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再三折戟资本市场,喜马拉雅只有故事?

【投稿|再三折戟资本市场,喜马拉雅只有故事?】投稿|再三折戟资本市场,喜马拉雅只有故事?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派财经,作者|陈庆之,编辑|派公子
在线音频龙头喜马拉雅,上市之路又模糊了起来 。
日前,喜马拉雅控股-W(下称“喜马拉雅”)港股上市申请材料显示已“失效”,从2021年9月份至今刚好半年时间,这代表着,喜马拉雅首次冲刺港交所上市已然失利 。而在此之前,喜马拉雅已经历时6年、先后三次折戟于A股和美股 。
作为在线音频赛道的绝对霸主,喜马拉雅曾为投资人讲述了许多性感故事,广告、会员订阅、直播……而且就经营数据来看,喜马拉雅的成长性和潜力,的确有理由得到投资人的青睐 。
但故事归故事,现实归现实,创业10年、融资9轮、估值300亿元的喜马拉雅,始终没有踢好资本市场的临门一脚 。究竟,时也?命也?
01、一半火焰一半海水在线音频并非巴菲特口中雪厚坡长的理想赛道,但喜马拉雅却是绝对的龙头 。
按灼识咨询的数据,就2021年上半年用户移动端总收听时长和在线音频总收入而言,喜马拉雅是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与之相对应,上半年“喜马拉雅”移动端主应用程序平均月活跃用户在中国在线音频应用程序中排名第一;2021年第二季度,其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亦在所有中国在线音频平台中位列第一 。
喜马拉雅港股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喜马拉雅平均总月活跃用户达到2.62亿,其中包括1.11亿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和1.51亿通过物联网及其他开放平台收听喜马拉雅音频内容的平均月活跃用户 。
优秀的用户数据,带来的自然是营收的快速增长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三个财政年度和2021年上半年,喜马拉雅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14.81亿元、26.98亿元、40.76亿元和 25.14亿元 。
然而,按照灼识咨询的观点,即便如此飞速的增长,喜马拉雅仍然拥有着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 。灼识咨询调研显示,2020年在线音频行业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1.86亿人,物联网及车载月活用户0.65亿人,而到2025年这两个数字分别预计为4.7亿人和4.23亿人 。
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在线音频市场规模达到131亿元,到2025年预计为1038亿元 。其中,喜马拉雅又是绝对的龙头,根据其招股书上的“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的竞争格局表”显示,从移动端收听时长和收入来看,喜马拉雅的营收和收听时长基本可以做到1V5 。
伴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天使轮证大之外的资本也开始下注喜马拉雅 。自2014年5月1150万美元的A轮融资,到2018年腾讯、春华资本领投金额达40亿元的E轮融资,喜马拉雅估值正式站上240亿元人民币 。
但是,喜马拉雅激情似火的财报数据和商业前景的另一面,则是冰冷的海水 。
先不论喜马拉雅斥资80万,请灼识咨询做的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的调查分析报告是否精准,单就目前公司糟糕的盈利情况就够喜马拉雅头疼了 。据招股书,喜马拉雅2018-2020年及2021上半年,经调整亏损分别为7.56亿元、7.48亿元、5.39亿元、3.24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逾23亿元 。其经调整净亏损率分别为51.1%、27.7%、13.2%、12.9%;虽然同比收窄,但公司仍未实现盈利 。
再来看用户数据,根据招股书,喜马拉雅的MAU从2020上半年的2.08亿,增长至2021上半年的2.62亿,同比增长26% 。但与此同时,喜马拉雅也付出了巨大的营销成本,2020年公司营销费用达到16.8亿元,同比增长28.6%;2021年上半年,营销费用更是增加95%,至12.3亿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