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挖豆瓣小组长,有用吗?( 三 )
但是,豆瓣小组从话题属性上更偏娱乐性、生活化,以及更重视的是内容本身的价值 。就像前阵子刷屏的豆瓣「疫情文学」,大家在乎的是具体内容而不是究竟是谁贡献了哪一条内容 。
群组是有价值的,但群组的价值千差万别 。群组的基础价值靠产品功能和社区氛围决定,同一个平台上不同群组的价值又因群组主题、成员和具体运营而不同 。在这其中,豆瓣小组组长这样的角色,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
一个豆瓣小组成功,组长更大的价值在于话题发掘能力,即洞察力,而不一定要有运营能力 。豆瓣上有许多个小组,成员有5万甚至更多,但组长被关注人数只有两位数,组长在组内也很少发言,比如「观山爱好者俱乐部」 。
当然,也不乏组长本身是运营爱好者,会频繁分享内容,主动联系群成员,组建微信群,甚至组织线下活动,比如「BDOER巨大沉默物体迷恋者」的组长@烏陵 ,其个人关注有1万多,还成立了个人文化品牌「BDOER」 。
微博和头条觊觎豆瓣小组长,其实是把自己一直以来想做但做不好的事在技术上往前推了一把,特别是在差也不会差到哪里,「挖角」成本也高不到哪里的情况下 。
何况,相比其他平台,豆瓣组长的身份感更强,他们作为一个运营者被引入的时候,也随身携带了一种属于「豆瓣」的文化符号和价值符号 。这可能是其他平台看重豆瓣小组长的另一个原因 。
微博和头条的现状很难靠搬运豆瓣组长来改变 。这样的操作也面临风险,微博被豆瓣起诉后,虽然做出了「不存在不正当竞争」的回应,但其发起的「超话新星计划」目前已经下线 。
此外,值得长期关注的是,豆瓣小组被大幅度调整之后,活跃的小组用户总要再找去处,但哪里才是他们新的家呢 。
推荐阅读
- 投稿|鳗鱼“游戏”,谁是赢家?
- 投稿|视频号电商,迷雾终见光
- 投稿|Science封面:20年后,人类基因组计划终于完整了
- 投稿|交付量直追“蔚小理”,哪吒汽车不想被困于“五环外”
- 投稿|买生物医药股票,能赚钱么?
- 投稿|偷逃税款,暴露了一个隐形巨头
- 投稿|中欧500亿基金大佬闪退
- 投稿|四年换三帅,闲鱼往何处去?
- 投稿|直播间里,一个茶农跨越1421年的坚持和守望
- 投稿|“卷王”淘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