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投资降温的中国创新药,却为何不肯降估值?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vb动脉网创新药泡沫的破裂,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
“成立4年的biotech,肿瘤领域,据说关门倒计时 。”3月末的一天,朋友圈里的这句话,捅破窗户纸一般地刺痛了许多人的眼睛 。投创新药的机构在撤退,在创新药成为投资当红炸子鸡的次年,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 。
据一位新药创始人回忆,大概是从港股18A出现破发的IPO起,那些曾经蜂拥而至的投资机构,上门的频率变少了 。他在几年前告别了服务多年的跨国药企,创立了一家创新药公司 。2021年,他在迎来送往中度过 。但虎年春节过后,他有点慌了,一边是已经启动的管线每往前走一步都需要大量钱,另一边是轮到做决策时,投资机构的欲言又止 。
一位长期从事创新药早期投资的投资人也向动脉网证明了这一点 。今年,一大批他早前布局的创新药项目进入到C轮、D轮融资 。他和创始人们都明显感受到机构变得比较谨慎、出手频次下降 。同时,投资人和创业者都开始对估值进行一定程度下调,“我猜至少下降了1/4到1/3 。”这位投资人表示 。但据动脉网后来了解,一级市场上真正按照这个幅度下调了估值的创新药项目并不多,更多的项目选择等待 。
中国创新药似乎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谁让创新药投资降温?与创新药企的老板们一样感到寒冬渐近的,还有那些专门看创新药的专业投资人 。因为在他们身后,还站着投委会 。起初,他们还像往常一样奔走于各个创新药项目,项目看好后,落地的阻力却意外变大 。“有时候投资经理的角色很像中间商,在一线找来的项目,最终能不能投进去,还得看投委会的选择 。”一位投资人告诉动脉网,“其实是比较被动的 。”他进一步解释,对于那些估值很高的项目,现在被投委会接受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
【投稿|投资降温的中国创新药,却为何不肯降估值?】投委会作为风险投资机构的最高决策机构,通常负责决定机构的资金计划、投资策略、投资原则、投资目标、资产分配及投资组合的总体计划 。一家垂直媒体曾这样解读风险投资:VC之所以能形成一种商业模式,顶层是认知差,中间是信息差,然后才是募资、Sourcing、投后各种细节能力的体现 。如果说投资经理冲锋在前,优化了风投机构的细节能力,那么优化顶层的认知差则是投委会的工作范畴 。
相对于技术路径创新性、靶点热门程度等具体的分析维度,投委会更多会考量拟投资的项目在后续交易中的竞争力 。换言之,在二级市场上不被看好的技术很难通过投委会 。对于这一点,创新药过去2年的火热行情已经证明证实过 。
2018年4月,港交所修订了主板上市规则,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简称“18A”),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 。1年多以后,科创板开闸,其中与18A不谋而合的第五套上市规定,双双带动了创新药项目的上市和融资潮 。
比如,港交所在2021年首期《香港交易所与生物科技》快讯指出,尽管资本市场受新冠疫情影响经历了大幅波动,港交所医疗健康板块的上市情况却表现出很强的韧劲,并且备受市场关注 。2020年全年,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49.5%)跑赢恒生指数(-3.7%) 。二级市场的热捧,让创新药项目成为投委会眼中颇具确定性的存在,一波又一波创新药企业获得融资,继而上市 。
推荐阅读
- 投稿|造车新势力靠什么接近消费者?
- 投稿|微创医疗“裂变”
- 投稿|社区电商还在持续进化中
- 投稿|酒企盯上“报复性”结婚用酒
- 投稿|字节“识区”的企图
- 投稿|低代码,抢不动程序员的饭碗
- 投稿|收纳师、陪购师、遛狗师……网红职业能让年轻人逃离内卷吗?
- 投稿|千亿美金独角兽SheIn的海外淘金术
- 投稿|共享充电宝也“没电了”?
- 投稿|新能源车狂奔在下沉市场:面子、票子和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