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切换To B增长引擎,腾讯的关键一战( 二 )
总包转售,在云市场很常见 。一些项目由云厂商作为总承包商牵头接手下来,再分包给外部厂商 。原来总包项目可以按项目全额计业绩,即便其中大部分不是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这种做法相当于数字游戏,降低公司的利润率,甚至做了亏损项目,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没带来什么价值 。”一位腾讯云合作伙伴分析说 。
而考核机制的改变也意味着,腾讯云在推动内部自研 。现在,腾讯云将重点放在了自研产品、白名单(合作伙伴技术等同自研)产品,以及合作伙伴精选产品 。这些产品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差异化 。
虽然在这个挤水分的过程,内外部有不同声音,但一位腾讯云的资深合作伙伴告诉数智前线,“短期内可能有点困难,但如果能扛下来,把自研产品打磨得更好,不是坏事 。”
毕竟靠总包转售这种类似“二道贩子”的业务,并不是科技公司的长久发展之道 。而且看重自研,也能提升云业务的毛利 。
这种变化其实早已有章可循 。
去年底,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告诉媒体,他们有一个新增的价值观是——“健康可持续” 。
“产业互联网是一个长跑历程,过去很多团队会为了想办法把KPI完成,有一些短期行为 。”汤道生说,“但我们希望更关注长期价值 。每个垂直领域极为专业和复杂,越是往前走,越是充满敬畏之心,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障当下的发展,也要坚持长期价值、练好内功,深入产业 。”
根据腾讯财报,过去三年,腾讯研发投入已经超过1200亿元,逐步建立起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芯片、SaaS等在内的完整自研体系,并在一些“根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取得突破 。
这也代表了目前中国云公司总体思路的改变 。数智前线获悉,今年各家云公司都在提升自研比例,考核利润 。这是一场行业的结构性调整 。
02、结构性调整云业务做出改变的背后,有着多重驱动因素 。
首先是来自业务场景的需求 。“如果说To C业务是做应用,那么To B业务更多是做一个平台产品,以技术为底座,支撑合作伙伴上面打造应用 。”一位云行业资深人士称,而随着业务的进化,平台的底座也需要不断演进 。
比如,现在大家拍照、看视频、做直播的需求成倍增加,原来数据中心里的计算核心——CPU芯片早已不堪重负了,早期的音视频编解码技术也不够优秀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型的云厂商就要考虑给自己的技术加码 。
在芯片方面,芯片大厂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就提出,未来数据中心的“三大支柱”将是CPU、GPU和DPU三种大型芯片 。除了自研GPU和CPU外,英伟达当年也花了69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以色列的一家DPU芯片公司Mellanox 。DPU能把“CPU处理效率低下、GPU处理不了”的工作全部接下来,让用户感到视频、直播、游戏更流畅,数据中心的耗电也更低 。
去年腾讯也对外宣布,已经在智能网卡芯片玄灵上取得实质性进展,而它就是一款DPU芯片,性能是业界的四倍 。另一款专注于视频编解码的芯片沧海,则取得了超出业界30%的视频压缩率,将大幅缓解多媒体场景下的带宽和计算压力 。
其次来自数字化走入深水区的需求 。产业互联网越进入行业就越精深 。比如,城市要解决暴露垃圾问题,共享单车乱堆乱问题,还是疫情、火灾、汛情、危化品泄露;在农业领域,既要设计出最好的种植方案,还要防虫防灾 。“不管高频还是低频应用,都能一站式解决 。”一位行业解决方案人士称 。
推荐阅读
- 投稿|真人偶像“爱”塌房,虚拟偶像能小火却难出圈
- 投稿|雷军吃不了“软饭”?
- 投稿|阅文靠IP改编能赚快钱,但难“躺赢”
- 投稿|欧洲工厂落地,特斯拉要做欧洲汽车市场的“鲨鱼”?
- 投稿|新机频发,荣耀开打反攻战?
- 投稿|三年超百次回购,雷军苦撑小米股价
- 投稿|从唱衰到喝彩,CRO只用了一个月
- 投稿|国产HPV九价疫苗:尚未面世,就已注定“内卷”
- 投稿|罐头“拯救计划”不顺利
- 投稿|自动驾驶的跨场景商业化:攀峰与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