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索尼的“平凡之路”

投稿|索尼的“平凡之路”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奇偶派
一台12寸的索尼VAIO笔记本电脑,在昏暗的宿舍中发出微弱的光线 。
电脑前的年轻人,正快速敲击着键盘,获取校园服务器中海量的照片数据库,随着照片的批量下载完成,一个名叫Facemash的网页诞生了 。
敲击键盘的年轻人,名叫马克-扎克伯格,2003年,他在哈佛柯克兰宿舍中创造出了这个FaceBook的雏形 。索尼的笔记本电脑是他最喜爱的装备,被他亲昵地命名为Tinkerbell 。
投稿|索尼的“平凡之路”
文章图片

而扎克伯格,只是众多“索粉”中不起眼的一员,最知名的“索粉”是苹果的乔布斯,在发布会等众多场合,乔布斯从不掩饰对索尼的喜爱 。
当时的索尼,作为消费电子行业的顶尖巨头,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工业设计上的创新,都能惊艳世人 。
20年过去了,这家曾经惊艳全世界的公司,声量相比昔日小了许多 。
尽管在过去的一年里预计将录得超百亿美元的利润,但相比当年的对手苹果、微软,堪堪迈过千亿美元市值的索尼,早已不再被视作和两者同一档次的公司 。
开年伊始,微软687亿美元收购暴雪的消息,让索尼市值缩水超200亿美元 。近日,索尼又传出和本田联手造车,可新能源时代,日企早已落后数个身位,这场大肆宣扬的联合,很可能还是激不起多少涟漪 。
为何曾经圈粉科技大佬,引领全球的索尼,在二十年后虽扭亏为盈,却难寻昔日荣光?我们试图通过以下三个问题,来研究索尼这家昔日巨头:
1.曾经的索尼帝国,是如何一步步坍塌的?
2.在濒临绝境后,索尼做了什么,让自己扭亏为盈,又留下什么遗憾?
3.现在的索尼是一家怎样的公司,还能和昔日一样改变世界吗?
苹果推倒多米诺骨牌索尼的崛起和衰落,与消费电子产品息息相关 。
从1968年的首台特丽珑电视KV-1310,到1979年的首台Walkman随身听TPS-L2,再到1994年旗下的首款游戏机PlayStation,索尼借兼具设计美学和功能的全面产品,打造出了一个以消费电子产品为核心的商业帝国 。
因此成为“索粉”的乔布斯,一度在2001年远赴夏威夷和索尼谈判,试图将苹果的Mac OS系统搭载在索尼VAIO笔记本上,但出于对当年Mac OS系统的不信任,VAIO最终没有接受乔布斯的提议 。
当时的索尼员工或许不会想到,仅仅几个月后,正是乔布斯的苹果,推倒了索尼崩塌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
彼时如日中天的索尼,因Walkman产品多年来的热销,一直是随身听领域的引领者 。但从早年的Walkman磁带机,到后续的Walkman CD机和MD机,索尼的王权,始终仰赖于音乐实体介质 。
帝国崩塌始于微末,互联网带来的数字音乐浪潮,让索尼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2001年10月23日,乔布斯在苹果总部发布了第一代iPod,这一产品支持开放的mp3格式,无需任何实体介质即可畅听音乐,相比索尼的MD随身听产品优势明显 。
在这样的局势下,索尼开始推行新形态的MD产品,但支持的音乐格式却是自有的封闭格式ATRAC 3,该格式相比开放的mp3格式受众面极窄,反而进一步推动了iPod的崛起 。
后续发生的事情可以预见,2002年,iPod的销量轻松超越Walkman,索尼交出音乐权杖,并在当年陷入超过2000亿日元的亏损泥沼 。2003年,曾有采访人员到上海数码城探访,购买MP3产品和索尼MD产品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0:1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