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医院应如何应用物联网技术?|国家卫健委表彰案例

近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下称广医二院)的“基于物联网的急诊绿色通道建设”互联网+医健服务典型案例被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 。
广医二院通过创新应用物联网技术,有效实现了对急诊各环节的流程监控,在此基础上对各环节时间进行优化,从而提升急诊救治的效率 。日前,针对案例建设,健康界采访了广医二院信息科科长陆慧菁 。
“五年前,我就在思考如何自动采集整个急诊过程中各环节的时间点,而不是事后要人去手工补录 。”陆慧菁告诉健康界,期间曾尝试过多种其他方案,但由于急诊场景的特殊性,效果并不显著 。直到三年前,广医二院全院部署了物联网,情况大有改观 。
国家卫健委|医院应如何应用物联网技术?|国家卫健委表彰案例
文章图片

广医二院急诊入院启动绿色通道监控流程 图片来源:广医二院
从手动补录到自动采集
2016年12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制定了《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健全监测网络,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其中,要求建立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机制,逐步实现脑卒中发病、患病、死亡和危险因素信息的动态监管 。制定全国统一的数据采集和质量控制标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脑卒中防治信息分析与利用 。
同时,国家卒中中心对于急诊绿色通道的各个救治环节的耗时,包括救治操作时间和检验检查时间都有严格的管控 。
卒中、胸痛是常见的急诊疾病 。尤其是卒中,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因而对医院救治流程及效率有更高要求 。从院前急救、到院初步诊断、治疗前检查、溶栓治疗到介入治疗开始,这是卒中的基本救治流程,为了做好质控,需要对每个环节的时间点进行记录和监测 。
而急诊面临的挑战主要有:手写急救记录耗时,耽误救治时间;微信作为急救沟通工具具有局限性;事后质控,救治时间无法实时管控;数据上报和统计分析困难,不便追溯 。
大约5年前,陆慧菁开始思考改善急诊的救治流程 。一开始,借鉴国外医院做法,让医生在平板上输入各个环节的时间点,改变纸质录入问题,但实施后效果并不好 。原因一是国外往往由医生口述,文员辅助录入,国内医生没有这个配置;二是医生的精力聚焦在抢救过程,常常忘记使用平板,最后依旧需要手工补录 。
“我们当时在想,有没有一种方式,不需要医生去录入时间点,而是到某个环节后,可以自动记录下时间点 。”陆慧菁告诉健康界,三年前医院部署了物联网做院内导航,但导航仅是初级应用 。围绕着临床的痛点,他们也在探索可以进一步挖掘物联网技术的场景,“物联网主要提供定位和数据检测采集的功能,所以我们想用物联网自动采集急诊环节的时间点 。”
基于物联网的全轨迹追踪
广医二院的“急诊绿色通道物联网应用”是如何运行的?医院急诊卒中中心,对符合进入绿色通道的患者进行管理,整个救治过程无感记录患者的救治时间节点、实时位置、实时救治环节,汇总数据形成报表,从而优化急诊绿色通道流程 。
国家卫健委|医院应如何应用物联网技术?|国家卫健委表彰案例
文章图片

急诊卒中中心绿色通道组网概图 图片来源:广医二院
据陆慧菁介绍,首先在每个关键环节建立电子围栏,当患者进入急诊救治区域时,医务人员会为其分配胸卡,胸卡中含有芯片和电池,当佩戴胸卡的患者进出某个电子围栏后,基于物联网通信,胸卡会自动记录进出时间点等数据 。
“要做电子围栏,还能追溯患者轨迹,需要在全院部署物联网,必须每8米放置一个iBeacon定位信标,和做院内导航是一个道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