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一边裁员、一边招新,2022年春招到底是不是“薛定谔”?( 二 )
“当然,金融这个行业本身门槛就较高,实习期间,我也和同校考研的师兄、师姐以及工作多年的前辈们聊了聊,还是选择了考研 。只不过,我们学校没有太强的优势,所以考研也是我‘镀金’的一种方式 。未来,我希望能进入到一家独角兽企业工作,成就自己的职业梦想 。”小新如是说 。
02 市场中仍有“繁荣之业”?在几乎所有行业都被称为“退潮”“荒芜”的时候,如果说,仍有领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那这个行业非新能源赛道莫属:一方面,体现在政策的扶植、资本的加磅;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人才层面,诸如被媒体曝出的“小鹏4亿薪酬高管”,再如小米造车内部人士透露的“造车业务线不受裁员影响” 。
职场社区平台脉脉去年底发布的《告别氪金时代·2021人才吸引力报告》中,“2021年新经济行业职位量增速前十的领域”排名前三的领域都与新能源产业相关,新能源汽车更是以365%的增速高居第二,抢夺着大众的注意力 。
另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研究预测,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突破500万辆;2025年将达到至少700万辆,乐观估计为900-1000万辆 。这意味着,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量将达9.2-11.6万人,但总量供给严重不足,人才净缺口最多达3.7万人 。
各家新能源车企、智能车联科技企业为了抢人, 开出诱人的“薪资”是最基础的诚意 。
仅以小米来说 。去年3月,小米正式官宣造车;到去年10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透露:小米汽车预计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再到一个月后,小米被多家媒体曝出正申请注册“小米汽车”“MICAR”“米车”等商标......小米造车的一举一动,备受业界关注 。
在如此紧张的时间轴之下,真正的“燃料”势必是人才,毕竟,造车这项工程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 。有前小米其他部门员工提到,公司自去年7月开始放出大量HC,甚至曾于2天内发布120个岗位,以空前的力度招募人才 。
待遇方面,小米汽车更是开出高薪和期权的“组合拳”来招贤纳士 。据一位从造车新势力跳槽过去的产品人员小陈的透露,自己目前的薪资结构为月薪+年终奖+期权,年薪总打包价在120万左右 。小陈表示,“尽管听起来价格已不低,但我的薪资其实就是我这个级别在这个圈里的中位数 。”
【投稿|一边裁员、一边招新,2022年春招到底是不是“薛定谔”?】即便是没有什么工作经营的应届生,也能拿到高于其他专业应届生的年薪 。但需要说明的是,据行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造车一般极少直接招聘应届生,传统车企相对来说会给应届生更多的机会 。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抢人大战中,车圈职场人对此乐见其成 。在新能源车跳槽圈,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风口上的岗位(软件算法类)同城跳槽增幅30%以上,异地城市50%,给不起就别打电话 。”脉脉、小红书等平台上,入行时间不一、从业路径不同的车圈职场人们,也在纷纷分享着自己的求职经历 。
对于“高薪是否代表与专业对位”这样的问题,小陈结合自己及周边同行交流总结到,“互联网造车企业确实肯花重金招人,招来的人绝大多数履历也都很漂亮,但就专业能力来说,我就不妄言了 。相对来说,‘蔚小理’几家造车新势力企业,专业性还是高了不少的 。”
03 大厂“神话”失色,北上广不再被膜拜为了能在2022年这般颇为萧条的大环境下尽可能促进更多就业,各大招聘平台也是想尽了各种办法和推出新的功能:智联招聘、猎聘基于趋势预判,推出人才及行研报告;赶集直招推出基于技术底层的AI面试间、短视频探店等;脉脉推出基于薪资、人文、前景判断等维度的求职榜单,主张“先看点评,再找工作” 。
推荐阅读
- 投稿|我23岁,兼职滑雪教练,月入一两万
- 投稿|老兵基因:威马智能化时代的“命门”
- 投稿|脉脉点评,难入招聘
- 投稿|外卖,还会让抖音「心动」吗?
- 投稿|正邦科技:周期股之殇
- 投稿|狂奔的达利园,路在何方?
- 投稿|停服、退款、等消息,罗布乐思或许比“元宇宙第一股”更尴尬
- 投稿|消费总时长超过手机的OTT,为何仍带不飞优爱腾?
- 投稿|2022,谁能扼住白酒周期的“咽喉”?
- 投稿|看短视频也要花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