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造车新势力靠什么接近消费者?( 二 )


据《中国能源报》报道,新能源汽车交付难是车企的通病,除了涨价,更有甚者还引导消费者,采取加预算升级配置的方式实现交车 。
“几何EX3功夫牛上市前宣传,全国前1000名预订客户能在上市一周内提车,但现在已经等了近6个月,还没有交车,而且还逼迫低配车主转高配或退款,没有责任与担当 。”消费者投诉处理平台上,以上控诉比比皆是 。
第八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多个部委发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意思都指向“合理”二字 。产能合理、价格合理、布局合理是大势所趋,相关部门的最终愿景是推动新能源行业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实现低价普及电车,而以“贵”闻名的造车新势力们显然与此背道而驰 。矛盾列在眼前,两方对阵会损伤谁的利益,由谁做出妥协,答案还不好预料 。
造车新势力的涨价逻辑客观地说,新能源汽车涨价不是企业单方面做出的决定 。尤其在如今形成的一系列车企涨价潮,实际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游锂、钴、镍等矿藏资源价格上涨拉高制作成本是一,国家政策补贴逐渐退坡是二 。
大盘皆涨的局面下,涨价是否会影响购买意愿就成了“罗生门” 。
国海证券的汽车行业深度报告中,分析师刘虹辰提到,市场需要理性看待涨价潮来袭 。她认为这恰好是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次洗牌,使得市场份额进一步向优质品牌集中 。“提价往往影响消费者短期决策,不过从中长期看,消费者心理价位预期也将随市场价格整体环境变化而改变 。”
渤海证券分析师郑连声看法与之类似,郑连声表示:“短期疫情散发无法影响行业复苏走势”,国家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初衷不改,今年供给激发需求的逻辑也将持续演绎,对今年销量的预期不必太过悲观 。
需求侧似乎也有许多支持“涨价不影响销量”的声音,卢雄飞在某家传统车企从事新能源品牌业务,他的观点是新能源汽车必将成为主流,争取到的消费者数量则更考验各家本领 。他以理想为例,指出业界均知其前舱塑料用材是可直接燃烧的材质,只是“在你看得见的地方做得很好”,企业在安全性能等方面的选择更能筛选客户,与是否涨价关系不大 。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增程式汽车在北京只能获得蓝色牌照,而从2023年起,上海也将对增程式汽车发放蓝牌 。卢雄飞说:“对于一线城市消费者来说,想要入手新能源汽车最好还是趁早,要买增程的话更得抓紧,比纯电还是香一些 。”
尽管接近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士意见较为一致,但在仍保持观望态度的消费者看来,涨价仍然对部分人的购买意愿造成了影响 。投资人Arvin考虑到电车保值问题,现在还在犹豫,“新能源车的电池每年都会折损,而且是不可逆的,就像手机一样,电池不经用,跑不了多少里程 。现在价格又涨得比较高,一来二去完全抵消了省下的油钱 。”
曾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担任项目架构工程师职位的马晓睿表示,新能源汽车如今涨的钱,很可能是燃油车用户半年甚至一年的油费,“如果你对车内开空调休息或者那块免费的绿牌不是刚需,那为何不继续开燃油车?原材料市场是个涨跌交易市场,切莫追高,切莫追高 。”
马晓睿提议,哪怕有着破釜沉舟购入新能源汽车的勇气,也建议优先考虑尚未涨价且还没减配的车型 。
低价不意味缺乏市场总的来说,涨价并不是企业最优选,涨得少车企难掩亏损,涨得多消费者不肯买账 。虽然新能源汽车因为能够兼顾减少石油资源消耗和智能网联技术,短期内给人以“刚需”的错觉,涨价似乎也无所谓,但这种畸形局面是不可持续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