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血|中国人真的“嗜血”如命吗?( 二 )


血食作为祭品 , 和吃是天然相通的 , 毕竟祭品就是食物 。当供桌上摆放的那碗血逐渐凝固后 , 它就又该被端到餐桌上了 。
肉少 , 血不能浪费
我国是农耕文明起家 , 相比于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 , 碳水化合物虽然摄入的比较充足 , 但是肉类食品就不一定了 。
尤其牛羊肉 , 中原以及南方地区 , 摄入量肯定超不过长城以北以及西北地区 。农耕地区的肉类主要是以家禽和家畜为主 。但由于古代粮食产量低 , 家禽家畜基本都是散养 , 因此最终获取的肉类也不会很多 。
比如陶渊明 , 他辞官回家隐居种地 。在现代人的意识里 , 陶渊明自己种地 , 没事再养点鸡鸭 , 混个肚饱肯定没问题 。可事实上 , 老陶的生活却是“弱年逢家乏 , 老至更长饥” 。古代生产力以及粮食产量都很低 , 人们多数时候只能靠天吃饭 。
毕竟 , 陆游说“丰年留客足鸡豚” 。一个“丰”字 , 道出了古人是不可能像现代人这样天天大鱼大肉的 。
即便是到了近代 , 例如《白鹿原》中 , 黑娃还是能够遇见一个天天只吃粗粮、饭后还舔碗的地主老财 。哪怕是白嘉轩家里 , 也是面食居多 , 菜都少见 , 更别提荤腥了 。
正因为肉少 , 要逢年过节或者祭祀的时候才宰杀 , 所以从肉到血液再到内脏 , 牲畜身上所有的东西都不会被浪费掉 。
相传 , 南京某人杀鸭子 , 鸭子血盛在一旁的器皿中 , 粉丝不慎落入血里 。不想浪费血和粉丝 , 他将两样一起炖煮 , 谁料想香味儿扑鼻 , 引逗得邻舍都来询问他在做什么 。于是无意之间 , 鸭血粉丝汤便被发明出来了 。
事实上 , 是不是无意的没法考证 , 但如何食用动物血液 , 古人始终在绞尽脑汁地研究 , 而且 , 还推导出了科学依据 。
猪血|中国人真的“嗜血”如命吗?
文章图片

(猪血 。ICphoto/图)
吃血补血?
根据中医吃啥补啥的理论 , 动物的血液是很好的补血原料 。
比如牛血 , 《本草蒙筌》就记载 , 可以养血活血、健脾补中 。便血、外伤、血痢的患者煮熟后服用良好 。
再比如猪血 , 《日华子本草》以及《医林纂要》都表示其可以补血 , 治疗“奔豚暴气” , 即心脑血管方面的各种疾病 。除此之外 , 猪血还有利大肠的功效 。
这就是中医“以形补形、以脏补脏”的治疗方法 。不过类似的观念不但在我国流行 , 国外也有相同的说法 。在南美 , 因为辣椒的形状和颜色 , 人们就认为它有壮阳的作用 。
而这种观念也直接影响到了现代人 。如今很多人都认为 , 有贫血症状的话 , 吃鸭血、猪血等动物血液 , 就有很好的滋补疗效 。
虽说动物血液中的铁含量丰富 , 食用对身体有帮助 , 但如果找不到导致贫血的原因 , 吃血补血的办法就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 。
至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打鸡血疗法 , 利用中医补血的观念 , 再结合西医直接将血液注射到体内的技术 , 中国人更是把吃动物血发挥到了狂热的极致状态 。
定格成美食更好吃
不过相对而言 , 血制品的意义 , 更多的还是体现在美食上 。毕竟把它看成是一种食物 , 要比把它看成是一味药 , 心理接受度上要高多了 。而且千百年来 , 各地区的人都有了各自的“嗜血心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