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医院应如何应用物联网技术?|国家卫健委表彰案例( 二 )


患者获得胸卡离开前台,进入救治区域,经过救治环节、结束环节,开始补填患者基本信息,补填救治时间表,患者的胸卡会被转为空闲卡进行回收 。质控部门会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将数据上报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数据平台 。
“因为胸卡中有芯片,可以定位,我们就知道患者在医院的实时位置,以及在某个环节停留了多长时间 。我们实现了全轨迹追踪,患者在医院内的行进路线,包括坐了哪部电梯等,都能够在系统中查看 。”陆慧菁表示,只有采集了全流程数据,知道患者在每个点的停留时长,才能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改进急诊救治流程,缩短患者到达手术台前的时间 。比如,原来规划的路线是从A到B再到C,经过分析后发现,让患者从A先到C再到B,路径更短 。
假如护工计划要推急诊病人去做心电图,中途接了一个电话,耽误了一小段时间,然后才推病人过去 。系统就能够发现这段“异常数据”,“因为每个流程需要多长时间,我们早已算出来,只要在这个正常时间内,我们是采集后直接上报 。”
在采集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医院就可以对急诊环节进行质控 。
一是事后质控 。一旦发现“异常数据”,例如某个环节的流程超时,质控科就会介入,查看轨迹回放,找出异常环节 。然后调取相应位置的摄像头取证,找出具体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提升 。如果没有轨迹追踪,质控科可能要从头到尾翻一遍监控视频来查找问题 。
二是实时质控 。在救治环节中提醒医务人员剩余时间,如果超时会实时告警提示,并通知质控管理,提前判断分析风险,避免医疗事故发生 。
建设思路:自上而下
2017年,广医二院开始建设物联网应用,2018年开始正式使用 。除了急诊场景外,医院还在医用织物、院内导航、智慧看护、资产管理等场景应用物联网技术 。
在陆慧菁看来,“物联网应用”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解决定位和数据监测问题 。
广医二院的物联网建设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 。“首先以应用为导向,只有真的用得上,我才用这个技术,而不是为了技术推广,就要加到应用中去 。正因为以应用为导向,从下往上建,还是从上往下建,我觉得都没问题 。”
其次看预算 。陆慧菁表示,如果医疗机构预算充足,可以从上往下铺设全院的物联网 。如果预算不够,则可以从下往上建 。
附:6项主要做法
(一)采用零布线高效部署模式
基于蓝牙定位+LoRa传输的物联网技术实现零布线部署,无需装修线路改造,极大缩短实施期,并且可应用于以后院内新的物联网 。对急诊绿色通道涉及的区域进行物联网网络部署,建立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体系和院前院内信息共享网络,实现急危重症患者医疗救治的快速、高效、高质量 。
(二)实现时间管理表信息化和数据自动化、简化采集
卒中时间管理表需要记录的数据及数据来源非常多,传统做法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手工记录时间点和医疗信息 。采用数据自动化采集,有效提升时间记录的效率,让医护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救治卒中患者上 。数据自动化和简化采集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通过定位无感自动化采集
急诊绿色通道通过蓝牙定位网络,使用电子围栏的方式对符合进入绿色通道的患者进行管理 。患者被送至分诊台时,医护人员只需为其戴上定位卡,则可无感采集记录整个救治过程的时间节点,在地图上显示患者实时位置,平台上显示实时救治环节,让救治人员皆可提前做好接诊准备 。系统亦可手动记录检查检验的时间,汇总数据形成报表,优化急诊绿色通道,加快处理危急患者的速度 。

推荐阅读