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中国电商为什么越来越“散”?( 二 )


一个行业 , 一个企业 , 它的起家、发展与归宿早在商业模式的原始基因里就已埋下伏笔 。要想洞察变化的根源 , 必须切入底层逻辑的深处 , 抽丝剥茧 , 找到混沌世界里那根关键的线头 。
规模经济反戈理解电商 , 首先要理解零售 。
零售 , 简单来说就是对接供给与需求 , 实现信息流、商品流和资金流的传递 。
让生产与消费在线上见面 , 并通过“三流”的高效运转来降低商品流通的交易成本 , 这便是电商存在的价值与基础 , 其中交易成本是平台核心竞争力所在 。
所谓交易成本 , 可大致分为信息成本与履约成本两部分 , 前者指的是撮合成交过程中的费用 , 包括买卖双方的搜索、匹配、谈判等;后者指执行订单所花的费用 , 大头主要是物流 。
中美电商截然不同的命运在履约环节就已埋下种子 , 但这并非产业界主观喜好所决定 , 而是两个国家之间客观经济、地理条件使然 。
美国制造业从上世纪就开始大量外移 , 目前消费品以进口为主 , 尤其依赖生产成本极低的亚洲地区 , 一般在西海岸卸货 , 然后运到人口稠密的东海岸 。在物流上体现为收件端集中、运距长 , 权衡成本与体验 , 注重时效的仓配模式更优 。
亚马逊先发建立仓配设施 , 目前已经是全美第四大物流商 , 承载了超20%的美国电商件配送 , 机构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实现翻倍 。相较同行 , 亚马逊在履约环节形成了愈发强势地竞争壁垒 , 兼具成本与时效优势 , 其用亏损20年的代价才换来了今天的江山永固 , 后来者几乎不可能撼动 。
中国则完全不同 , 作为全球第一产业大国 , 生产制造主要集中在人口大量聚集的东南沿海 , 需求与供给在空间上重合度高 。收件端零散 , 运距也较短 , 使得快递模式的成本优势被放大 , 生存空间也就更大 。
更大的不同在于 , 国内快递网络是各大电商平台共用的社会资源 , 而非像亚马逊那样独享 , 这也就意味着平台没能在履约环节建立竞争壁垒 。
事实上 , 国内快递行业长期低价竞争的恶劣环境 , 根本不会让电商平台有自建快递体系的欲望 。
【投稿|中国电商为什么越来越“散”?】2019年 , 中通把主产粮区义乌的票单价直接从4.2元砸到1.2元 , 去年极兔又把义乌的票单价按到1元以下(成本是1.3元) , 最终还是官方出面调停 , 战火才得以熄灭 。
如此情况之下 , 电商平台亲自组网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2017年 , 苏宁全资收购了天天快递 , 并试图进行排他性改造 , 但最终以三年亏损53亿的结果而告终 。
自建仓配的京东物流正在突围 , 但目前成本也很高 。2020年 , 京东物流的单票成本大约是16.7元 , 而同期圆通只有2.1元 , 相差数倍 。在电商件数量上 , “通达系”是京东的19倍还多 。
如果说极低的履约成本和壁垒为电商版图的分裂埋了一颗雷 , 那么引爆这颗雷的则是规模效应在信息匹配环节的反戈一击 。
在信息匹配与撮合环节 , 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加 , 交易成本的曲线并非单调 , 而是呈先下降后抬升的趋势 , 即“U”型特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