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从排队5万桌到大裁员,顶流文和友怎么了?( 三 )


长沙文和友之所以在当时越做越强 , 是因为文和友本身具有的长沙这座城市的浓厚基因 , 包括美食基因、文化基因、城市基因 。不管是饮食习惯、菜肴品质、受众接受程度 , 抑或创始人最初创建文和友的纯粹目的与强烈的原生情感 , 都为其在长沙的发展奠定基础 。
文化的迁移既要继承 , 也要创新 , 这无可厚非 。而广深两地在继承长沙文和友场景打造 , 小龙虾等菜肴的基础上 , 又融入本地老字号 , 并对口味进行改良 , 美其名曰“本土化改造” , 实则是一种低成本的复制 , 及生硬的长沙文化与本土文化叠加 , 最终导致的就是不伦不类的大杂烩和变味的文化融合 , 个性割裂而品质粗糙 。
如深圳文和友就在摇摆不定的态度中 , 以妥协的态度让位于“蚝文化” , 直接改名为“老街蚝市场” , 但此举似乎并未对深圳文和友的下坡形成挽救作用 。两地文化都要兼顾 , 结果就是两种文化都无法兼顾 。
其二 , 文和友的矛盾个性体现在逐渐扩张但并不清晰的版图布局上 。样样都要做 , 则样样都难以做好 。一开始做美食 , 后来引入潮玩、美妆等新业态 , 还自建臭豆腐博物馆 , 并推出纪录片《街头大厨》《one day 广州》及原创沉浸式戏剧《绮梦》等 , 但知名度均有限 , 拓宽的领域也并非自己熟悉、擅长的领域 , 因此未能形成IP间强劲的互相助力 。
投资人黄海此前透露 , 文和友深圳店本来还规划有酒店和电影院 , 但因还未拿到许可证而搁置 。
据悉 , 长沙文和友还想打造类似迪士尼花车巡游的收费项目 , 但据报道 , 其高管在IP主题设定上犹豫不决 , 无法确定是做地方特色还是打造未来感 , 剧本方案历经若干次大调整 。最终没等来新项目 , 却等来了原项目的叫停 。
矛盾的个性间接导致其广泛布局的贪婪野心和缺乏专注的态度 。多业务的拓展本无可厚非 , 既能巩固IP , 也能增加创收 , 但若前一步还未站稳 , 后一步就着急着跑步迈进 , 站不稳也跑不快将是必然的结果 。倘若仅把文和友建成容纳多业态、多店铺的综合体 , 则只会沦为打着文化口号的商业地产 , 与其最初“要做一家文化公司”的愿景渐行渐远 。
网红打法能否持续?无论是怀旧场景的打造 , 抑或市井文化的融入 , 文和友的出现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网红餐饮”气质 。
在国内 , 人们对“网红”一词的普遍关注最早始于2012年 , 这一年诞生了奶茶妹妹、凤姐等网红 。进入2015年后 , 随着视频、直播平台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 网红经济逐渐进入产业化阶段 。
移动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快速发展特点 , 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网红店短暂的时效性——来得快 , 去得快 , 快餐式走红的背后 , 也是社会浮躁的体现之一 。纵观当下各领域的网红 , 从网红人物犀利哥、西单女孩、芙蓉姐姐、奶茶妹妹 , 网红茶饮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鹿角巷等 , 到各地的网红打卡地……在时间冲刷下 , 有几个能成为时代经典?不过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 前浪死在沙滩上罢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