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AI何以成“药神”?|钛媒体深度( 四 )


侯晓林认为,AI的介入,可以减少大量的试错和返工时间,节省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这对药厂和CRO公司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因此,尽管目前很多公司都在产业链早期阶段,但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AI制药公司有望布局整条产业链 。
“早期药物发现整体可以从另一角度分为两个阶段,生物机制发现阶段和临床前研究阶段 。像蛋白质结构解析、靶点发现都属于前者,而化合物发现、活性、毒理、药理优化等环节属于后者 。AI可以预测超大规模的分子结构数据,更加准确高效地预测分子的属性,进行虚拟筛选,大大提升了研发的速度、降低了研发的成本 。”侯晓林在接受钛媒体App专访时表示 。
实际上,在药物发现领域,晶泰科技做的就是一个AI技术参与的闭环 。据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马健博士介绍,针对新靶点,AI可以首先针对靶点结构,生成涵盖了巨大的化学空间的化合物集,并从中初步筛选出一系列潜在有效的化合物;随后,使用AI与基于量子物理原理的算法对这些分子的活性进行筛选、排序,结合靶点和细胞层面的实验,对化合物关键的成药性质进行更精细的验证与优化,并将真实世界实验数据反馈给AI模型,用于新一轮的化合物生成、设计,行程循环 。如此迭代,可依靠AI与少量有针对性的合成实验,快速、精确地锁定各方面性质理想的候选化合物 。马健认为,晶泰科技自主获得高质量实验数据与模型验证的能力是算法不断完善提升、构建数字孪生的药物研发系统的关键 。
晶泰科技(XtalPi)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以数字化和智能化驱动创新的AI药物研发公司,其“底层物理计算结合AI”的模式颇受看好 。2020年9月获3.188亿美元的C轮融资,称其创造了当时全球AI药物研发领域融资额的最高纪录 。
马健告诉钛媒体App,目前晶泰科技的商业模式,更多是以药物研发平台进行研发合作,服务药企和客户的需求 。当主要提供提供一站式药物从头发现、晶型预测在内的算法预测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发服务 。其中,与希格生科、Geode两家生物科技公司合作,针对两个尚无对症药物的癌症靶点进行AI新药发现,分别在半年左右获得首创新药(first-in-class)临床前候选化合物(PCC),目前正在准备或已经进入CMC环节 。至于自有新药管线,短期内暂无计划 。
另外,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包括Alex、星药创始人兼CEO李成涛博士、星亢原生物联合创始人兼CEO陈航、冰洲石科技(AccutarBio)创始人范捷等AI新药研发赛道企业创始人,均没有从事传统药企的经历,大都与AI、量子、统计、计算机、生物学有关 。这说明,AI制药并非只有药企产业的资深人士才能做到 。
【产业互联网|AI何以成“药神”?|钛媒体深度】例如,陈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化学博士,曾在美国华尔街对冲基金千禧年担任基金经理,创始团队均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而范捷2004年获得加州伯克利大学生物统计学硕士,后来在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李成涛则是毕业于清华大学姚班,随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师从机器学习大牛Prof. Stefanie Jegelka and Prof. Suvrit Sra.等 。
对于这一现象,侯晓林认为,跨学科是未来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候选化合物需要更多的解析分子结构,与AI相关的交叉学科背景的人十分有优势,因为他们对于AI+制药技术理解的更为深刻 。借用BAI被投企业星亢原陈航博士的一句话来说:“一个产业不可能被自己老一代的人或是传统的人颠覆掉,自己没事颠覆自己干什么,只有新兴的力量才可能 。”按照技术颠覆传统产业的思维,但可能是人工智能领域出来的人会更有动力来把新元素、新角度融合到已有行业中来碰撞出新火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