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特殊节日“溢价”的核心:贩卖“仪式感”和“浪漫”( 二 )


【投稿|特殊节日“溢价”的核心:贩卖“仪式感”和“浪漫”】这类节日,营销圈称之为「热点节日」 。像这样的节日,如果你打开每年自媒体们总结的「营销日历」,会发现还有上百个 。根据百度百科显示,仅是情人节,一年之中就有14个 。
投稿|特殊节日“溢价”的核心:贩卖“仪式感”和“浪漫”
文章图片

特别是送礼物,在这种节假日下的衬托下地位直线上升 。过“五一、端午”送礼物,“女生节”、“儿童节”更加要送礼物,礼物似乎成为这种特定节日表达情感的一种必须形式 。
以情侣之间的送礼物为例,艾媒数据显示,中国礼物经济用户近7成给伴侣赠送礼物的频率在每年2-6次,其中40.0%的用户频率在每年2-3次,27.1%频率在每年4-6次,每年6次以上的比例为19.3% 。
围绕以节日为爆发点的相关生意及产业,已经形成百亿规模 。
“溢价”的核心:贩卖“仪式感”、“浪漫”、“情怀”很明显的是,这些百亿规模生意之所以会在“特殊节日”下迎来阶段性爆发,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仪式感”、“浪漫”的推动 。
之前,鲜花、电影作为节日的氛围担当,一直以来都是“重头戏”,但随着送礼物逐渐日常化,礼物在节日的地位和意义也在逐步上升 。而伴随节日同质化现象加重的趋势下,礼物在特定节日送给特定的人的模式被打破,承担起承载“仪式感”、“浪漫”的角色 。
如今,节日本身的意义不再重要,而是逐渐延伸成一个送礼物、鲜花、看电影的契机和重要载体,同时也表达了生活中所欠缺的“仪式感”、“浪漫” 。但“仪式感”、“浪漫”不等同于婚礼、节庆等,更多的是一种人对生活的态度,在这种特殊的日子或时刻下,“仪式感”所赋予人们的意义被进一步放大 。
换句话来说,人们需要这种生活态度,“仪式感”、“浪漫”、“情怀”表达的时间节点不止“女生节”、“情人节”这种特殊节日,但特殊节日需要这种“仪式感”烘托出的经济、消费效应,这也就成为了资本推动各种生意火爆背后的重要推手 。
数据显示,2018-2020年中国礼物经济产业市场规模从8000亿元增至10913亿元,呈逐年递增趋势 。2021年市场规模预计达11568亿元,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达12262亿元 。
不得不承认,“浪漫”、“仪式感”造就的畸形消费在当前社交环境中蔚然成风,尽管爱情与物质之间并没有太多逻辑联系,但在商家刻意抛出一个精致甜蜜的圈套,多数人都不能幸免于难 。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发布的一项有1519名青年参与的调查显示,如果在特殊日子不送恋人礼物,63.5%受访青年表示会有心理压力 。而且在送礼物上,又有69.9%的受访青年感到有困扰,对方是否会喜欢占比达到67.6%、能否表达自己的心意为50.6%、是否拿得出手有面子打打牌47.2%,最让受访青年困扰 。
投稿|特殊节日“溢价”的核心:贩卖“仪式感”和“浪漫”
文章图片

图源:中青网
“仪式感”也成为朋友圈的大型凡尔赛现场,情感因子慢慢开始大打折扣,时不时地秀与被秀成为不少年轻人“上头”与“下头”的破防瞬间,特别是在一些特定节日下,这种因“仪式感”而出名的凡尔赛之风更为严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