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中国医生“飞刀”简史!( 五 )


2012年,张强跳出体制,实现了他自由执业的梦想,但是第一个月,他只有5个病人 。在公立医院时,则有200多个病人排队等着他开刀 。那个时候,他感受到了原来公立医院这座“庙”,比他这个“和尚”大得多 。
“但是对我来说,我想要一清二楚的关系,只有离开原来的医院,自由执业才是真正的出路 。”张强说,只有从“单位人”变成“自由人”,他和患者之间才能建立清晰的一对一的医患和法律关系 。
离开体制后,2014年,医生集团成为了张强的一个出路,他期望通过医生抱团执业获得合法的法人资格,让医生真正成为了流动资产 。
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曾将体制内医生和医院的关系,比喻成演员和传统剧院的关系,“传统的剧院和演员死死地捆绑在一起 。观众想看某个演员或某部戏,就必须要买票,到特定的剧院里才行 。”就如同患者如果想找一个医生看病,必须到医生所供职的医疗机构 。
而医生集团类似组织起来的一个演员公司,让演员们流动起来,在不同的剧院里表演,以便让更多观众看到更好的演出 。
2017年,张强拥有了自己的实体医疗机构——在张强医生集团的国际静脉病中心,手术诊疗费用是统一的套餐价格:主诊医生团队一台静脉曲张的诊疗手术收费2万多元,首席医生团队要4万多元,并不低于一台“飞刀”手术的定价,但是从诊断到后期随访,患者的利益有保障,医生也获得了和劳动价值相匹配的阳光收入 。
但是,像张强这样真正从“单位人”转变成“自由人”的医生毕竟是少数 。
但更多的医生,留在体制内,仍然是公立医院的“单位人”,是公职人员,拿着事业编制,按统一的工资标准领取薪酬,工作稳定,不愁患者资源 。还有公立医院带来的各种光环,包括职称和学术头衔 。
只是,20年政策法规层面的探索,作为单位人的院外执业,除了小部分按规定流程的院际会诊和多点执业,大部分仍然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
单位人的身份,让飞刀医生们无法和病人建立起受到法律保护的医患关系,头上悬着“非法行医”这一把刀,本该是合理的劳动报酬,变成了“红包”甚至是“回扣” 。而如果发生医疗事故,则可能葬送职业生涯,承担刑事责任 。
近年来,每年都有多起类似的“飞刀红包门”成为舆论焦点 。
最近一起引发舆论热议的事件发生在2019年9月,山西省洪洞县一位患者因脑梗在洪洞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住院期间花费1万元请北京天坛医院的专家飞刀手术,术后却录制了“医生私收患者一万元红包”的视频,曝光了飞刀医生 。
此非孤例,作为单位人的医生,受制于医生的的人事关系属于医院,医生并没有独立法人资质和患者签订合法合规的协议,并开具发票等收款证明,“飞刀走穴”多年来全靠人情维护,医生如果遇到不讲契约精神的患者,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
除此之外,医生“飞刀”还需要承担很大职业风险:因为医生对患者不了解,医护之间缺乏深入细致的沟通;手术环境陌生,和麻醉医生等配合不娴熟;术后并发症处理和随访困难等原因,业内也流传着名医马失前蹄,因为一次医疗事故葬送职业生涯的故事 。
相关政策的收紧的放松则不时挑动着医生们的神经 。例如,2016年,在多点执业的政策出台7年后,河南省又给医师外出会诊戴上“紧箍咒”,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师外出会诊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医生外出会诊的监管和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的理念矛盾吗?一度引发了很多吐槽 。
今年,随着相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印发2020年医疗行业作风建设工作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各地又纷纷出台规定,打击的对象包括红包、回扣、提成等医生“灰色收入”,其中也包括“飞刀走穴” 。河北省卫健委最新印发的《河北省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搬出了2005年的《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医院所聘医师违反这一暂行规定,擅自外出会诊1人次,医院将被扣除1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