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中国酸奶真相( 四 )


像D一样的从业人员将国外进口到中国的乳粉称为“大包粉”,以她的经验而言,大包粉都比较便宜 。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的数据,2020年进口大包粉与自产原奶的比例为四六开 。
进口的奶粉比国内品牌的奶粉便宜 。这是一个令很多没有当过妈妈的人咋舌的事实 。最重要的是,大包粉的蛋白及各项指标一般只是卡线 。
比如国外的标准对乳粉每100g所含蛋白质的指标要求为24g,那么大包粉一定会达标,但就只是达标而已,绝对不会高出很多 。而国内乳粉的指标则普遍偏高 。
D有不少广东深圳的朋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再加之地缘优势,给孩子从来都是首选国外的奶粉牌子 。当D转到第三方检测机构工作后,朋友们将自己购买的洋牌子奶粉寄过去测指标,发现其实跟国内奶粉的检测结果相差无二 。甚至从观感上来看,有时还会有国内奶粉品牌很少出现的结块现象 。
这才是乳粉,将乳粉做成酸奶需要兑水进行人工调制 。在正常的生牛乳中,干物质越多越好,一般牛奶的干物质在12%到14%之间,复原乳只会调制到12% 。
往年人们将酸奶定义成饮料,只追求口感和风味便可以打造爆款单品建立产品矩阵,如此要求用复原乳或一般的生牛乳即可满足;
如今高端化的酸奶在配料上直逼鲜奶,尽可能少的制造工艺和添加成分,兼备健康和功能性 。为此,酸奶公司需要从源头上占据先机,在原先只是鲜奶品牌加码的供应链上费尽心思 。
大的乳企实力雄厚,拥有自己的奶源 。这里的奶源不完全等于直接的牧场,而是跟诸多奶户签有合同,首先保证自家高端拳头产品的供给 。
牛乳的产出在国内遵循着冬天多夏天少的规律 。这跟奶牛的生存环境相关,奶牛耐寒不耐热,最适宜生活的温度为12℃—14℃ 。过高的温度会使奶牛产生热应激反应,严重影响产奶量,且是全国性的普遍降低 。
相对缺奶的夏天是低温乳品的销售旺季,奶量充足的冬天却是销售淡季 。应对如此反人类的乳业周期,国外乳业品牌一般采取跟牧场共同成长的模式 。国内却是另一种情景,奶户和乳业品牌常年在对抗中合作 。
政府部门对复原乳的监管日趋严格,贸易存在不确定性等导致未来上游原奶的供给主要还是依赖国内 。高品质的原奶是产品升级的基石 。
饶是如此,奶户在多年的交易中仍一直处于相对劣势 。吊诡的是,这份劣势并不会随着牧场规模的提升而减少,反而是牧场越大,议价能力越低 。
因为蒙牛、伊利等传统乳业巨头在国内乳业市场已经占据了很高地位,其余的乳司只能算是小打小闹,再没有其他可以日消化三四百吨生牛乳的工厂 。哪怕是地方龙头乳企,日消化100多吨已经是极限 。
传统乳业巨头一般有自己的牧场,比如,蒙牛、伊利在一系列收购、并购之后,规模化牧场占比均超过了40%,但这远远不及国内市场的庞大需求 。所以,主动与被动下,大多数小规模的牧场或者奶户选择紧紧依靠乳业巨头过活 。
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供给蒙牛、伊利之外的地方乳企 。这样一来,除了不够稳定,营收上的风险不可预测以外,在供奶淡季倒也时不时能撞到大单 。
比如广东卡士、福建长富、广东燕塘、广西皇氏、香港维记等南方乳业品牌,因为当地不适合养牛,很多时候需要高价从北方购奶,算上运费,可以有1.5倍或者更多的溢价 。很多时候,那些乳业品牌还常常可以慷慨地预付几百万的现金,给奶农免去了年底催款之苦 。
但事无万全,2019年科迪乳业拖欠巨额奶款长达19个月,还是让许多奶户糟心不已,至今心有余悸 。毕竟奶牛养殖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奶牛每日消耗的大量饲料是高昂的固定成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