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股|港股SPAC开闸首季,谁能玩转这场资本新游戏?丨科股头条( 二 )


文章图片

钛媒体App制图
港股欲夺回“铁王座”?连续两年,港股失落王冠 。
刚刚过去的2021年,港股IPO总数98起,募资总额3314亿港元,全球排名第四 。2020年港股IPO总数154起,全球排名第五,募资总额排名第二 。而再往前追溯两年,无论是IPO总数还是募资额,港股都双冠全球 。
反观大洋彼岸的美股市场,则是一路逆袭 。2021年,美股IPO数量首次突破1000家,募资额创下3150亿美元的纪录,而此前每年的募资额从未达到过2000亿美元 。这背后的“神秘力量”就是SPAC 。
根据SPACInsider数据,2020年共有248家SPAC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累计募资达833亿美元,首次超越传统IPO上市模式 。2021年,美国SPAC的IPO数量高达613家,总募资额达1624亿美元 。
在亚洲市场,韩国最早跟随美国节奏,2009年设立了SPAC制度,接着是马来西亚 。但在疫情之前,各国SPAC制度作为企业选择上市的另一种选择,并未受到过多追捧 。2020年以来,SPAC成为资本市场的香饽饽,美股SPAC虹吸效应显现,大批急于上市的科技公司都涌入了纽约 。一度导致欧洲交易所在全球IPO市场份额下降 。
去年9月,新加坡交易所正式发布了SPAC主板上市规则 。3个月后,港交所公布正式引入SPAC上市机制 。
美股滚雪球主理人杜坤认为,“港股引入SPAC也是一种压力性质的规则制定,因为周边的资本市场都已经引入了SPAC制度 。另一方面,港股这些年也在追赶制度创新,尤其是18A制度以来,港交所这几年的创新都做得比较好 。”
为了增强科技属性,几乎是金融、房地产等“中字头”企业称霸的港股开始向老大哥纳斯达克看齐,2017年底港交所开启了24年来最大的上市制度改革 。
2018年,港交所落地新版主板《上市规则》,在失去阿里巴巴这一巨头之后也几乎错失整个中国互联网红利时代的港股,开始追赶——允许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创新型公司赴港上市,吸引大批互联网科技头部企业赴港落户 。此外,港股推出18A制度,给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开辟上市通道 。2020年,港股上市制度再改革,企业版同股不同权二次上市被接纳 。
创新,成为港股过去4年多的主旋律,SPAC顺理成章被涵盖其中 。
【科股|港股SPAC开闸首季,谁能玩转这场资本新游戏?丨科股头条】而且参考美股,如今的SPAC已经不似初期的矿业主导,反倒是科技型企业成为SPAC主要并购对象,“拉拢”这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也是港股近来来创新改革的动力所在 。
SPAC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美股共有613家SPAC公司上市,同年宣布了267项SPAC交易,其中173项SPAC完成合并,按照行业分类来看,信息技术以48家排名第一,医疗保健行业完成38家,排名第二 。
在杜坤看来,尤其疫情以来受到关注的生物医药公司,成为美股SPAC重点关注的新产业类型,包括新发展起来的新能源产业,同样是SPAC的常客 。
谁在拥抱港市SPAC?在港股的SPAC发起人中,不乏投资机构、大型金融公司、知名人士等常规的参与者,从行业角度来看,生物医药已经率先加入了“资本造壳”活动 。
已经递表的11家SPAC中,创新生物药企天境生物(IMAB.US)是Vivere的发起人之一,泰欣资本、龙石资本是TIGER的发起人 。泰欣资本最大投资者为港深两地上市的泰格医药(300347.SZ/03347.HK),而龙石资本曾投资过京东健康(06618.HK) 。
于并购标的的描述中,有6家SPAC提及健康或生物技术产业 。另外,有4家SPAC的并购标的描述中涵盖消费,2家涉及能源,其余还包括智能汽车、高端制造、跨境电商等领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