自己的手术并无十足把握 。可情况紧急,本着救人的想法,他只能尽力试试 。
没想到,手术很成功 。在经历过漫长的恢复期后,沃尔特的面部虽说与之前判若两人,可毕竟他活了下来,而且起码看上去还像个“人样” 。
凭借这套“拆东墙补西墙”的技术,哈罗德医生在整个战争期间为五千多名伤兵进行了超过一万多次的修补手术 。
1930年,由于他的突出表现,哈罗德医生被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封为爵士,而他也被医学界尊为“世界整形手术之父” 。
哈罗德医生肯定想不到,自己这套为了应急的救死扶伤术,却在战争后演变成普通人“麻雀变凤凰”的完美通道——医学整容外科 。
不过整个20世纪,整容手术在令女性变美的同时,却也不得不让她们承受皮肉之苦 。越来越多的女性渴望一种疼痛更小,更快速的“变美术” 。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美技术的精进,爱美的女性终于等来了福音,那就是通过微创的注射技术就可以获得不逊于外科整容的效果 。其中以肉毒素针和玻尿酸最为著名,号称注射美容界的“双雄” 。
不过,若论最受爱美女性追捧的神器,当属玻尿酸无疑 。
玻尿酸不仅能帮皮肤锁住水分,使皮肤光滑富有弹性,还具有去皱、防衰老的奇效 。更关键的是相比其他美容材质,玻尿酸免疫原性更佳,使用者不容易过敏,安全性较高,因此应用更广,深受各年龄女性的欢迎 。
说起来,这项技术早先与医美无关,只是应用于眼科手术之中 。
193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眼科教授卡尔·迈耶(Karl·Meyer)首先从牛眼的玻璃体中提取了一种含糖醛酸和氨基糖的高分子多糖物质,命名为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
这种组织液其实也广泛存在我们人体皮肤、关节以及脐带等组织中 。它外表晶莹透亮,能够锁住大量的水分,人类之所以过了25岁,皮肤就容易失去光泽和弹性,很大因素就是因为透明质酸和胶原蛋白共同流失的结果 。
不过发现归发现,人们感受到透明质酸的妙处已经是20世纪的70年代 。
由于透明质酸具有较好的生物兼容性和可吸收性,具备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 。彼时,医学界主要是将其用于眼科手术的黏弹剂以及随后治疗骨关节炎的注射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