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再三折戟资本市场,喜马拉雅只有故事?( 三 )


之所以订阅收入能够快速成长,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喜马拉雅的内容构成 。从余建军发展正规军开始,喜马拉雅就将重点放在了专业内容生产上,当然,其他内容喜马拉雅也并未放弃 。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目前通过PGC(专业生产内容)、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三种模式,形成金字塔型的内容供给模型 。
根据喜马拉雅的内容收听时长在总收听时长占比:PGC从2018年的5.2%增加至2020年的15%,PUGC从2018年的29.8%微增至2020年的33.1%;UGC则从2018年的65%下降至2020年的51.9% 。
也就是说,在喜马拉雅的主要收入中,依然依靠高质量的 PGC 内容来拉新、留存和刺激用户付费,这一现状为喜马拉雅的亏损带来了隐患 。
作为平台,喜马拉雅并不具有IP优势,这意味着所有的高质量内容基本都得靠买 。喜马拉雅曾邀请过易中天、于丹、余秋雨、王蒙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开设收费专辑,但高昂的版权费,让其有苦说不出 。
截至2020年末,喜马拉雅以PGC内容已与超过140家出版商建立版权授权关系,包括中信出版社、晋江文学城以及阅文集团等;常驻喜马拉雅的KOL包括德云社、吴晓波等,同时也是喜马拉雅主要的IP版权供应商 。
这么多的IP购买,自然需要大量的真金白银 。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的收入分成费用在2018年为4.62亿元,在营业成本中占比31.2%,2020年这一比例为31.7%,2021年上半年,为26.4% 。
更令喜马拉雅难受的是,音频类收费专辑销量完全不够看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份收费专辑能卖出10万份已属“超级爆款”,销售百万份的根本没有,这与动辄上千亿播放量的视频节目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
因此,无法靠广告存活的喜马拉雅,再次来到了尴尬的境地——巨额投入购买IP却无法带来更多的收入,减少投入无疑又将陷入低质量UGC内容的包围,平台格调和收入都将无法得到保证,何去何从实难抉择 。
03、出路在哪儿?虽然PGC内容让人又爱又恨,但这仍是喜马拉雅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
因此,在招股书中,喜马拉雅明确了内容路径选择:重点押注PGC和PUGC 。喜马拉雅形容PGC使用的词汇是“战略性聚焦”;对于PUGC则是“独一无二”;UGC仅是well-established“得到确定” 。
但招股书显示,到2020年底,喜马拉雅上的PGC和PUGC专辑加在一起,占比仅有0.3%,而UGC内容在整个平台收听时长中占了52% 。源源不断的UGC内容出现,同时专业内容占比上不去,若要像招股书所说的那样“战略性聚焦”,喜马拉雅只能维持越来越高的投入 。
然而,这并不现实 。喜马拉雅不可能在版权方面无穷无尽地投入,因此,其只能在用户流失与放任“用户侵权”之间左右为难,因此近年来,多位作家、音乐人均曾公开指出喜马拉雅上出现侵权行为 。派财经查询天眼查显示,仅在3月份,喜马拉雅因“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就有13次被法院开庭审理 。
另一方面,虽然UGC内容质量相对更低,但却是喜马拉雅平台保持繁荣的重要手段,余建军2019年底在一次采访中表明了喜马拉雅对免费内容的态度:主流内容免费是一个长期生态,他透露当时喜马拉雅有95%以上内容免费,5%内容付费 。也就是说,免费UGC内容还承担着教育用户使用习惯的重任,这也是为什么喜马拉雅的VIP热播榜,目前几乎完全被“爽文”占据 。
无论是从哪一头来看,喜马拉雅都很难有改变内容现状的可能,作为平台,它必须既要以免费内容保持生态稳定繁荣,同时又要有足够多的收费内容保证收入,这样的平衡显然难以掌握 。这一现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付费内容占比低,喜马拉雅要想实现收入提升,可谓难上加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