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共享充电宝也“没电了”?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创业最前线,作者 | 尹太白,编辑 | 蛋总【投稿|共享充电宝也“没电了”?】自疫情发生以来,人们的出行、外出聚餐和娱乐的次数均大幅减少,绝大多数线下业态受到影响,而殃及池鱼的还有供门店顾客使用的共享充电宝 。
仅仅40天,15家共享充电宝企业获得40余家投资机构的融资,融资金额总计为12亿元人民币,几乎是共享单车行业同期时所获融资金额的5倍——这是共享充电宝行业在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光时刻 。
但一片繁荣的景象很快伴随着第一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倒闭出局而支离破碎 。2017年10月,乐电宣布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并收回所有共享充电宝设备,还提醒用户及时将未提现的押金提现 。
此时,距离共享充电宝行业的辉煌时刻仅过去半年,行业尚未进入红利期,便先开始了洗牌期,这个行业也因此引发了大众的集体质疑:共享充电宝究竟是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还是资本方炒作的虚假泡沫?
如果从行业表面发展来看,共享充电宝行业似乎较难摆脱“虚假泡沫”的嫌疑 。截至2017年12月,有十余家共享充电宝企业从共享经济的风口跌落,化作历史的尘埃 。
但如果从行业数据来看,消费者使用共享充电宝的需求又是真实存在的,2021年,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接近4亿人,市场规模接近200亿元,甚至还诞生了一家上市企业 。
2021年4月1日,共享充电宝行业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市场占有率超过34%的怪兽充电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如愿成为“共享充电第一股”,上市首日总市值为21.29亿美元;二是街电与搜电充电宣布合并,母公司定名为“竹芒科技”,由新董事会共同决策两大品牌的发展战略 。
然而时隔一年后,平静再次被打破 。
2022年2月,共享充电宝行业因“小电裁员2000人”的传闻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针对该传闻,小电回应称,公司不仅没有裁员,还在业务形态上有了新的升级,并表示小电今年的业务定位是发展“直营+代理”模式,为此对公司组织架构和岗位进行了调整优化 。
共享充电宝企业主要依靠直营模式和代理模式拓展市场 。在此之前,小电有超过90%的点位均属直营,而小电谋求转型的另一面是,共享充电宝企业大多仍陷于亏损泥沼,在融资缺位的情况下,直营模式之重已无法承受 。
一位共享充电宝行业观察人士向「创业最前线」表示,拥有商家的点位优势是共享充电宝企业致胜的关键因素,但由于难以掌握点位的议价权,只能被迫提高给商户的入场费及佣金,因此直营模式下造成的营销费用持续走高最终成为了“盈利黑洞” 。怪兽充电、美团共享充电宝和竹芒科技已慢慢摒弃直营模式,转而拥抱代理模式“减负” 。
曾经被贴上“伪需求”、“盈利模式单一”等标签的共享充电宝行业,在经历了野蛮生长、洗牌、涨价和转型之后,竟然成为共享经济大潮中的幸存者,但幸存下来之后的日子似乎更加艰苦,积极转型自救或是共享充电宝企业在2022年的主旋律 。
1、谁还使用共享充电宝?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早已成为生活、工作、购物和娱乐等行为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手机带来用户体验也越来越极致,诸如2K分辨率、120Hz刷新率、1500尼特峰值亮度以及5G等等,但极致的用户体验背后,往往是以巨大的电量消耗作为代价,尤其在交通枢纽、酒吧、商场、景区等需要频繁使用手机的场所,随处可见的共享充电宝因此成为了必需品 。
推荐阅读
- 投稿|千亿美金独角兽SheIn的海外淘金术
- 投稿|新能源车狂奔在下沉市场:面子、票子和桩子
- 投稿|00后断供大厂
- 投稿|中国神华:500亿分红与新能源时代的煤炭产业逻辑
- 投稿|自动驾驶卡车:谁在为万亿梦想买单?
- 投稿|SheIn估值千亿、H&M大量关店,快时尚站在十字路口
- 投稿|困于路线之争的车企,终于熬到了混动大爆发
- 投稿|完美日记掉进了营销陷阱
- 投稿|把脉中创新航:材料涨价和客户集中,哪个更要命?
- 投稿|强买强卖、炫技跟风,景区不要盲目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