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小米的红利还“厚”吗?

投稿|小米的红利还“厚”吗?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老铁
小米在其发展进程中一直颇受争议,其中作为著名的“质疑”则是:智能手机增速不再,市场红利消失,企业的基本面就会急转直下,这基本是看空者的基本论点 。
“市场红利”论一直相当有市场,也有着较为圆满的逻辑,但作为理性分析者,我们也总心存不确定感,毕竟从全球来看顺利跨多个周期的企业乃是不胜枚举(如苹果),如果过分强调红利论就容易对企业产生种种偏差,毕竟每个人都有对红利期的特有看法,主观化情绪上升影响客观性 。
基于对“红利期”理论的不确定,我们做此文,来探讨以下问题:
其一,小米市值与“红利期”究竟有多大相关性;
其二,当下小米的估值框架如何确立 。
我们首先整理了我国智能手机的出货量情况,见下图
投稿|小米的红利还“厚”吗?
文章图片

【投稿|小米的红利还“厚”吗?】在2016年达到出货量巅峰之后,我国智能手机行业出货量总规模就在收缩周期,尤其在2020年Q1,由于疫情出现了一个大“V字型”,即便到2021年行业也未完全恢复元气 。
理论上2016年开始我国智能手机厂商就已经告别了高光时刻,增速要面临下行的压力,我们也知道,资本市场对企业的估值往往从“增速”和“利润”两方面做文章,换言之,行业在成熟之前是以“增速”说服投资者,而随着市场的饱和,则又要以盈利性来满足投资者要求 。
在两种逻辑的切换过程中,有些企业会掉队,甚至是消失,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红利”不再,能跨过资本市场周期性考验的,也都要有较好的逻辑切换和适应能力 。
小米是怎么做的呢?我们还是要回顾其过去
我们整理了自上市以来,小米的市盈率和市销率分布情况,见下图
投稿|小米的红利还“厚”吗?
文章图片

简单来看,市场对小米的估值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其一,上市之初,低市盈率和高市销率,行业最看重小米的成长性;
其二,其后市销率开始下调(2020年由于大放水上扬,但2021年后回归),市盈率不断走高,换言之,当市场已经充分消化并接受行业告别红利期这一事实之后,对开始要求企业要为股东带来盈利性回报 。 
其中最关键的当属在2018年,彼时小米刚刚上市,国内市场又处于明显收缩期,做好“红利期”的过渡乃是相当重要的,做好保增长和渐进增加利润就成为当时小米的重要工作,我们再看下图
投稿|小米的红利还“厚”吗?
文章图片

上图为小米历年全球出货总量,令我们感到吃惊的是:
2016年之前小米受国内大环境影响极大,如2016年市场饱和,加之行业竞争激烈,当年乃是小米最为艰难的一年,其后出货量连创新高,甚至在疫情后仍然维持了此趋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