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Keep背后的三位关键80后投资人( 二 )


对这类项目,汪天凡认为投资人不能闭门造车地去讨论流量转化、获客成本、B2B模式等互联网概念,被这些BP套路化的东西所蒙蔽 。而是应该想办法「接地气」,去了解用户真实的需求和体验 。
为此,他曾跟两位投资人朋友一起组男团出道,并拍了MV、发行了单曲,目的是了解文娱领域幕后工作人员的生产周期和内容;也曾通过朋友得知Gay圈真正流行的产品是什么,而且「体验比市面上大家知道的还好」 。
李浩军在进入GGV的第二年就投到了Keep,此前他还投资了小红书 。产品驱动型的项目是他擅长的方向,也是兴趣所在 。
李浩军本是北大电子和微电子专业,本科做硬件、研究生做芯片,长期泡在实验室,他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些枯燥乏味,就想去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毕业前,他到百度实习,发现自己对产品很有感觉,「比较喜欢玩这些东西」,毕业后李浩军便进入腾讯,担任腾讯无线搜索中心产品经理,负责产品的设计及运营 。
对互联网产品的了解也使他得到了祥峰投资的橄榄枝,从此进入投资行业,并在那里主导并参与了多个TMT领域的中早期项目投资 。
作为一名曾经的产品经理,从用户需求和体验出发成了李浩军的思维习惯 。李浩军说,我非常相信一句话——对于用户需求,我们永远是发现者,而不是创造者,换句话说「CEO要是自己产品的用户」 。
因此,李浩军第一次见到王宁时,令他印象深刻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产品刚上线便得到了苹果App Store的推荐,另外则是王宁做Keep的初衷——在自己减重的过程中没有找到一个好的产品,于是认定这件事情是值得做的 。
这次接触是在2015年春节,GGV当时并没有决定投资,最后敲定投资意向的是GGV管理合伙人李宏玮 。李浩军当时担任投资副总裁,也是主要参与者 。
年轻人的消费升级和生活方式一直是GGV非常重视的投资领域,李浩军为此到上海高校去做调研,通过与高中生、大学生的聊天,他了解到年轻人的主要开销中,健康和健身排在第二位 。据此,GGV团队判断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有了趋势性的投资机会,便在垂直运动领域寻找标的 。
选择Keep,一方面是因为王宁自己有减肥经历,他知道用户的痛点在哪里;另一方面则因为王宁也曾做过产品经理,注重产品细节,小到视频风格、背景音乐等等,他都知道应该如何设计 。
不过GGV最初对Keep的判断并不是在线教育,而是健身社交产品 。Keep的社交属性是产品的加分项,在李浩军看来,Keep将移动社交属性和工具属性相结合,增加了产品的用户黏性,社交分享属性也为其带来了高速持续的增长红利 。
2015年7月,李宏玮与王宁在电话里聊了两个小时,第二天便坐飞机赶到北京与王宁面谈,双方对于产品未来发展的想法也很一致,于是当天就确定了投资意向 。而李浩军则成为Keep董事会的一员 。此后,Keep的每轮投资都有GGV的身影 。
五源资本的袁野则是在「死缠烂打」的情况下投进了Keep 。
袁野初入投资行业时缺乏人脉,很多创业者都是通过微博联系上的,一旦遇到好的项目便不撒手 。
Keep诞生之时移动互联网红利正在消退,大众对产品的期待也更高了 。袁野觉得,Keep原创性的把健身内容拆解成短视频形式呈现出来,是一个巨大的创新,填补了过去市场上的空缺,能够满足很多小白的需求 。
经过市场调查后,袁野发现Keep是品牌调性和用户认知最好的 。他认为,「把反人性逆转为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所有能做到这点的都是具有长期品牌价值的公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