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挖豆瓣小组长,有用吗?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窄播,作者|庞梦圆需要回答的是微博和今日头条 。
3月30日,豆瓣起诉微博,称微博「不正当竞争」,具体包括未经授权抄袭多个豆瓣小组名称,同时,招募有豆瓣小组管理经验的人到微博建立与「豆瓣小组」性质类似的「超话社区」等,要求微博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豆瓣人民币1元 。
当晚,微博回应,开放自由是互联网的底色,自己「不存在不合理竞争和抄袭行为」,并反手指责豆瓣有不实和对立的信息 。
文章图片
事件发生的背景是,仅2021年,豆瓣就被约谈20多次,甚至被罚款、被下架 。豆瓣小组则在2020年下半年就遭遇个别组的组员「出走」问题,去年,更是陆续有一些小组被禁言、删帖、内容被封锁,或直接被炸组 。
特别是两周前,督导组进驻豆瓣督促整改,一些用户开始在广播发布自己的其他联系方式以备不时之需 。而现在,豆瓣私密小组已不能再创建;6月30号起,私密小组或将彻底停止服务 。在此之前,小组组长可提交申请将私密小组转为公开小组 。
期间,豆瓣也曾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管控以改善局面,包括在小组简介区增加发言规则和展示部分,新增小组管理员沟通工具等 。
但上述一系列变动还是给其他平台的「挖角」提供了机会 。2021年,今日头条上线小组板块,也曾向豆瓣小组长发出过入驻邀请 。
然而「挖角」事件里,更值得探讨的点,其实是基于兴趣形成的「群组」之于社区的价值,以及群组的创建者/管理者即「组长」在这个价值中能够发挥的作用究竟有多大 。
小组是一种聚集同好的组织,用流行的话说是有着「私域」的力量,但不仅如此 。豆瓣小组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拥有相同兴趣的组员在此聚集、交流,形成有力量的共识,甚至能催生一种新的「集体声音」,并可能经过微博等放大器的放大,成为「大众文化」——「凡尔赛文学」、「小镇做题家」的流行皆是如此 。
但是,能够让主站和用户共振、进行同温层讨论、并具有文化再生能力的豆瓣小组,在中国互联网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
豆瓣小组的历史足够悠久,2005年豆瓣创立时便有了小组功能,而当时流行的多个BBS论坛,如天涯早就销声匿迹,贴吧的影响力也不比当年 。豆瓣小组的话题却越来越丰富,人群越来越大众 。小组是豆瓣之所以为人喜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支点 。
但豆瓣小组能够长期维持活跃,靠的不是官方运营,或者说,恰恰是官方的不运营,给了豆瓣小组成长空间 。但前提是,豆瓣先提供了适合小组自治的产品功能和鼓励平等讨论、兴趣分享的原生氛围 。
任何用户都可以在豆瓣建组,创建者即组长 。且豆瓣允许和鼓励组长设立进组门槛,所谓门槛可以是对知识储备的考核,对行为准则的规范,甚至是价值观的筛选,这可进一步保证组内氛围的「趋同性」 。虽然事实上,大多数小组的门槛设置并不会很高 。
豆瓣小组的帖子展示是按照最新发帖、跟帖的时间顺序排列,与用户粉丝数无关 。这同样鼓励普通用户的表达积极性 。
推荐阅读
- 投稿|鳗鱼“游戏”,谁是赢家?
- 投稿|视频号电商,迷雾终见光
- 投稿|Science封面:20年后,人类基因组计划终于完整了
- 投稿|交付量直追“蔚小理”,哪吒汽车不想被困于“五环外”
- 投稿|买生物医药股票,能赚钱么?
- 投稿|偷逃税款,暴露了一个隐形巨头
- 投稿|中欧500亿基金大佬闪退
- 投稿|四年换三帅,闲鱼往何处去?
- 投稿|直播间里,一个茶农跨越1421年的坚持和守望
- 投稿|“卷王”淘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