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丙肝|肝神在上:谁能拯救七千万慢性丙肝病患?

慢性丙肝|肝神在上:谁能拯救七千万慢性丙肝病患?
文章图片

丙肝是肝癌的一个主要致病因素 。全球约有7100万人感染丙肝病毒,世卫组织估计,2016年,约有39.9万人死于丙肝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原发性肝癌) 。我国丙肝感染约有1000万例,中疾控数据显示,2019年新发病数有近22万 。
好在,丙肝是可以治愈的 。感谢科学家们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随着抗丙肝病毒特效药的问世,彻底消除丙型肝炎这一恶疾的目标已经有望实现 。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是发现丙型肝炎病毒的三位病毒学家 。其中,第一位发现丙型肝炎的科学家阿尔特,在苦苦寻觅丙肝病毒的途中,曾呐喊道:请“肝神”指一条明路吧!
Oh GREAT LIVER in the sky,
Show us where and tell us why
Send us thought that will inspire us
Let us see this elusive virus
——Harvey J. Alter,1988.
撰文 | 何笑松(加州大学戴维斯医学院退休教授)
2020年10月5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病毒学家阿尔特(Harvey J. Alter)、霍顿(Michael Houghton)、莱斯(Charles M. Rice)三人共同获得2020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发现丙型肝炎病毒” 。这是继1976年的乙型肝炎病毒诺贝尔医学奖之后,为第二种肝炎病毒的发现所颁发的诺奖 。
病毒性肝炎是一大类常见病 。感染肝脏、引起肝炎的病毒共有五型 。这些病毒传染的途径和预后各不相同 。五型肝炎中最常见的是甲、乙、丙三型,危害最大的则是乙型和丙型 。甲型肝炎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染,预后较好,绝大多数患者能自行清除病毒,完全康复,不会转变成慢性感染 。乙型和丙型病毒通过血液和身体的密切接触传染 。成年人被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相当一部分患者(乙型约10%,丙型约70%)转变为慢性肝炎,终身携带病毒 。病毒携带者即使没有临床症状,仍可通过血液将病毒传给他人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大大增加了发生肝硬化,乃至肝癌等终末期肝病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
据世卫组织(WHO)估计,全球共有大约7100万慢性丙肝患者,2016年一年死于由丙肝病毒造成的肝硬化或肝癌人数近40万[1] 。中国的慢性丙肝患者人数约为1000万[1,2]。乙肝病毒危害的人数更是数倍于丙肝病毒 。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乙肝和丙肝病毒的发现者都赢得了诺奖 。虽然两种病毒的发现前后相隔二十年,二者发现的经过都充满了戏剧性 。本文讲述关于丙肝病毒的故事,但这必须从乙肝病毒的发现说起 。
输血后肝炎之谜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是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注射器的发明、药物针剂以及输血和血液制品的推广使用,拯救了无数的生命 。与此同时,医学界也注意到这些治疗措施有时会导致肝炎 。病人接受输血后发生肝炎,成为临床上一个棘手的难题 。据估计,20世纪中期,在美国接受输血后发生肝炎的比例曾高达30% 。由于对引起肝炎的病原体一无所知,也就无从鉴别哪些供血者和血液样品带有传染性 。为了防止发生输血后肝炎,寻找肝炎病原体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紧急任务 。
就在此时,有两位科学家正关注着一项与肝炎风马牛不相及的研究 。1964年,美国遗传学家布伦堡(Baruch Blumberg)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一名年轻的研究人员阿尔特(Harvey J. Alter)开始合作,研究世界各地的不同人群中,由遗传因素造成的血清中所含蛋白质成分的差异 。
他们发现,在一名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血液中,有一种独特的蛋白质,能被纽约市一名血友病患者的血清中所含的抗体识别 。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病,病人血液中缺少某些凝血因子,使得凝血功能受损,微小损伤即可造成严重出血 。这些病人需要经常接受输血,或输入由血液制成的浓缩凝血因子来进行治疗 。如果所接受的血液中含有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从未接触过的异源蛋白质(抗原),病人就可能产生与之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布伦堡将他新发现的这种蛋白质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 。那个血友病人血清中所含的特异性抗体可以用来探测其它血液样品中是否存在澳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