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直播间里,一个茶农跨越1421年的坚持和守望( 三 )


一个茶农的创新路谢四十是黄山富硒乡的茶农 。在黄山的周边 , 各个区县都有名茶 , 比如祁门县的祁门红茶 , 太平县(今徽州区)的太平猴魁 , 以及富溪乡的黄山毛峰 。
这里种茶、制茶的历史传承悠久 , 茶农家的孩子 , 从会走路就去采茶 , 从上学时就学制茶 , 谢四十也是其中的一员 。
制作黄山毛峰的谢家 , 能上溯到隋朝仁寿元年(601年) 。谢四十的祖先谢彦俊在古歙州歙西中鹄乡谢村开始开山种茶、制茶 , 并以“谢”氏为茶号卖茶 , 从此诞生了“老谢家茶” 。
此后 , 老谢家茶代代相传 , 在二十一代传人时形成了“三道炒茶、三道揉茶、三道烘茶”的制茶技艺 , 这一技艺就是谢四十如今所用的“谢氏炒焙法”的雏形 。
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 , 这一专门针对黄山毛峰的传统制茶技艺持续传承和演进 , 在如今变得规范 , 通过这种方式制作出来的黄山毛峰 , 滋味醇甘 , 香气如兰 , 韵味深长 。
2008年 , 这一技艺也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谢四十是它的第四十九代传人 。
投稿|直播间里,一个茶农跨越1421年的坚持和守望
文章图片

图 | 谢四十在介绍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获得过程
但想要将这门技艺学到位 , 却并不那么容易 。
谢氏炒焙法的重点在于“看茶制茶” , 通过看色泽、闻香气、手抓感受含水率的方式来确定毛峰是否制作的足够好 。
所有的步骤 , 都并没有一个清楚明确的标准 , 反而更倾向于感受 。基于感受判断这批茶叶的炒、揉、焙等工序是不是达到了相应的效果 , 是不是让茶鲜叶能正好处于一个「刚刚好」的临界点上 。
这些感受 , 只能通过大量的接触、练习 , 以及不断地琢磨才能形成这种本能 。谢四十从14岁时学制茶 , 但直到20年后 , 他才算真的把这门手艺学明白了 。
但在那时 , 谢四十这门好不容易学来的手艺 , 却没有用武之地 。
谢四十接手茶园时 , 正值计划经济时代 , 当地茶农都是在5月开始集中开采茶叶 。
他们白天6、7点上山 , 采上一整天的茶 , 晚上回来又急忙制茶 , 几乎忙到天亮 。看茶即采 , 回家用大铁锅一翻炒、粗糙地揉捻、烘焙 , 就算完了 , 拿去市场上“走量” 。
投稿|直播间里,一个茶农跨越1421年的坚持和守望
文章图片

但这一时期的茶叶 , 因为错过了清明和谷雨的节气 , 采出来的茶叶不嫩 , 品质不高 , 所以只能作为给花茶做底 。
那时谢四十就觉得 , 这太辛苦了 , 为什么不能从源头上提高茶农卖茶的单价 , 让他们的生活好过一点呢?
1993年 , 在黄山市 , 谢四十动员大家赶在清明前采摘鲜嫩的芽头 , 并将这些嫩芽交给他来制作 。
当时市面上收购毛峰的价格是30元一斤 , 但谢四十直接提出给茶农40元一斤的收购价 , 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