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六 )
数量庞大的本土品牌将成为主要“受害者”,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只能被动参与进没有底线的“摆烂大赛”之中 。一时间,产品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
文章图片
搬运机器人 图片来源:中国AGV网
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发展,这场B2B价格战漩涡,上下游选手的“武器”将会是为了降本而降质的“工业垃圾” 。而对于中国本土伺服品牌来说,砸招牌降价也未必就能带来好结果——当时外资品牌之间的竞争同样激烈,其产品价格不算离谱,国产替代如果不达标,设备厂家仍然会转向外援 。
但从工控进入伺服的企业,凭借伺服电机的技术特点,以及“满足细分行业客户需求”的布局,在低端设备市场,硬是做成了低端典范,借此跳出下游市场引起的价格战漩涡 。
前面提到,伺服电机是软硬结合的系统工程,日系、德系凭借大而全的产品线,已经在市场上做到“我有什么客户就用什么”;中国企业想要突围,只能反向发展,做出小而专——客户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
拥有自研技术的本土伺服品牌,先是开发出紧凑型、中小型伺服电机系列,再根据对应的设备厂商客户优化电路设计、调节软件功能,将客户产品应用领域之外的转速、功能通通删减,从而既保持了在设备厂商中的竞争力,又降低了伺服电机的生产制造成本 。
这事放在今天,通常会用两种方式形容:
一是差异化竞争,本土伺服品牌利用产品,将自己和客户打造成细分市场里的性价比之王;
二是“阉割版”产品,将产品性能固定在某个区间内,价格也相应降低,突出一个“够用就行” 。
以汇川技术为例 。2013年,汇川推出中小功率的IS620P伺服系列,功率范围在100W~7.5kW 。而日系安川电机同期上市的Σ-7系列,功率跨度覆盖50W~15kW 。
文章图片
汇川IS260P伺服电机+驱动器 图片来源:汇川产品册
同时,汇川将主战场转移到LED设备、纺织设备、雕刻设备等技术含量相对低的细分赛道,针对这些行业的厂商进行“专机化”产品开发——一个销售,深入了解一个客户所有的工艺、痛点,带回公司后有不同技术团队进行快速消化,响应客户需求 。
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就是华为系成功三要素之一,快反馈:销售-研发-销售体系 。而实现这一要素的前提,是“广撒网”的销售渠道 。
中国本土伺服品牌,包括台湾省的台达,几乎都在中国每个省、市部署售后渠道,初衷是因为产品故障率高,密布修理点便于及时解决客户问题 。但在本土品牌拓展细分市场时,这些渠道就成为销售触达客户的销售网络 。
仅汇川一家,就有超过2000个销售人员,在全国各地点对点接触客户;背后还有2600个技术人员提供支持 。其他本土品牌的配置也基本相同,只在人数规模上有所差异 。
中国本土伺服品牌慢慢在低端设备市场站稳脚跟,从华为系的老三板斧中,又衍生出中国伺服的新三板斧:
“本末倒置”——不同于外资品牌带着技术来中国开拓市场,本土品牌背靠市场开发产品;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
- 投稿|英特尔的“付费解锁硬件性能”构想恐怕是个潘多拉魔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