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养成系”运动员的一生:登顶、退役与商业化路径( 二 )


“运动员‘苦大仇深’的训练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资深体育经纪人严小琰表示 , 随着时代的变化 , 00后运动员更具有独特个性 , 也更愿意向外界展示其人格魅力 。
而伴随着这种人格魅力而来的是更多元的商业价值 , “社交媒体拉近了运动员和粉丝之间的距离 , 而粉丝的喜爱都可以转化为各种商业机会 。”严小琰说 。
这种改变背后 , 更深层次逻辑则是“不唯金牌论”的舆论转向 。“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已经不再100%取决于他们的成绩 , 而是更多取决于运动员展现出来的体育精神 。”从事青少年体育培训和体育经纪工作多年的江枫(化名)对「子弹财观」表示 。
2、一名优秀运动员是如何炼成的? 在运动员商业化浪潮的背后 , 其实是中国传统的运动员培养体系正在改变 。
过去 , 中国运动员普遍被认为是由国家斥资培养 , 实行“从地方体校、体工队(省级体育训练组织)再到国家队”的垂直选拔模式 , “优中选优”是国内竞技体育的底层逻辑 。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运动员的训练成本 , 也让后者能够心无旁骛地追求竞技体育的极限 。
投稿|“养成系”运动员的一生:登顶、退役与商业化路径
文章图片

图 / 央视新闻官方
但这样的选拔模式背后 , 却是残酷的淘汰率 。
以动作难度高著称、且曾在两届夏季奥运会上斩获男子10米跳台冠军的退役运动员林跃 , 至今仍难忘当年的训练经历 。
在地方体校里 , 从练习体操到确定跳水项目 , 林跃摸索了很久 。“我花在打基础的时间就比别人多了5年 。”林跃对「子弹财观」表示 , 随后他在训练过程中被教练发掘 , 因而开始改练跳水项目 。
“当时的淘汰率特别高 , 我们同一批训练的99个孩子 , 最后只出了我一个奥运冠军 。”林跃感叹道 。
这种人海战术虽然很大程度上能筛选出最有潜力的运动员 , 但更多时候仍是靠教练的自身经验来发掘“苗子” , 在选拔过程中难免有所遗漏 。
“如今 , 黑科技的应用极大程度缩短了新一代运动员的培养周期 。”林跃指出 , 在训练场上 , 监测仪器可以精准绘制出运动员的运动轨迹 , 精细度甚至可以细微到每一块肌肉的发力情况 。“例如当某个动作左腿发力100% , 右腿发力80%时 , 这个动作就能达到完美状态 , 而这样的技术反馈可以在不同运动员身上依样进行调整和复制 。”
换言之 , 当今运动员的训练体系已经变得更加科学 。“过去大家崇尚‘一万小时定律’ , 而现在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缩短培养一名高水平运动员的时间 。”林跃说 。
而相比国内运动员的培训体系 , 国外运动员更像是“散养”的业余运动员 。
以美国为例 , 进入大学之前 , 大部分学生以学校为中心进行业余训练 , 而学生不具有成为职业运动员的资格 , 属于业余性质 , 以学业为重 。校际间进行的竞赛活动是由全美高中协会联盟(NFHS)组织 。进入大学后 , 更优秀的运动员则可以进入职业运动队 , 即美国四大职业体育联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