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县城折戟,海底捞“捞不动”?

投稿|县城折戟,海底捞“捞不动”?
文章图片

文 | 零售商论
2月21日 , 海底捞发布2021年盈利警告 , 过去一年录得净亏损约38亿~45亿元 , 这是海底捞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 。
扩张 , 是海底捞上市后的主战略标签 , 在过去几年中 , 海底捞犹如脱缰的马匹 , 将旗帜插遍大江南北 , 凭借多年品牌影响力 , 初始阶段势如破竹、开城不断 , 但随着余量市场被挤压、各路火锅玩家疯狂涌入以及疫情动态反复 , 海底捞在无序扩张中 , 遭遇到市场反噬 。
海底捞选择一路高歌的增长路线 , 多少有被资本裹挟的意味 。即便作为火锅一哥的海底捞 , 说到底也只是切入饮食的单一品类 , 而且还是立足在一二线城市的品牌 , 单纯依靠品牌热度以及“海底捞式服务” , 怕难以撑起千亿市值 。
截止2月22日收盘 , 海底捞总市值仅剩1054.6亿港元 , 相较于去年2月创下的4544.75亿港元高点 , 跌幅接近80% , 蒸发约3500亿港元 。
如今 , 海底捞商业路径被纠正 , 亏损或许不代表其赚钱能力以及经营模式存在问题 , 但海底捞确需反思 , 面对本土适配的县城经济 , 精细化管理运作 , 或许才能与当地市场共荣共生 。
01 “抄底”不成 , 扩张反噬2020年 , 疫情来袭 , 全民居家抗疫 , 对线下餐饮行业来讲 , 疫情带来近乎毁灭的冲击 。海底捞立判于当下形势 , 与其它餐饮品牌反道行之 , 加快扩张步伐 , 全年新开门店544家 , 全球门店增加到1298家 。
随着新开门店增多、各地门店数量加密 , 顾客被分流 , 海底捞全年整体翻台率降至3.5次/天 。2021年上半年 , 海底捞继续新开门店近300家 , 期末门店总数达到1597家 , 翻台率则降至3.0次/天 , 三线城市甚至已跌破3次/天 。
根据2021年半年报 , 在内地 , 三线及以下城市已经成为海底捞门店数最多的地区 , 从2020年上半年的267家门店 , 迅速增长至611家 , 而截至2021年上半年 , 海底捞一、二线城市门店数分别为287家、593家 。也即是 ,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 , 海底捞在下沉市场开拓门店数直接翻番 。
事实上 , 海底捞激进的扩张策略确有其述求 , 疫情加码开店是对疫情影响面的对赌 。一则 , 可以与物业方签订优惠协议 , 通过租金减免、几年内不递增租金等方式 , 实现低成本扩张;
二则 , 其它品牌势力忌惮于环境压力 , 在没有充足资金扶持 , 难有胆魄跟进海底捞承接大盘 , 特别是在三四线等下沉市场 , 海底捞开店成本将更低 。
然而 , 海底捞也没想到 , 疫情进入循环反复阶段 , 对线下零售市场更是持续性打击 , 即便步入后疫情时期 , 前期投入巨额亏损 , 让海底捞不得不思考战略执行的可行性 。
最直接的体现 , 在于单店营收数据上 , 海底捞2021年上半年在三线及以下城市下滑最为明显 , 同比下滑4.8% , 而这一数据在一、二线城市则分别为-3.3%、-0.01%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