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你的智能音箱为什么这么傻?( 四 )


其次,联动的市场环境决定了许多想象中的产品价值暂时无法发挥作用 。 
在很多关于智能语音的畅想中,人们将其视作家庭空间智能化的总指挥,坐在沙发上就可以控制窗帘、打开电视,甚至煮上咖啡烤起面包 。但在现实空间里,大部分音箱都和于杨家的小爱mini一样,只接入台灯、电视等少数设备 。甚至对很多家庭来说,音箱就只是音箱而已 。 
以智能窗帘为例,接入智能控制系统的窗帘轨道目前单价在500到700元不等,如果一层纱帘一层布帘,则需要两条轨道,成本在1000到1400元 。短期来看,愿意为此买单的用户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智能家居在下沉市场的普及还需要时间 。 
成套智能家居系统更多出现在酒店空间里,全季、亚朵、秋果等商务连锁酒店的部分门店,纷纷以智能音箱为核心,建立起一整套智能居住系统 。作为售卖空间和服务的酒店,居住环境智能化的浪潮显然早于家庭居住空间 。 
也许在不久的未来,全套智能家居会成为普通人家装的必备选择,到那时候,对于“总指挥”的需求才会更加强烈 。 对企业来说,除开底层技术和市场环境,另一个需要面对的难题是商业模式 。众多大厂押宝智能音箱产品时,看重的潜力在于它可能是新一代的流量入口,就像曾经用户的时间从PC迁移到移动端一样,流量也可能从移动端部分迁移到智能音箱 。 
在互联网商业思维中,得流量者得天下,不管后续如何变现,先卡住身位再说 。等到局面稳定,增长逐渐步入平台期,变现的手段却还在探索中 。 
首先是硬件出售本身的收入 。为抢夺市场,各家都曾对智能音箱产品进行过大额补贴,百度、阿里、小米都曾推出过百元以下的产品 。一位硬件发烧友曾将小爱音箱大卸八块,核算出硬件部件的价格总和大概为170元,不包括组装费、包装费、软硬件研发成本、运输成本等 。
在硬件设备上,智能音箱的盈利空间很小,甚至很难打平成本 。 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带来营收的方式不外乎增值服务、广告、直播和电商 。而这几条路,目前看来都在智能音箱这一入口面临暂时的水土不服 。 
会员和付费内容/功能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变现手段,也是许多工具类产品的营收方式首选 。但智能音箱产品在搭建会员体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挑战的是用户早前建立起的心智 。——原本免费可以用的东西,现在付费才能用了;原本手机音乐app里已经购买过的会员,音箱需要再买一次会员才能播放歌曲 。 
对于用户来说,这不是一种能轻易接受的转变 。在此前大部分综艺植入中,智能音箱的形象是一个好玩有趣的内容提供者,它能与人对话,和人玩游戏,给人播放指定音乐 。
一旦建立付费体系,意味着音箱的身份更多地转向工具和内容载体,跟用户原本的预期产生落差 。手机端的付费习惯尚在培养期,智能音箱作为一个更低频的工具想直接建立起用户的付费心智,显然还需要拿出更高阶的差异性体验 。 至于许多C端产品不可缺少的广告收入,智能音箱目前还无从谈起 。
一方面,相较短视频或图文信息流等产品形态,智能音箱的内容展现需要很强的交互动作,由用户点对点触发,这种交互形态下,广告信息很难有展现时机;另一方面,广告在智能音箱产品中的展现可能会引起用户更强烈的抵触,在私密的家庭空间,由一台号称人工智能的音箱播报某些符合用户画像的广告,或许会增加用户对于隐私问题的焦虑 。
 总而言之,底层技术和市场环境拖慢了智能音箱产品的增长步伐,而商业模式仍在探索期,尚无公司提供出标准答案 。但挑战也是机遇,不管是当前的三巨头还是未知的新玩家,谁能更早地越过障碍,或许谁就能率先松动当前的市场版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